有些电影拍1部,导演就能吃1辈子,这样的电影,他拍了9部

热点 184 0

当今,日本最具人文气质的导演是谁?

没错,是枝裕和!

有些电影拍1部,导演就能吃1辈子,这样的电影,他拍了9部

自1995年首次执导电影《幻之光》以来的25年里,他共导演了17部电影作品,其中9部电影超过8.5分。

与一些大导演靠一部成名作,吃一辈子不同,这9部作品,曾令他数次拿下戛纳、威尼斯、亚洲等国际大奖。

其中最被我们中国观众所熟知的譬如《小偷家族》。

今天皮哥给各位推荐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是枝裕和的巅峰代表作,它豆瓣评分高达8.8,比《小偷家族》还要高0.1分。

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纯粹的日本故事,但因故事中对家庭伦理方面的描述与中国家庭极其相似,作为观众的我们看起来感同身受。

电影的名字叫《步履不停》——

故事发生在日本一个偏远小镇,横山一家的生活平静而安详,但背后却暗藏阴云——他们的大儿子纯平在15年前为救落水儿童溺水身亡。

家中的老父亲是一个退休的医生,在镇上开一家小诊所,纯平原本继承了他的事业,但意外去世后,老父亲一方面承受着丧子之痛,一方面追求一生的事业后继无人。

家中其实还有两个孩子,姐姐千奈美嫁给了一个慵懒的男人,他们生了一儿一女过着幸福的生活。

小儿子良多违背父亲的意愿,独自离开家乡去异地当了一名绘画修复师,还娶了一名带孩子的寡妇,这位寡妇的前夫和良多的哥哥一样意外离世,这不是给二老添堵吗?所以良多和父亲的关系非常紧张。

又到了长子纯平的忌日,良多和姐姐带着家人赶回了家中,横山家的小屋里又热闹了起来。

整个电影在前半段非常治愈,在小镇屋檐下,老奶奶炸玉米,父亲在书房闭目养神,孩子们攀紫薇花,追逐着黄蝴蝶,屋里的大人们愉快地谈天说地,好一幅温馨的画面。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中的隐痛也渐次出现。

最开始是儿媳妇和女婿的身份认同问题。

良多的妻子,姐姐的丈夫一直在家庭中努力表现,以求得二位老人的赏识。女婿虽然不修边幅,看上去邋里邋遢,但好在为人宽厚,深得二老欢心。

而儿媳妇因为寡妇的原因,遭到了母亲的白眼,母亲虽然打心眼里觉得她举止得体,温文尔雅,但依然故意在她面前撂一些狠话,尴尬的场景层出不穷。

接着是父子关系问题。

父子显然积怨已久,平时根本不会交流,只有在家人团聚时见缝插针说几句,在聊天的过程中,父子都不会去看对方的眼睛。

父亲当然希望儿子继承家业,见说服不了儿子,他就去劝小孙子以后当个医生,搞得儿子良多非常窝火。

良多工作并不顺利,接到的好几个电话都是工作上的坏消息,父亲暗中知道了情况,却对儿子无能为力。

影片最后的重头戏,就是长子之死。

虽然过去15年了,但二老心中的痛楚并未减少半分。

他们有个奇怪的举动,每年忌日期间都会邀请当年被救的那个儿童来家里吃一顿饭,仿佛期待一种生命的延续。

15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儿童已经长成了一个25岁的胖子,这胖子穿着油腻,没有正经工作,待人接物的礼数也不周到,可是二老却把他请到家中热情招待他,搞得胖子浑身不自在。

胖子走后,父亲大声咒骂这家伙该死,说当年纯平不应该救他。母亲则非常“心机”,她每年邀请胖子来家中做客,目的就是让这小子不自在,这是一种最温柔的“报复”行为。

忌日当天,母亲也会带着家人去长子墓前扫墓,本以为是一场催人泪下的哭戏,但一切平淡如水。

忌日结束之后,一群儿女相互离开,三年后父母相继离世,时间步履不停,良多陷入了无尽的愁思之中。

客观来说,《步履不停》是十分平淡沉闷的,皮哥在第一次观影时中间还睡着过一次,可是看到结尾,看着老夫妇相互搀扶,上坡下坡,步履不停,我突然有些触动,看完片后立刻二刷了一遍,立刻感受到了影片的精妙。

皮哥在想这部电影涉及了家庭生活中的三个矛盾:婆媳矛盾、父子矛盾,以及丧子之痛。

如果交给中国导演拍,你几乎可以想象会拍成什么样子。

就拿婆媳矛盾来说,每晚八点档的电视剧里,婆媳矛盾是永恒的主题,只要随便抄点填上去,就是一部热热闹闹的电影,一点也不沉闷。

就拿父子矛盾来说,你也能回想起电视剧里用滥的桥段,父子大吵一架,父亲愤怒地对儿子说:“以后我没有你这个儿子!”儿子摔门而去,然后父子之后在机缘巧合下相互理解了对方,达成了和解,最后父子相拥,热泪盈眶。

丧子之痛也是导演们最喜欢的煽情题材,无论前面再怎么隐忍,最后一定会有一场情感的大爆发。比如《唐山大地震》里徐帆哭嚎的桥段,比如《地久天长》里王景春的死亡凝视,都让人潸然泪下。

总结起来说就是,一般的导演拍这样的家庭片,无外乎围绕着“制造矛盾-激化矛盾-解决矛盾”的模板去创作,情感也随着剧情的迭代,一步步推向最高潮,结尾一定是全家人达成和解,一副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景象。

可是在是枝裕和这里,这些全部被推翻,他创作的手法是“制造矛盾-淡化矛盾-放过矛盾”。

全片三个矛盾,他一个也没有解决。

婆媳之间的隔阂解决了吗?没有。

直到最后,婆婆也没有表现出悔意,媳妇儿也没有抱怨,两人就这么不声不响分开了。

父子矛盾解决了吗?没有。

父子俩在片中蜻蜓点水地进行了简单的沟通,两人都知道无法说服对方,他们的交流就像走了个形式,然后默默分开,直到父亲去世,这个心结也没有解开。

丧子之痛缓解了吗?没有。

忌日过后,大家默契地不再提这件事,两位老人继续在苦水里泡着,苦不堪言,但似乎也甘之如饴,其中的百般滋味不只是他们懂得,而是观众一起感同身受。

这种痛,甚至比《唐山大地震》里徐帆嚎啕释放的痛,更持久,更扎心。

是枝裕和如此评价自己的作品,他说《步履不停》是一个什么都没发生过的故事,除了细节别无旁物,因为细枝末节累加起来,就是生活。

我一下子明白了,影片的名字为什么叫《步履不停》,生活不管给我们带来苦难还是幸福,时间都是永远流逝,永不停步的。

所以影片的故事仅仅发生在一天一夜,我们却能感觉到时间的流逝,无论是老夫妇上下坡漫步,还是一家人情绪的转变,亦或老诊所日夜交替的空镜头,都让人能捕捉到时间的流逝。

为了反映时间步履不停,导演在拍片时,除了少数运动镜头,其他大部分都用的是固定镜头,就是为了捕捉刹那间细微的变化。

影片在多处有可挖掘的点,比如长子去世后,他的妻子改嫁,这是一条支线,完全可以宕开一笔,进行阐述。比如长子救的那个胖子,生活困顿,也可以进行插叙。或者是夫妻俩的回忆,完全可以来个黑白镜头进行昨日重现。

可是是枝裕和砍掉了这些细枝末节,就让电影如流水般淌过,你看电影完全感觉不到一丝丝设计感,仿佛在某日普通的日本家庭的角落里放了一台摄影机,随机拍摄到的画面一般真实。

它会令你不自觉地沉浸其中,而忘记观众视角,而成为片中一个隐藏的角色。

热闹的电影第一遍看好看,再看就会觉得聒噪和矫情。而这样的电影后劲十足,第一边看像喝了一杯白开水,啥也没看进去,可是日后回味起来,却总能咂摸出无尽的滋味。

好了今天的电影就介绍到这,文末如果你喜欢皮哥的文章,记得点击文章下方2020生机大会链接,为皮哥投票助力!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标签: 伊东千奈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