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电视剧骗了,真实的高贵妃是乾隆初恋,出身包衣却得乾隆盛宠

行业 114 0

只要是有关乾隆朝时期后宫妃嫔的清宫剧,必定会出现高贵妃(慧贤皇贵妃)。

比如《延禧攻略》的高宁馨便是高贵妃,高贵妃的父亲高斌因为治水有功而得罪了不少人,母亲被父亲的宿敌抓住凌辱而死;

别被电视剧骗了,真实的高贵妃是乾隆初恋,出身包衣却得乾隆盛宠

没想到父亲居然不让母亲入祠堂,还转头又娶了一位妻子。高宁馨一直痛恨父亲与继母以及继母所生的两个妹妹,乾隆登基后高宁馨被封为仅次于皇后容音的贵妃。

乾隆也非常宠爱(只宠但并没有夫妻之爱)高贵妃,太后也喜欢高宁馨。

虽然高贵妃不是皇后,但是乾隆却准许其穿正红色;高宁馨仗着皇上与太后的宠爱,张扬跋扈,经常欺负魏璎珞,也害得皇后容音摔倒成了残疾。

高宁馨一直想要将娴妃拉到自己的阵营,但是娴妃不想参与宫斗,所以多番拒绝。没想到高宁馨居然设计陷害娴妃的父亲与弟弟入狱,搞得娴妃家破人亡。

为了博得太后的欢心高宁馨从民间找来打铁花的艺人,黑化的娴妃设计在铁水中加入金汁,并且浇在了高贵妃的背上,高贵妃病情恶化、命不久矣。便设计让两个继妹入宫,一人赏赐了一杯毒酒,彻底断了父亲的念想(想让继妹入宫代替高宁馨)。而自己则是在跳舞后,死在了乾隆的怀里。

可以说《延禧攻略》中的高宁馨是一个张扬跋扈、嫉妒皇后得宠、处处与皇后为敌的妃子,跟历史上真实的高贵妃相差很大;那么另一部剧《如懿传》中的高晞月呢?

高晞月的历史原型也是乾隆的高贵妃,高晞月因为自己出身汉军旗而自卑,所以处处巴着皇后富察琅嬅,因为琅嬅属于满洲镶黄旗,出身与满勋贵族富察氏家族。

乾隆登基后,将高晞月封为仅次于琅嬅的高贵妃,高晞月仗着父亲在前朝得宠而在后宫作威作福,并且与乾隆的青梅竹马如懿水火不相容,甚至经常以贵妃的身份压人。

最终在病重时得知皇后琅嬅送给自己的镯子中居然藏有让自己不孕的药,心灰意冷将自己多年与皇后的作为告诉了乾隆。乾隆对高晞月并没有丝毫的怜悯,可以说剧中的乾隆只是看在高晞月父亲的面子上表面上宠爱她,但实际上却与太后一起让高晞月病重。

最终高晞月死在了冰天雪地里,高晞月子嗣不如金玉妍,表面的宠爱不及阿箬,是彻彻底底的失败者。

《延禧攻略》中的高宁馨处处与皇后为敌,《如懿传》中高晞月的一生也是一个悲剧,跟历史上真实的高贵妃相去甚远。而《甄嬛传》中的那个一直没出场的高晞月,活在甄嬛等人嘴里的高氏,才最符合历史原型。甄嬛对四阿哥弘历说:“伺候你的高氏温柔贤淑,额娘也知道你最中意于她,等过两年额娘便让你皇阿玛照样赐给你做侧福晋!”

甄嬛简简单单一句话,概括了高氏的出身,以及与乾隆的关系。

这篇文章,我们便来认识一下:历史上真实的高贵妃(慧贤皇贵妃)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01包衣出身,超拔为侧福晋

慧贤皇贵妃一开始的姓氏是高氏,因为乾隆登基后将其母家抬出包衣,抬入满洲镶黄旗,所以我们一般将慧贤皇贵妃称之为高佳氏。

高佳氏出身于包衣世家,按照大清的管理,出身上三旗的包衣每年都要参加内务府组织的选秀,高佳氏属于镶黄旗包衣,自然也在其中。高佳氏通过内务府的选秀后,被分配到皇四子弘历的身边做使女(是使女,并非侍妾格格,不是一个概念),一直到伺候在弘历身边。

虽然高佳氏是弘历身边的使女,弘历再喜欢高氏,也不能随意宠幸。这是大清的规矩,弘历需要父皇雍正的赐婚才可以,若是私下里宠幸宫女便是违反了宫规。

一直到雍正十二年,高佳氏才正式成为宝亲王弘历的侧福晋,而且还是超拔为侧福晋,从一个侍女直接提拔为侧福晋,并没有经过侍妾格格这一步。所以高斌对雍正是感激涕零,毕竟明眼人都知道宝亲王弘历是雍正最看重的皇子,未来的皇帝。能称为弘历的侧福晋,等弘历登基后再差也能做到妃位。

“伏念奴才女儿至微至贱,蒙皇上天恩,令侍候宝亲王,今乃于使女之中超拔为侧福晋”。

而高佳氏之所以能得此,除了弘历的宠爱外,跟父亲高斌在前朝得宠有很大的关系。

高佳氏的母亲马氏是父亲高斌的二继娶的妻子,祖上世代居住辽阳,包衣出身;

高佳氏的高祖父不曾入朝为官

曾祖父做到道员一职

祖父做到内务府郎中一职

可以说高佳氏的祖上都只做过一些小官,真正让高家崛起的是高佳氏的父亲高斌

高斌虽然内务府出身,但是他的仕途非常顺遂:

雍正四年,高斌任苏州织造一职。要知道不管是苏州织造还是江宁织造虽然官职不高,只是一个皇商,隶属于内务府,但并不是谁可以担任的。因为苏州织造除了要负责宫廷所用的丝织物外,还要做皇上的耳目。所以说高斌能够担当此任,说明雍正帝是信任高斌的。

雍正六年到雍正九年,高斌位居布政使的官职,只是在广东、浙江、河南之间来回调任。

雍正十一年开始,高斌开始就近学习治理水。

正因为高斌治水方面的功劳,在雍正一朝最终做到了江南河道总督一职。

乾隆登基后,高佳氏直接册封为高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富察氏。而同样位居侧福晋之位的那拉氏并没有被册封为贵妃,而是娴妃,可见乾隆确实宠爱高佳氏。而且高佳氏的一生跟雍正的敦肃皇贵妃年氏很相似:

年氏刚入雍亲王府便被封为侧福晋(高佳氏超拔为侧福晋)

雍正登基后将其直接封为年贵妃,仅次于皇后那拉氏

年氏不仅得宠,而且其兄长年羹尧在前朝非常得宠

年氏在病逝前便被封为皇贵妃

唯一不像的地方就是年氏先后为雍正生了三子一女,而高佳氏一直无所出。但即便是这样,乾隆仍旧宠爱高佳氏,高佳氏在乾隆登基后一直住在钟粹宫,若去圆明园的话便住在韶景轩

02

刚被封为贵妃不久,高佳氏的家人便有了入宫看望女儿的殊荣。作为皇上的妃子,一入宫门深似海,哪怕是再高贵也不能随意跟娘家人见面。这一点在《甄嬛传》中体现还是比较明显的,整部剧中除了华妃便是得宠的甄嬛,母亲能有机会入宫探望。

而高佳氏的母亲不仅多次入宫,还被乾隆邀请一起看戏:

乾隆二年八月,高佳氏的母亲马氏带着儿子高恒入宫看望高贵妃,乾隆特地赏赐了马氏吃食

十月份高斌得知此事后,赶紧上书感激乾隆对女儿、妻子的厚爱。

乾隆五年,马氏再次入宫看望高贵妃,这一次马氏不仅见到了自己的女儿,还有机会见到了女婿乾隆。乾隆特地邀请马氏一起看戏,并且给了马氏不少赏赐。

单纯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得出,乾隆对高佳氏的宠爱绝非一般。当然乾隆能之所以对马氏高看一眼,给与入宫探望女儿的殊荣,也是因为高斌在前朝得力的缘故。从乾隆登基后,高斌便一直负责治河,他的意见不仅得到乾隆多次采纳,而且还得到乾隆的嘉奖,乾隆七年的时候,高斌调任直隶总督一职,还兼任总河。

此时的高斌可以说风光无限、位极人臣,不过这还不是高斌一生中的巅峰时刻。

乾隆十年高佳氏病重,为了给高佳氏冲喜,乾隆特地将其封为皇贵妃。皇贵妃在大清是十分尊贵的,相当于副后,若是贵妃病重或者后宫压根没有皇后,才会册封皇贵妃。高佳氏病重之际被乾隆封为皇贵妃,也算是高佳氏应得的殊荣,然而高佳氏仅在皇贵妃的位置上2天的时间便病逝了。

高佳氏病逝次日,乾隆赠与其谥号“慧贤皇贵妃”。

乾隆能将“慧贤”二字给与高佳氏,便可以看得出高佳氏并非像剧中那样刁蛮任性、蛮横跋扈。高佳氏死后,乾隆多次下旨喇嘛念经为高佳氏超度。乾隆十七年,高佳氏与孝贤皇后、哲悯皇贵妃富察氏一起葬入裕陵地宫。

值得一提的是与乾隆合葬帝陵的除了孝贤皇后、孝仪纯皇后(令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就是慧贤皇贵妃高佳氏,而且除了高佳氏外,另外两位皇后、两位皇贵妃都多次生育皇子公主,唯独高佳氏一无所出,而且去世的最早。

乾隆能让一无所出的高佳氏与自己合葬帝陵,便可以看出高佳氏在乾隆心目当中的地位。要知道为纯贵皇贵妃苏佳氏为乾隆先后生下两位皇子、一位公主都没有与乾隆合葬。

03

乾隆为何会赠与高佳氏“慧贤皇贵妃”的谥号呢?这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在乾隆给高佳氏的祭文中便提到了。

在初次祭文中乾隆是这样评价高佳氏的:

你协助皇后治理后宫,也承担起教导后宫的责任,是后宫的楷模;

出身名家,辅佐太后举行盥洗之事,深得太后的喜欢,太后也称赞你孝顺懂事

不仅如此,你还帮助皇后一起做女红,帮助皇后穿衣打扮,经常能从皇后的嘴里听到夸赞你的话。在我要将你册封为皇贵妃的时候,你主动提出要大封后宫,如此后宫姐妹才能有福同享,后宫也才更加安宁。(同高佳氏一起册封的有纯妃、愉嫔、魏贵人等)

在大祭中乾隆是这样评价高佳氏的:

你出身名门,以德行要求自己,遵守皇家礼仪规矩,是配得上贵妃之位的。尤其是你的才华,在府邸的时候便得到了皇父雍正的赞赏,将其直接册封为侧福晋。你勤奋努力协助我,并且与皇后搭配地很和谐。虽然在后宫的地位尊崇,但是却和善好相处,如此才能让后宫友好。只是没想到你会在大好的年华去世,我只能是加谥号来留住你的美好。

在加赠谥号的祭文中乾隆是这样评价高佳氏的:

你慧贤皇贵妃秀美有才华,还遵从礼仪典制,希望你的美德能得到上天的庇护。没想到在大好年华你居然去世了,太后对此十分伤心,要缅怀你这位孝顺、德才兼备的皇妃;皇后也对你的去世感到非常伤心,失去了你这位好朋友。

可见慧贤皇贵妃在做贵妃的十年时间里,不仅得到太后的喜欢与肯定,跟皇后的关系也非常和谐,协助皇后一起处理后宫,是乾隆的“贤内助”。

在高佳氏病逝这一年,或许是出于对高佳氏的缅怀吧,乾隆先后五次下旨恩赐高斌:

三月,高斌加太子太保衔

五月,高斌调任吏部尚书,仍旧管理直隶水利、河道的工程

六月,准许高斌议政处行走

十一月,高斌兼任总管内务府大臣

十二月,高斌任经筵日讲官、协办大学士(额外大学士),并且入值军机处

这除了高斌自身的能力外,跟高佳氏的病逝也有最直接的关系;

乾隆十二年,高斌正式被拜为文渊阁大学士,而且因为高斌的治水防汛的功劳,下旨议叙。

这时候的高斌才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时刻,但是“月圆则亏”。从此刻开始,高斌的人生开始走下坡路,毕竟乾隆并不是那么深情的人,对高佳氏的缅怀也是有期限的。更何况高斌本身也恃宠生娇,多次犯错,从乾隆十三年一直到乾隆十八年,多次被乾隆斥责,甚至是革职。

尤其是到了乾隆十八年,洪泽湖发生洪灾,高邮等地发生水灾,布政使富勒赫上疏弹劾南河公费亏空,乾隆便派策楞(遏必隆的孙子)、刘统勋前去审理此案。乾隆直接责任高斌徇私纵容之罪,将高斌与协办河务张师载一起撤职,留在工地效力。

九月,黄河在铜山决堤,乾隆知道秋汛已经过了,便下旨高斌前往铜山堵塞决堤口;但是策楞上奏乾隆同知李敦等人贪污误工,乾隆下旨将其斩首示众。而高斌与张师载则是直接被带到刑场观斩。因为高斌事先并不知道是观斩,直接吓得晕倒了。

之后高斌便一直到工地效力,一直到乾隆二十年病逝。

高斌去世后,乾隆在已经故去的高佳氏的面子上、高斌昔日的功劳上,下旨以内大臣的规格下葬高斌。乾隆四十四年,乾隆缅怀老臣,将高斌列为“五督臣”之一。

高斌与高佳氏将高家带入世家行列,让高家崛起,所以高家的后代要么入朝为官,要么与朝臣联姻:

高佳氏的弟弟高恒,一步一步做到了吏部侍郎的位置上,但是因为在两淮盐政位置上徇私枉法,乾隆想要诛杀高恒,便问小舅子傅恒的意见,傅恒希望乾隆能看在已经故去的贤惠皇贵妃的面子上网开一面。但是乾隆直接问傅恒:“如果是皇后的兄弟犯了法,应当如何处置?”傅恒被乾隆这样一问,直接闭口不言。而高恒则是直接被抄家,其府邸在四年后被改为固伦和静公主府邸。

高佳氏的二妹,嫁给了大学士鄂尔泰的儿子鄂实

高佳氏的堂兄高晋,最终做到了两江总督的位置上,也是治水的功臣,与伯父高斌一起位列“五督臣”,并且得以善终。

高佳氏的侄儿高杞,是高恒的第四子,所娶的妻子是乾隆顺贵人(遏必隆的孙女)的姐姐钮祜禄氏。

高佳氏的侄女,则是嫁给了大学士英和的次子奎耀,如此一来高家便跟乾隆瑞贵人的娘家索绰罗氏家族也有联姻。

高佳氏最年幼的一个堂侄,是高晋的第三个儿子,在嘉庆四年因为带头弹劾和珅而声名大振,成为嘉庆帝倚重信任的大臣。但是在嘉庆十三年恃宠生娇,被处死。

结语

高佳氏的结局跟雍正的敦肃皇贵妃结局又是那么相似:

娘家父亲与弟弟都没有善终,父亲在工地效力而死,弟弟则是落得一个被抄家的下场。

而高佳氏本人虽然曾经得盛宠,但毕竟没有留下子嗣,也便没给乾隆留下什么念想。不过高佳氏与父亲高斌对于高氏一族来说贡献是非常大的:

将自己的家族抬出包衣,而且被抬入满洲上三旗的镶黄旗,地位便完全不同了。

标签: 高贵妃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