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之父”俞大维:天才学霸,一生效忠蒋家,儿子娶蒋经国千金

行业 193 0

蒋介石是众所周知的“兼职狂人”——曾在抗战期间身兼26职,简直创了国家领导人兼职纪录。他总觉得手下无可用之人,只好一切大小事务均亲力亲为。

然而唯独对一个人,蒋非常放心,对于交给其的工作,蒋几乎不过问。

“兵工之父”俞大维:天才学霸,一生效忠蒋家,儿子娶蒋经国千金

而且这个人既没有加入国民党,又非黄埔出身,蒋竟还让他做了十一年的“国防部长”。此人到底是何方神圣,怎会有这么大的能耐?

他的名字叫俞大维。

图| 俞大维像

1946年初,俞大维接任交通部长一职时,卸任部长俞飞鹏告诉他:“很高兴你来接任,我们同是俞家,不过交通部长很难办,因为蒋介石对大小事都会用电话垂询。”

但俞大维任交通部长三年中,仅接过一次蒋的电话。那是淮海战役时,蒋军被围困,正值冰天雪地,部队全赖空投补给苟延残喘。

蒋介石来电问道:“今天部队有无收到空投粮食?”

俞答:“投到了。”

蒋问:“你怎么肯定投到了?”

俞答:“是我亲自去空投的。”

从这冰山一角,你可能有点明白蒋介石为何对俞大维如此放心了。

俞大维是个很传奇的人物,他虽然身陷政坛,本质却更接近一名两袖清风的学者。若非身处乱世,我相信他最终会是学界顶级学者中的一员。

但他是非常清醒的,他看到当时的国家和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拥有超人禀赋的自己,更应该为了国家去做些什么,至于爱好与意愿什么的,通通应该靠边站!

于是,他弃文从理,开始踏上军事之路。

俞大维是浙江绍兴人,生于1897年。父亲俞明颐,曾任湖南武备学堂总办、湖南督练公所兵务总办等;母亲曾广珊,曾国藩之孙女,书香世家,擅诗文。

此外,俞大维的表兄是民国史学大家陈寅恪,妻子是陈寅恪的妹妹陈新午。

图| 俞大维表兄、史学大师陈寅恪

由此可见,俞大维的身世很是显赫,而且他的家庭还提供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教育环境。不得不说,一个人精的养成,除了天赋之外,供其成长的“肥沃土壤”也是必不可少的。

俞大维五岁就开始读《公羊传》《谷梁传》《左传》《礼记》等,并同时学习英文。

他在《公羊传》上下的功夫最深,在阅读不久后即能背诵。也正是这部经典,将他本就聪颖的脑袋磨砺得像剃刀一样锐利,为他以后的求学和从政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十六岁考入上海复旦中学。十八岁入复旦大学预科学习经济学及德文。

后来考入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哈佛大学攻读数理逻辑和哲学,拿到博士学位后又获奖学金资助,继续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数学及哲学,并有幸系统地聆听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图| 留德时期的俞大维

上天对有些人确实格外偏爱,俞大维就属其中。

他是天才兼通才型人物,在哈佛读哲学期间,十二门功课全优;

在德国期间,除了主修学科,他还涉猎梵文、音乐、军事(由于当时中国积贫积弱,救国心切的俞开始系统研究弹道)等。

罗家伦形容他“天才横溢,触手成春”,意思就是像俞大维这么聪明绝顶的人,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傅斯年也说,“俞大维和陈寅恪是中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

1926年,俞大维获得第二个博士学位。

在这里要插一段他的风流韵事。正是在柏林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由于正处于荷尔蒙爆棚的年纪,俞大维没抵住诱惑,与一名德国钢琴老师相恋,并有了私生子。

图| 俞大维与妻子陈新午

这可是件麻烦事!于是与他一同留学的表兄陈寅恪就给他出了个主意——将私生子交给陈的妹妹陈新午抚养。

有意思的是,陈新午后来嫁给了俞大维,而她帮着抚养的这个私生子呢,叫俞扬和,他后来娶了蒋经国的宝贝千金蒋孝章。

由于俞扬和坚持不要从政而选择从商,且他比蒋孝章大了十来岁,又离过两次婚,蒋经国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捶胸顿足号啕大哭,还在俞大维面前大闹一场,将桌子都掀翻在地。

可最终,蒋还是拗不过女儿,眼睁睁看她嫁给俞扬和,并到美国定居去了。

所以这出乌龙一闹,俞大维与蒋经国还成了亲家。

图| 蒋孝章(中)与父母

说起俞大维与国民党的结缘,还与时任浙江省长的陈仪有关。

1928年,北伐成功,3月,陈仪奉命组团赴德法意等国考察枪炮厂、飞机场等,在这期间,他认识了正在学习弹道的俞大维。

陈仪看俞大维年轻有为,不但精通德语,而且对军事领域研究深入,于是对其充满了赏识之情,并大力推荐给国民政府。

后俞大维被任命为驻德商务调查部主任,第二年回国后又被任命为军政部参事,从此与国民党开始产生关系。

陈仪确实是个热衷于举荐人才的人,除了俞大维,他还向国民政府举荐过义子汤恩伯。大家都知道汤后来在国民党官场混得顺风顺水,一路高升。

图| 陈仪

后来在“忠、孝”之间选择了前者,最终背叛了义父、恩师陈仪,将其投共的秘密告诉了蒋介石,导致陈仪被处死,自己则被钉在了卖师求荣的耻辱柱上,很快也抱病而终。

陈仪被捕的消息也传到了俞大维耳中,他费尽了一切努力去挽救恩人的生命,但终究未能奏效,陈仪被处死后,他为此伤痛不已。当然这个是后话,已经是二十余年后,即1950年的事了。

话说俞大维回国任军政部参事仅一年后,又再次赴德留学,续习德国参谋教育,两年后回国任中央政治学校兵器总教官。

仅半年后,就接替陈仪任军政部兵工署长,并晋升中将。之后就一直致力于改建兵工,整建生产机构,使兵工生产步入企业化途径。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俞大维将原设于东南沿海的各地兵工厂、钢铁厂、兵器等技术研究单位陆续西迁至大后方继续生产,为国民政府提供军火,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俞大维接任交通部长一职。这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因为战争期间,国内各种交通道路遭到严重破坏,俞大维必须要想办法在修复的同时,还要保持通车。

他又一次不负众望,做出了惊人贡献——在他的领导和建议下,全国铁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动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

此外,他还要操心邮政方面的工作,开办了邮局的24小时昼夜服务等业务。

1949年,蒋介石下野,俞大维也辞去交通部长一职,到香港去了。之后又到美国看病,顺便采购军品事务。

1954年,俞大维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当时他还滞留美国,陈诚促其束装就道,蒋介石说:不必!他这个人,一旦听到炮声,一定会及时赶到最前线。

确实当年9月,俞大维就返台视事了。

这最高防务长官一职,俞大维一任就是十一年。在这期间,他不是在前线,就是在去前线的路上,办公室总是空着。

他的办公室与蒋介石的办公室有一道门相通,两人来往只需几步。可是十年任期内,俞不曾踏入蒋办一步,蒋也不曾来俞室一次。可见蒋对俞的信任和放心程度。

1963年,蒋介石派蒋经国出任“国防部”副部长,成为俞大维副手。俞是何等聪明的人,怎会看不清蒋介石的用意。

于是他在1965年就以“健康”为由,辞去了“国防部长”一职,推荐蒋经国继任,自己则专任政务委员。

1966年,俞大维被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1976年被聘为“总统府”资政。

蒋介石去世后,每逢蒋的生日和忌日,俞大维都会到慈湖磕头两次,风雨无阻,哪怕自己年事渐高,只能坐轮椅出行。

他说,自己一生只向两个人行磕头大礼——一个是生养自己的母亲,一个是对自己有知遇与提携之恩的蒋介石

图| 老年俞大维

晚年,俞大维预感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做了两件事:

一是要侍从备齐他童年读过的经典,他预备全部温习一遍。然后,他默默地说:读书人要收摊子了。

二是皈依了佛教。因为俞大维自幼受母亲影响信佛,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坚持阅读和收藏中外文佛书。

1993年2月,俞大维皈依佛门,法名“净维”;同年7月8日,因胰脏癌并发心脏衰竭,俞大维于台北三军总医院去世,享年九十七岁。

图| 蒋孝章一家与俞大维(前排左二)等

纵观被誉为中国“兵工之父”的俞大维一生——出身书香门第、饱读古籍、信仰佛法,可能正是这些因素,才造就了他两袖清风、不贪钱权、清淡简朴的作风。

这在普遍腐败的国民党官员中,是罕见的。这也许正是蒋介石格外赏识他的原因。且看蒋颇赏识的另一号人物,军师陈布雷,不也是类似这种人吗?

俞大维此人,给人一种春风拂面,不留痕迹的感觉。他晚年自知已完成此生使命,终于可以复归自己喜爱的学术,于是,读书而不著书,亦不写自传或口述历史。

他生前总是自谦“我是有常识的凡人”,其实他早已达到《老子》中所说的“知者不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人生境界,实非我等之所能及也。

标签: 俞大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