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仙姑是谁?关于她的来历,你知道多少?

杂谈 187 0

相传,在北宋仁宗时期,聚仙会上有一位女鞋工,鞋不但织得好,还贤良淑慧,是方圆百里之内难得的良人。 后来她应铁拐李邀约,连夜赶路,历经七七四十九天,终于赶到了石笋山听受玉帝诏封,殊得此仙位,她原本是八仙中辈分最小的,也是唯一的女神,进门还晚,大家商量的,就给她了一个“第八仙”的末列位。

何仙姑是谁?关于她的来历,你知道多少?

01

​武周长寿三年三月初七,在广州新桂乡以做豆腐为业的何泰,她有个女儿从娘胎里呱呱落地出生了,这个姑娘叫秀姑,就是后来的“何仙姑”。

​秀姑自小聪明伶俐,十四岁时幸遇云游到此的吕洞宾。吕给她吃了一些云母片,从此能知人间祸福,并常去罗浮山里访仙。

​后来,父母给她找了个姓冯的婆家,秀姑不愿意去嫁人,在八月初八的晚上便自投家门前的水井。投井时只穿着一只鞋,还有一只鞋留在井台上。

​此后,可能是老天都不愿意看到她死啊!就从福建莆田的江河里漂出来,那井与河是相通的。

​这在当时传为奇案,于是就有了秀姑“登仙”的传说。

​到了唐代宗大历年间,有人看见秀姑现形于新建故乡的小楼,发现她在西园寺旁边的一棵荔枝树下乘凉,把绿绸腰带挂在树上。如今再去此地,那儿的老百姓,家家都称“挂绿园",而这棵荔枝所结的果实每一颗都均有一条绿色彩带,这就是后来在增城出名的“挂绿荔枝”。

​有关这棵奇树,清朝大吃货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对它的吃法有过详细的记载,他这样写道: “挂绿脆爽如梨,浆液不见,去壳怀之,三日不变”。

​后来人们在小楼旁建了一座何仙姑家庙,一直保存到今天,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写道:“千年履迹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

​ 02

​广州有个何二娘,常年以织鞋为业,在她二十岁那年,到访过罗浮山寺,经常背着筐子为寺僧到罗浮山腰的杨梅树旁,给他们采杨梅善捐斋饭。但罗浮山并无杨梅,她找了半天也一无所获,于是想了一下办法。

​罗浮山北四百里外,有个循州山寺,那寺前有着数十顷杨梅树,大的约有数十围,她便跑了隔壁,去“借”摘杨梅。

​每天都会有数不尽的杨梅,到罗浮山寺,就连这些僧们他们自己都摸不清这些杨梅是从何而来。

​有一次,循州山寺那边的小和尚来罗浮山游修,进了山门后,便听到了他们的议论,就跟罗浮山的老少和尚们谈起了这件事。说这是去年四月十六日有个叫何二娘的女菩萨到他们寺前采了这些梅,那天听女菩萨的意思,说是做善功捐给你们的。

罗浮山寺的和尚们一听,大喜,原来是何菩萨为我们寺所做的贡献啊!真的是太感谢她了,后来何二娘“采梅充斋”这件事被传开了,于是远近的乡里乡亲们都知道她的善举,称赞她是“女菩萨”。

​唐开元十三年,玄宗李隆基敕命黄门使往广州访求何二娘,初起何二娘并不想见他,但为了完成皇帝交待的任务,保住自己的小命,不得以也学了刘备的“三顾茅庐”。 终于他的一片赤诚之心,感动了何二娘,得以见面,聊了许久后,何二娘跟着他启程返回长安。后来,她在返乡后突然失踪,也没有人知道她去哪了,于是只留下来了这个传说。

03

​据说,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巴陵郡太守滕宗谅在一次民访巡察中偶然见过何仙姑。

​欧阳修在《何仙姑传》还称:“客有自衡来者,云仙姑晚年羸瘦,面皮皴黑,第一衰媪也”。

​有人说她:‘即使是仙游了,都没有成神的迹象发生”。看来这个“仙姑”实乃后人杜撰出来的民间女巫,与描述的并不在同一时代,两个人也完全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04

​何仙姑到底是谁? 读过《唐史国补》与《何仙姑传》,我发现她就是卖胡饼人何大郎的大女儿,后来偶遇了吕洞宾,吕见她生得好看,还有“仙质”,难免不有点心动,他本来是受天命来收八仙中的另一位,于是灵光一现,通过每天向她讨饼吃来点化仙缘。

​果然,她的服务细节很到位,除此外她还有一颗淳朴善良之心,每天行善举,做善施,而且毫不吝啬,常把一些食物分给没米没菜的穷苦人家,洞宾见了颇为感动,便给她了一颗蟠桃吃,后来她因此功德和蟠桃仙力的加持,便羽化登仙了。

​武平在《何氏族谱》记载,说她是:“生于后晋天福二年丁酉(公元937年)。因幼性喜清净,不嗜酒、不茹荤,隐迹岩中,矢不适人,故有缘位仙。”

​要是在那个年代有相机该多好了,我也想睹一睹何仙姑的风华绝代样子。


​文/弘瀚​​​​

标签: 何仙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