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圆地方”起源何处?这个遗址给你答案

知识 125 0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认为天地的形状是“天圆地方”。

《周髀算经》说:“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淮南子·天文训》云:“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

“天圆地方”起源何处?这个遗址给你答案

“天圆地方”概念在国人心目中可谓根深蒂固。自从良渚文化玉琮走入学人视野后,很多学者便将“外方内圆”的玉琮与“天圆地方”链接起来。

图 |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整器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 |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周礼》曰:“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有学者认为,良渚文化的玉琮是这种礼制观念萌芽的标志。

图|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通高31厘米,大端边长7.5×7.5厘米,小端边长6.5×6.4厘米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但古人心中的“天圆地方”究竟指的是什么?这种观念又是从何开始形成的?

战国到汉代,民间确实流传着宇宙形状是“天圆地方”的说法。但古代天文学著作中却对“天圆地方”的概念描述极为简略。

图 | 清·铜镀金方月晷仪,月晷通高20厘米,晷盘直径18厘米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如果按照“天圆地方”来看世界,无疑会出现或天有盈余,或“四角不掩”的困境。天空是圆形,大地是方形,如果天空的圆能囊括方形大地,则大地边缘会出现“空隙”。反之,则会出现方形大地有角落没有被天空遮盖的情况。

图 | “天圆地方”宇宙观示意图
有学者认为,“天圆地方”的概念可能是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坐标系的体系延伸出来的,并不是指大地四边有四条明确的边框作为界限。
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中,陈起用具体的数字描述了一个“地方三重,天员(圆)三重”的由方和圆相互套嵌的宇宙模型。
同样受“天圆地方”影响的还有藻井。
图 | 隋·莫高窟401窟,复原的莲花伎乐藻井 | 来源于澎湃新闻
随着时间推移,汉武帝在长安城郊设立祭坛,形制为三重圆坛,这可以被看做是后世圜丘天坛的雏形。至东汉,确立了南郊圜丘祭天、北郊方坛祭地的郊坛制度,“天圆地方”的理念真正成了描述宇宙形状的俗语,深入人心。

图 | 北京天坛公园 | 来源于天坛公园官网

陶寺遗址观星台位于陶寺中期大城东南的中期小城内,是一处有三层夯土台基的半圆形建筑基础。

图 | 陶寺遗址观象台想象复原图 | 来源于山西博物院

同时,陶寺遗址的西北部有大面积的夯土遗迹,大概建筑于陶寺早期,中晚期均有扩建。有学者根据夯土遗迹周围的多水环境,推测这或许是陶寺方形的“社稷坛”。
由此,一些学者推测,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可能最早形成于陶寺文化。只是当时的“天圆地方”并不指代天地形状,更多是从天道阳曰圆、地道阴曰方的角度解释天地运行规律。
“天圆地方”是中国人对宇宙形状最初的阐释。古人对宇宙万物、熠熠星辰的好奇,成为了滋生古代天文星象学的土壤。今天,我国航天工程欣欣向荣,“神舟”、“天宫”、“嫦娥”、“悟空”……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背后是中华文化数千年未断的传承。
我们应怀揣敬畏之心,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文明遗产,将中华文明的火炬传承后世,让它照亮我们来时的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总监制:张筱曼

监制:邓莫南、王菁菁

责编:彭锋、韩丹

撰稿:李唯嘉

编辑:刘梦迪、李唯嘉


标签: 天圆地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