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经济”下,交响乐团何去何从?| 争鸣

行业 190 0


“体验经济”下,交响乐团何去何从?| 争鸣

文 |



近年来,全球经济在复杂与不确定性中前行,作为“第四类经济”的“体验经济”正在悄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心剂”。据《第一财经》报道,美国歌手泰勒·斯威夫特今年在东京的4场演唱会为日本带来了341亿日元(约16.5亿元人民币)收入;在墨尔本和悉尼的2场演出,预计可为澳大利亚创收1.36亿澳元(约6.37亿元人民币)。数据分析机构Question Pro总裁丹·弗利特伍德说:“如果斯威夫特是一个经济体,那么她的经济规模将超过50个国家。”


在我国,演出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2023年第三季度全国共举办了14.91万场演出,同比增加577.7%。《2023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数据显示,五月天、任贤齐、刘若英等知名歌手的北京演唱会跨城观演的观众均超40%。今年4月18日到21日,周杰伦的巡演演唱会杭州站更是刷新了杭州地区演唱会观演人数纪录。这四天,杭州全市接待外地游客472.2万人次,直接带动杭州文旅消费13.16亿元。


在“体验经济”的浪潮下,交响乐团的发展情况却并不那么尽如人意。国内某知名乐团在其新音乐季发布会上就坦诚公开表示,乐团由于预算问题导致演出场次减少。这让我们不禁发问:在演出经济持续走高的情况下,为何交响乐团却步履维艰?


今天这个时代,文化、思想、精神的快速发展与物质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关系,但如果说物质基础越坚固,人们的精神境界越高,还有待商榷。在今天快节奏的数字化生活里,躺在被窝里就能看到世界,但也更多地使人们看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人们迫切追求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将象征着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抛诸脑后,而这些高雅艺术甚至无法成为生活“抚慰剂”的第一选择。


演唱会具有“明星效应”,听众盼望在熟悉的歌手和作品中找寻自己的情感共鸣,忘掉生活的不如意。这当然不意味着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也要走向明星化和娱乐化的道路。好的探索应是“破圈联动”的行为,在保留经典作品和艺术性的同时,演奏、改编大众喜闻乐见的曲目。例如早在多年前,中国爱乐乐团以及俄罗斯圣彼得堡塔夫里切斯基交响乐团就先后与凤凰传奇组合携手举办音乐作品交响演奏会,将凤凰传奇的作品改编为交响乐,使其成为大众都能听得懂的交响乐演奏会。此外,还有不同艺术形式上的“破圈”,如谭盾的“武侠三部曲”,演出形式融合了电影、美术、舞台表演艺术等元素,但它的音乐本质和品质是有保证的,还由此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视听感受。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有止境的,一个是无止境的。人对食物的需求和止境点取决于他的胃,而人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则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音乐上,它体现为不同的时代音乐拥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功能。革命年代,音乐是鼓舞人心的“武器”;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精神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音乐焕发了不同以往的新景观,从演出到创作都开始追求个性化的表达。


在前不久的一个活动现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表示,中国当代严肃音乐的创作已具备世界一流标准,但在普通观众中占有的市场份额太少了,呼吁学院派作曲家应多创作一些观众愿意为之买票的、留得下的作品。今天这个时代允许创作者们“为艺术而艺术”,允许技法上的创新突破、题目上的标新立异。但人类基因里永远印刻着情感共鸣的基本需求,未来国内交响乐的演出和创作想要走向市场,必须立足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之上,将个性融于共性之中。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欢迎扫码管理员微信
加入音乐周报乐迷群














标签: 交响乐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