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乡愿”?故乡的愿望吗?非也

知识 177 0

#文章首发挑战赛#

在读《论语》时有一个叫“乡愿”的词,孔子多有诟病,我们不能单纯从字面去猜测它是“故乡的愿望”之意,它实际上是指那些表面上忠厚老实,处处能讨好别人,但实际上却不能明辨是非的人。这种人没有原则性和是非观念,不会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做坏事,最后往往会成为危害社会道德的人。

什么是“乡愿”?故乡的愿望吗?非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乡愿”一词出自《论语》阳货篇中的“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孔子反对“乡愿”,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尽管人有种种,事也有种种,但所有的人与事,却被南怀瑾先生一语道尽。他说:“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有一种人,被称为“乡愿”。“乡愿”指貌似忠厚、实与恶俗同流合污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孟子对“乡愿”有个定义:“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孟子的意思说:你要反对他,批评他,都挑不出毛病;他看起来很好,忠诚,诚信又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他自己也很得意。但是,他在本质上,是同流合污的,是不合尧舜之正道的。“乡愿”就是这样“阉然媚于世也者”的“好好先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什么是“德之贼”?易中天先生说:现在的理解“贼”是小偷,偷东西,但古文不是这个意思。贼,在古汉语里面是人身伤害。偷东西叫盗。“盗”是财产侵犯,“贼”是人身伤害,“寇”是外敌入侵,“匪”是犯上作乱。比如鬼子有日寇,德寇;比如国民党喊的“共匪”。孔子说“德之贼”,就等于说老好人对道德进行人身伤害,会要了道德的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孔子看来,“中行”是最高品格。孔子说:“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狂者敢作敢为,狷者有所不为。狂者、狷者毛病都很明显,甚至很突出,但他们没有迷惑性,而且都有可取的一面”。而好好先生却抹煞是非,混淆善恶,无正义,八面玲珑,这才是真正危害道德的凶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孔子说话一向温文尔雅,但在说“乡愿”时,像这样强烈的否定,语气如此激愤,实不多见。孔子对老好人,为什么如此深恶痛绝呢?孟子说,这是因为孔子痛恨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关于孔子对“似是而非”的讨厌,孟子进一步举例说:“讨厌杂草,是怕禾苗被弄乱了;讨厌奸佞,是怕大义被搅乱了;讨厌巧舌如簧,是怕诚信被弄乱了;讨厌靡靡之音,是怕高雅的音乐被弄乱了;讨厌紫色,是怕红色被弄乱了;讨厌乡愿,是怕道德被搞乱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身边有很多或有意或无意成为“乡愿”之人,有很多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时间长了恐怕对家庭、对事业、对国家都是不利的吧。

标签: 乡愿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