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县以文塑旅绘新景赋能运河沿线文旅提档升级

杂谈 138 0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多彩旅行·畅游河北#

近年来,沧县充分挖掘和利用大运河文旅资源优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强文旅业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全力打造大运河畔文化旅游新场景。

沧县以文塑旅绘新景赋能运河沿线文旅提档升级


01

提升体系架构,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

一是加大项目投入,构建文旅格局。自2021年以来,重点打造一带(大运河文化带)四区(捷地水利文化区、兴济美食文化区、香海蝉林康养度假区、倒虹吸滨河公园区)的发展格局,成功建设了御碑苑、纪晓岚文化园、沧州水利文化展馆、铁狮子保护等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其中御碑苑景区入选全国水利文化景区,全省唯一。目前,有在建文旅项目5个,投资总额约2.55亿元,涉及文物整合提升、水利文化、康养度假、乡村旅游等多个方面。

二是把握示范先机,发展乡村旅游。成功打造了兴济运河美食小镇,建成了乾宁运河文化公园和沧州市首座乡镇级博物馆——沧县乾宁博物馆,助力兴济镇入选河北省乡村旅游样板村镇,全面提升兴济美食小镇档次水平。依托南堤村入选第三批河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契机,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稻田捉蟹、采摘玫瑰、荷塘采藕”的乡村旅游亮点,形成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新业态。

三是深化设施改造,升级区域服务。统筹运河沿线城乡资源,先后在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建设完成旅游风景道36公里、旅游厕所19座、《沧县旅游交通图》宣传栏14处,在国省干道安装旅游交通标识牌28块,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河滩地及堤顶路土地,保留区域特有的桃树、香椿等运河文化特色树种,个性化打造了“一艺·一园·一基地”的大地景观。


02

厚植文化底蕴,拓展文旅融合新路径

一是倾力推动体验化非遗展演。精心组织举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文旅融合发展”为主题的非遗进景区特色展演活动,常态化展演木板大鼓、沧县狮舞等国家级非遗节目,集中展示13项非遗和特色文创产品,传递沧县文旅魅力。立足运河文化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开展剪纸、皮影戏、狮舞、落子等非遗文化进校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二是着力挖掘具象化运河故事。依托古文献资料研究与整理,出版纪晓岚文化研究期刊80余期以及运河书籍《中华长刀》。将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全员、讲解员、乡村文化推介官等60余人纳入运河文化讲解队伍,集中培训30余场。在县域各A级景区开展沉浸式、路演式文旅推介,促进沧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文特质传播。

三是聚力加强系统化文物保护。实施“标注运河”工程,对大运河沿线各类具有历史性和代表性的水利设施、各类现存文物、各类文化遗址、古迹、古树等进行标注,统一铭记、展示、宣传大运河文化品牌。针对捷地分洪设施、肖家楼枢纽等大运河遗产点,设立统一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利用标识系统,配套建立步行参观道路及休憩场地。健全文物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沧州旧城、捷地分洪设施等文保单位的修缮。


03

丰富业态矩阵,提振文旅融合新活力

一是推出线路激活市场。深入开展“一日游”“周末游”等运河文化研学活动,形成铁狮与古城文化研学、纪晓岚文化研学等7个研学品牌,再现沧县运河风貌、传统文化。立足运河遗产区和文物的系统保护,以“一村一驿一故事”为目标,沿河打造7处猫耳驿站,呈现“行走运河沿岸,品读沧县故事”的游览体验。

二是联动发力举办活动。深化“文旅+体育”领域合作,积极承接国家、省、市级活动,成功举办以“体育大拜年·健康迎新春”为主题的2024年全国全民健身大拜年活动主会场暨“嗨沧州·乐冰雪”欢乐冰雪过大年活动,协办2024沧州市第十届大运河半程马拉松赛,稳步提升文旅消费吸附能力。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文旅体活动190余场,文旅综合消费同比增长34%。

三是运河过节业态融合。以旧州镇东关村入选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为契机,谋划推出非遗市集、非遗节日展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结合运河沿岸的乡村特产和地域文化特色,先后启动“大运河畔、沧县过节”“冬游河北过大年”等系列活动,其中贾村大鼓节、汪家铺刘进士梨花节、捷地大运河桃花节等活动,累计被中央级媒体报道30条、省级媒体报道120条,助推大运河特色品牌推广。


来源:沧县文体旅游

标签: 沧县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