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池塘水面上不会沉的虫子,原来叫水黾!它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杂谈 146 0

小时候每到天气热起来,总能在池塘水面上看见一种会“轻功水上漂”的虫子,长得有点像蜘蛛,也有点像大蚊子,成天在水面上滑来滑去,这样的画面,在南方的乡村尤其多见。

荷塘中的虫子

以前池塘水面上不会沉的虫子,原来叫水黾!它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有的人叫它“钩担挂子”,有的人叫它“卖香油的”,还有些地方的朋友称它为“游子”……其实,这种小虫子的学名叫作“水黾(mǐn)”,它到底是个什么动物呢?

水黾:不同地区的俗称承载相同的美好回忆

在山东,大家可能不知道“水黾”是什么东西,但一说到“钩担挂子”、“担杖钩儿”,一定是70、80后朋友童年时光中无法抹去的一部分。

如果您是外地人,可千万别以为山东朋友嘴里的“钩担挂子”、“担杖钩儿”真的是指挑东西的扁担两头垂下来的挂钩儿,他们说的,其实是一种经常漂浮在水面上的节肢昆虫。

真正的扁担钩子

山东的钩担挂子,这腿是不是还挺像的?

很明显,山东朋友是从外形特征上赋予了水黾这么生动形象的外号。各地的民间有各地的智慧,在安徽、河南一带,当地的人们称水黾为“水拖车”

虽然并没有车轮,但这种水虫却能以迅捷的姿态在水面上滑行,很多人的童年都未必能成功抓到几只,它们能够在一瞬间快速地从水面上跳跃、躲避,仿佛真的是水中疾驰的“拖车”一般。

水黾 有点像水上的一辆小车、一艘舰艇

在河北,水黾被叫做“卖香油的”、“香油罐子”,这主要是因为水黾能像一片香油一样漂浮在水面上。

在江苏,水黾又被叫做“游子”,更赋予它一种灵动飘逸的形象,仿佛是“水上漂”的轻功高手,能够轻盈地在水面上游弋。

在北方一些地区,水黾也叫“水板凳”、“大花鞋”、“老赵”……甚至还有自己的童谣:“老赵老赵,关门睡觉,听到狗咬,拔腿就跑。”

水黾能浮在水面,难道是因为它腿上有油?

其实,水黾拥有这么多外号,大都和它令人惊叹的习性相关——水黾虽然会飞,但更喜欢停驻在水面上。

无论是静水还是急流,水黾都能够平稳地浮在水波之上,并且身手极为迅猛,漂浮、跳跃、滑行……只要是水上运动它都能信手拈来。

多少朋友在儿时最喜欢守在河边捕捉水黾,但它们只是飞快地从眼前划过,继而又平稳地落在另一处水面,从不让人得逞。

你抓到过水黾吗?有何诀窍?

不过,想要捕捉这些灵活的水上小精灵,也不是全无可能,只需一个趁手的工具以及掌握一点点小技巧。

对付水黾的第一法则就是要保持耐心。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水边,让水黾察觉不到你的存在。然后,慢慢地抄起一个网圈接近水黾,凭借灵活的手腕和准确的判断迅速一铲,将水黾铲入网中。

收网同样需要准确而迅速的速度,确保水黾不能轻松跳出网外。如果水面太宽,网杆不够长,也可以巧妙利用水黾的食性,随便抓只虫子丢入水中,等待水黾前来捕食时迅速出击。

在二、三十年前的时光里,那时候的玩具和零食远没有如今的丰富多彩。如果家门口有个清澈的池塘,那就成了孩子们无尽的乐园。三两个小朋友围在一起抓水黾,虽然这玩意儿的肉不比蚊子多多少,但据说烤了吃还是很香的

如今,水黾在我们的城市中已经不多见了,但抓水黾、吃水黾的记忆也许还会存在于一些朋友的心中,记录着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你抓过水黾吗?在你的家乡,是不是也有一个别致的外号呢?

水黾为何能在水面上施展“轻功”?

水黾是一种属于半翅目-黾蝽科-大黾蝽属的节肢昆虫,体长约1.5厘米,身体黑褐色,3对足使其在水面上游走自如,因为其外形特征也被叫作“水蜘蛛”、“水蚊子”、“水蜢子”。

比蜘蛛少几条腿,比蚊子大

水黾的轻功绝技全凭这几条腿,水黾有3对足,其中前足相对较短(可千万别误认成触须),而中、后足则向四周伸展,后足的腿节甚至延伸过腹部末端。这后面2对长足是水黾划行的主要动力腿,还可以控制滑行方向。而前足则主要用于捕猎。

水黾的身体躯干瘦长,腹面覆有一层极为细密的银白色短毛,外观呈银白色丝绒状,具有拒水作用,而它们足部也具有至少数千根按同一方向排列的多层微米尺寸的刚毛。

看这银白色的绒毛,水黾的复眼也比较发达

没错,水黾的足部结构与微观细毛正是它们能够在水面上“漂”而不沉入水中的秘密武器

细长的足部增加了与水面接触的面积,而足上绒毛的防水设计使得水黾在水面上不会破坏水的表面张力。

水黾通过划动中、后2对足产生的涡流,能排开300倍于自身体积的水量,能够在水面上以每秒1.5米的速度滑行,相当于身高1米8的人400英里的时速。水黾还可以做30到40厘米高弹射般的远跳,展示着高超的轻功绝技。

一群水黾

不过,这个绝招并非无懈可击,在水中添加一点洗洁精就足以打破这一奇妙的水上舞台。这是因为洗洁精、洗衣液这种中性洗涤剂的加入削弱了水的表面张力,使得滑行在水面上的水黾足上的毛被沾湿,进而足部冲破水面摔进水里。

一旦水黾沉入水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它们就再也浮不上来了,不管是“水上漂”,还是“凌波微步”都不好使!

不过,人类根据对水黾的观察和学习,进行了一系列仿生研究

天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光响应液晶聚合物(LCN)薄膜和具有微纳分级结构的超疏水表面设计了仿生水黾软体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能够在水面上自驱动行走,无需额外的能量供给。

通过调控光的强度和波长,可以实现机器人在水面上持续行走和定向运动。此项研究的潜在应用场景包括环境监测、海洋工业等领域,为具有复杂时空驱动的水栖软体机器人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仿生水黾机器人

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模仿水黾在水面上的运动机理,创造性地合成了一种具有动态疏水特征的水凝胶智能材料。这种水凝胶在水面上如同机器人一般可以自驱动运动,也不需要额外的能量供给。

当水凝胶吸水饱和后,停止运动。经过干燥处理后,还可以恢复活力,再次实现自驱动的快速水面运动。这项研究对于软体机器人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为药物缓释、组织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仿生水黾机器人

水黾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它是益虫还是害虫?

除了给人类在仿生学上提供一些参考价值,水黾本身有什么生态作用呢?它是不是像蜉蝣一样朝生夕死?它是益虫还是害虫?

水黾的寿命在数月到一年以上,一生要经历三个阶段:卵、若虫和成虫。成虫于春天至初夏交配,卵一般被产在水边植物的叶片上或者植物组织内部,呈有序排列,刚孵化的水黾若虫天生就会“划水”,并开始它在水面上漂泊的一生。五龄后,也就是第五次蜕皮后,化为成虫,等待着属于自己的交配季。

唐代中药学家陈藏器说:“水黾群游水上,水涸即飞。长寸许,四脚(其实是六脚)。”这说明有时候水黾也会上岸,不同种的水黾翅膀发育情况也不同,而翅膀发育完全的个体也拥有飞行能力。

《纲目拾遗》说:“(水黾)四、五月内出浮水面,身硬脚长,池沼中甚多,性喜食蝇。”这其实也并不完全准确。水黾不止吃蝇虫,它们还吃落入水中的小虫体液、死鱼和其他昆虫。

进食中的水黾

通过腿上非常敏感的器官感知水中的昆虫挣扎,水黾划着两对长腿快速靠近。在进食时,水黾的嘴呈管状,通过吸食的方式获取食物。

从水黾的食性来看,它们主要以浮游动物和落水的昆虫为食,不会危害农作物,也不吸血。而是通过捕食一些苍蝇、蚊子的幼虫等,帮助维持水域生态平衡,因此也可以被视为益虫。

不仅如此,水黾还是一种生态指标。由于水黾对水质的反应较为敏感,其存在与否、数量的多少都可以反映出水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眼见着比起儿时,水黾的身影越来越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否也意味着我们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水污染日益严重呢?

水质受各个方面影响,工业、农药、生活垃圾污染

其实,无论是害虫还是益虫,这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人类赋予它们的生态价值。水黾,小小的昆虫,承载着五湖四海的朋友共同的童年记忆。不同的俗称、捉水黾的乐趣,都是小时候的美好片段。

因此,我们每个人需要共同努力,才能确保我们美丽而宝贵的水域资源得以永续,为后代留下清澈的河流、湖泊,以及丰富多样的水生生态系统。保护水域生态,不要让水黾消失在孙辈的记忆中。

参考文献:

[1]【捕虫小课堂实践篇】捕捉水黾 螳螂在后2

#MCN首发激励计划#

标签: 水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