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为什么被胡适称为“十七世纪的一个大怪杰”?

热点 121 0

作者:赵心放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他被誉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他诙谐幽默,放荡不羁,胡适称他为“十七世纪的一个大怪杰”。本文专门聊聊他有趣的故事。

金圣叹为什么被胡适称为“十七世纪的一个大怪杰”?

(一)金圣叹姓名的由来

据说金圣叹本姓张,字若采,为啥改弦易辙由姓张改为姓金了呢?其中有一段逸闻趣话。某年的一天,他和一群学子到文庙去祭祀孔子。庄严肃穆的大典刚一结束,那班温文尔雅的莘莘学子一下子就露出了真面目,大家都拼命朝菩萨身边挤,伸手去抢桌子上当供品的猪头肉和馒头。

用猪头祭祀的说法有多种,主要说法来源于商代。因为商代对野猪的威力很崇拜,从而形成了图腾,很有可能因此而用猪头祭祀。 而且古云:六畜猪为首。猪头乃首中之首,用来祭祀,表示郑重其事。因为面粉属五谷杂粮,用馒头当供品也在情理之中。

大家你争我夺,丑态百出,洋相出尽。为啥文质彬彬的儒生变得如此粗鲁了呢?因为当时的读书人都信奉这么一种说法,谁抢到了祭孔的猪头肉和馒头,并把这些食物都吃了,谁就会榜上有名,步入仕途,官场高升,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当时的张若采(即以后的金圣叹):哂笑不止,口诵了一首打油诗。

生性幽默风趣的张若采,从此改姓金,名圣叹。金的意思指偶像,圣叹的意思是文人们的偶像,也就是孔夫子看到了这一幕也会叹息。

(二)生性诙谐有意作弄考官

生性诙谐的金圣叹,最不看重的就是功名。那时正处于明末,他对统治者很不满,常常借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捉弄主考官,抨击时政,因此屡战屡败。那时的科举考试制度非常繁琐,有县试、府试和院试,“三试”过了才能入学,正式参加学习后才能参加乡试等。有次金圣叹参加县试,题意是以西施出使吴国的史实进行演绎。金圣叹有意写成开东、南、北三门西子都不来,只有开西门西子才来。气得考官在卷子上批:这秀才没考起!

第二年他用化名又去参加考试,题目是《王之将出》,金圣叹拿起卷子就画了五个圈,中间那个圈大,两边各两个圈小。就快步去交卷了。这时有一些考生连凳子还没坐好耶。考官把卷子看了很久不明白是啥意思,找金圣叹来问。金圣叹说,戏台上大王出场前,不是有四个跑龙套的挺胸收腹站在两旁吗?把考官弄得哭笑不得。

张榜公布上榜名单,得知自己落榜,是考生最痛苦的时刻,但金圣叹却不同,落榜了他却笑容可掬的。为啥笑呢?他说今天还我自由身了。别人问他“自由身”这三字的出处时,他总会装起引经据典般胡诌一番,说啥“酒边多见自由身”“忙闲皆是自由身”等不一而足。后来他把自己的姓名改为金人瑞,应试时考了第一,但他坚决不入仕,以读书著述为乐。

(三)有意讥讽舅父钱谦益

金圣叹的舅父钱谦益是清朝廷的侍郎,这天做寿庆生。母亲三番五次要求金圣叹去。金圣叹本来是不愿去的,但母命难违,只好去了。在酒宴上,有个拍马屁的宾客给钱谦益说,你的外甥是江南的大才子,今天在酒宴上正好写一篇大作,让我们开开眼界。

金圣叹倒也没推辞,一下子站起来大方地说,盛情难却哟。今天我就来献献丑好了。他提起笔饱蘸浓墨,写出:“一个文官小花脸”。钱谦益一看,心想这小子的胆子不小,这七个字可乱写吗?金圣叹接着又写道:“三朝元老......”钱谦益怕他又要发啥邪劲,走上前去捧他,说他是个大才子。金圣叹没理舅父,接着写道:“大奸臣”。金圣叹用一副对联把那官儿和舅父双双都讥讽了。钱谦益看后气得两眼翻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为啥金圣叹这么写呢?原来钱谦益老奸巨猾,玩世不恭,早年他是大明的礼部尚书,皇帝死后投靠南明奸相马士英,清军打来了投降后成了清廷礼部尚书。金圣叹从心里鄙视这种人品低下的人。

金圣叹将《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准备逐一评点。他的评点提高了小说、戏曲的地位。为啥一开始他就评点后两种呢?因为他认为后两种正适合自己的性情,彰显出至情至性,快意挥洒的个性。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标签: 金圣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