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文化周末:芒种

杂谈 206 0

【字说节气】

作者:董婧宸(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副教授)

光明文化周末:芒种

芒种是夏天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公历六月五日至七日交节。古人云:“斗指丙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今谚云:“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芒种时节,正是芒谷抢种之时。

芒种 草虫/绘

在汉字中,“芒”和“种”都是形声字。就部首而言,芒字从“艸”,许慎《说文解字》:“芒,草端。”所谓“草端”,具体而言,是指稻麦等谷类稃壳上的尖状针刺。玄应《一切经音义》引吕忱《字林》“芒,禾杪也”,《玉篇》“芒,稻麦芒也”,均说明“芒”之本义,是指禾、稻、麦一类作物末梢的芒刺。就音义而言,芒与萌同源,词义特点是尖锐而细的萌芽,这来自古人对禾苗和草木生长的细致观察:芒是稻麦的尖刺,夏秋谷物将熟的时候,谷穗脱颖而出,禾芒崭露锋芒;萌是小草的嫩芽,春天草木初生的时候,小草破土而出,草芽冒尖萌生。“芒”和“萌”均从“艸”而意义微殊,反映了禾与草之间的关联与纠葛。在汉字部首中,表示和草类作物有关的部首有很多,“艸”像小草丛生的样子,是草类的总名,部首意义最为宽泛;禾、麦、黍是禾谷的专名,各部的辖字往往和禾苗名称或状态有关,部首意义具体而专门。一方面,庄稼固然是草本植物,但作为古人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与一般的草类有明显的界限,故而《孟子》中曾引及孔子之言:“恶莠,恐其乱苗。”另一方面,农耕文明中,草与禾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汉字和汉语世界里,每每有草与禾的义符相通,乃至词义引申的交集,如芒、苗本言禾而从“艸”,“蓈”草是草而又作“稂”,“麰”麦是麦而又作𦭷。

作者供图

许慎《说文解字》:“种,艺也。”种的本义是种植。就部首而言,种与稼、穑等字从“禾”,体现出种植庄稼的部首构意。就音义而言,种与树、注、竖等词同源,具有竖直矗立的词义特点:种是竖直地栽种庄稼,树是竖直地栽植树木,注是竖直地浇灌土地。种的词源理据,反映出先民树艺五谷、培植果木的生产经验——无论是蔬菜、庄稼这些草本植物,还是果树、松柏等木本植物,在栽植的时候不能歪斜倒伏,而要竖直地种下。事实上,汉语中其他表示耕种的动词,如插、栽、植、艺,也在各自不同的词族中,隐含着挺直栽种的词义内涵。由古至今,“种”有两个常用的读音。动词义的种植,读为去声zhònɡ;名词义的种子,读为上声zhǒnɡ。在古代文献中,“芒种”也因此有两读。其一,作为谷种的“芒种”,读为上声,指有芒庄稼的种子,典出《周礼·稻人》“泽草所生,种(zhònɡ)之芒种(zhǒnɡ)”。这是说稻人负责在泽草生长的地方,播种下稻麦一类有芒作物的种子。左思《魏都赋》“甘荼伊蠢,芒种斯阜”、郭璞《江赋》“播匪艺之芒种,挺自然之嘉蔬”等文,即用此义。其二,作为节气的“芒种”,读为去声,取种植有芒的庄稼之义。

芒种开始,是一年之中光照充沛、生长旺盛的时节,也是争分夺秒的农忙时节:北方有芒的小麦该收割了,南方有芒的稻谷该插秧了。在古人的诗文里,也记载了芒种的物候、农事和民俗。唐人《咏廿四气诗》之《芒种五月节》云:“芒种看今日,螗螂应节生。彤云高下影,(见上图)鸟往来声。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清。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芒种时,螳螂生、(见上图)鸟鸣,莲花悄悄地绽放在池沼中,炎炎的夏风吹拂着彤云,在田野上洒下影子,农人在田间相遇,彼此问候着蚕麦的长势,这是一幅自然冲淡的北方农事画卷。宋人陆游有一首写在绍兴山阴的《时雨》,中云:“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芒种时,南方进入多雨的梅雨季,伴随着麦饭的清香、袅袅的菱歌,农人忙着在水田插秧,年届古稀的诗人则以“惰农”自嘲,在家中欣赏时雨,这是一幅怡然自得的南方田园景象。《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里,还记载了芒种送花神的习俗:“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著名的宝钗扑蝶、黛玉葬花,都发生在芒种送花神的那一天。

二十四节气里,不同于雨水、小暑、白露、大雪等节气根据物候而得名,芒种是根据农事而得名,寓含着先民勤劳而又朴素的耕作经验。“芒种忙种,有收有种”,在仲夏时节,愿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田间地头,从过往得到了美好的收获,也为未来播种下新的希望!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07日 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标签: 周末是指哪一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