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昆曲之美转化到印面上 梨园名家柯军跨界篆刻出版《铭记》

杂谈 154 0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梨园子弟历来有兼擅书画篆刻者闻名于世,比如梅兰芳除了是京剧表演大师之外还是一位绘画高手。

将昆曲之美转化到印面上 梨园名家柯军跨界篆刻出版《铭记》

近些年来,在当代梨园,也有一位表演艺术家,跨界昆曲与篆刻,被艺评界高度关注。他就是柯军,蜚声当代艺坛,是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得主。在舞台外,柯军还是南京印社副社长,浸淫于篆刻艺术多年。柯军还别出心裁将昆曲与篆刻这两种艺术结合起来,取得不俗成绩。

《铭记:柯军昆曲印话》

2024年初夏,收录柯军以昆曲为主题印章两百余方的新书《铭记:柯军昆曲印话》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与昆山当代昆剧院联合策划出版。书中收入的200余方印,分曲目、曲词、曲话、曲牌四大板块,收录了昆曲六百年、百戏之祖、牡丹亭、西厢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等昆曲关键词和经典语话。每方印下附有印文的由来、昆曲艺术知识、印人创作心境、印章边款等。全书以独特的编创方式带领读者从传统篆刻的角度走进昆曲的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

篆刻和昆曲两种历史久远但截然不同的艺术如何融合在一起,这不是一个容易的课题。柯军将昆曲题材分成了昆曲文学和昆曲音乐两大类,琢磨各个剧目所表现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情境,体验经典唱词所传达的不同景象、不同情感、不同意境,感悟南北曲牌所呈现的不同美感、不同情绪、不同风格,努力把昆曲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精神融入印稿设计中,把昆曲的文学之美、剧情的悲欢离合、人物的喜怒哀乐、唱腔的高亢低婉,一一转化到印面上。

《铭记:柯军昆曲印话》其中一页

在《铭记》主题印章“昆曲回家”板块中,柯军写到:“在我的生命中,有两个家园。一个是昆山,生我养我;一个是昆曲,塑我成我。40多年前,我从昆曲的故乡、我的故乡昆山出发,为昆曲而去。不管走到哪里,将生命中这两个最重要的归属地联结起来,始终是我的所念所想。2015 年昆曲故乡终于有了自己的昆剧院:昆山当代昆剧院,认祖归宗,接续文脉,名正言顺。2017 年10月,“昆昆”创建两周年之际,邀请全国八大昆曲院团、55位昆曲表演艺术家中秋“回家”团圆,连演八场“昆曲回家——大师传承版”《牡丹亭》,轰动一时,无论是在昆山本地文化史乃至国内昆曲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作为活动的策划者之一,我刻下了“昆曲回家”这枚印。《铭记》,首先是献给昆曲的,当然也就是献给昆山的。作为昆曲人、昆山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昆曲回家”,铭记我心。

柯军(中)在新书分享会上

6月7日,在南京金陵美术馆举办的“印从昆出:柯军昆曲印话篆刻展暨《铭记》新书分享会”上,柯军与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王林军、装帧设计师曲闵民到场分享。柯军回忆了自己与篆刻结缘的趣事。因为练习篆刻,他手上磨出了很多水泡,还留下了不少刀痕,废寝忘食了好一阵子,整个精神和思想都扑在了篆刻里面。“这本书里是200多幅图,实际上我为此刻了近千枚印章。”他开玩笑说,自己一袋一袋把篆刻的石头拿回家,很害怕楼板会承受不住重量。“一千枚印,我只用一把刀,刀已经没有锋了,但我觉得刀好像是长在我的心里面。这把刀,我想一直刻下去。”

《铭记:柯军昆曲印话》其中一页

戏曲学艺是非常苦的,年轻时的柯军除了科班训练要受皮肉之痛外,生活的煎熬与内心的郁痛也挥之难去。在他刚走出校门时,昆曲当时还处于非常惨淡不景气的时候,一年到头演不了几出戏,于是他就学了篆刻,曾在五星级酒店大堂摆摊刻字,贴补家用。真正让柯军爱上篆刻、钻研篆刻的是,昆曲大师张继青对他的影响。张老师要去中国台湾讲学,托柯军为昆曲泰斗曾永义等人治印。她对柯军说,这既是别致的礼物,也是展示青年一代昆曲演员综合艺术修养的体现。“这是我学习篆刻以来首次获得殊荣。从那以后,我努力寻找机会向著名篆刻家请教。”柯军在《铭记》的自序中写道,“简约而深刻,写意而克制,是昆曲的美学特质和艺术品格。用昆曲独特的情境激发出篆刻奇特的构思, 寻求昆曲与篆刻相融,将是我毕生追求和实践的‘印从昆出,以印铭昆’”。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铭记》的图书装帧由“世界最美的书”获奖者曲闵民设计,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女士题词。南京艺术学院徐利明教授在《铭记》跋文中提到:“柯军昆曲艺术功深格高,耐人品味。数十年之钻研,成就卓然,为当代昆曲艺术之领军人物。而其志趣所及,还在其书法篆刻亦不同凡俗,非一般爱好者可及。其扎根传统,路正、风清、气纯,一以贯之,殊堪敬服。”

(本文图片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标签: 铭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