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周恩来被捕,若不是他这两位国民党学生,或许已经遭遇不幸

行业 121 0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解放战争胜利的时候,周总理一面处理着新中国建国的重大问题,一面派人在全国寻找一个叫鲍靖的人。

1927年周恩来被捕,若不是他这两位国民党学生,或许已经遭遇不幸

“还没有找到吗?”

周总理失望地看着警卫员,警卫员也很纳闷,这个叫鲍靖的人究竟是因为什么被周总理如此看重。

难道鲍靖救过周总理的命吗?

他不知道的是,鲍靖确实救过周总理的命。

甚至,在那个黑暗的1927年,如果不是鲍靖,那周总理或许已经凶多吉少……

四月的恐怖

一切都要从辛亥革命说起。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成功地推翻了腐朽封建的清王朝专制,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杀死封建制度,帝国主义也还凌驾在中国人民之上。

为了彻底地解救人民,为了打倒欺压人民、搅乱中国的北洋军阀,为了将列强从中国的土地上赶出去,孙中山组织了国民大革命。

国民大革命中,为了团结革命者,国民党和共产党决定进行第一次合作。

本次合作是党内合作的形式,因此,许多共产党人也都加入了国民党,在国民党的序列中任职工作。

包括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也在著名的黄埔军校中任政治部主任的职位。

国共合力、万众一心之下,国民大革命势头越发猛烈,向北洋军阀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冲击。

终于,一切都在1926年达到顶峰,革命者们在广东誓师,北伐大业就此开始

但是,就在一切事态良好的时候,蒋介石却在1927年4月12日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四.一二政变”,公然屠杀共产党人。

蒋介石为什么会屠杀共产党人呢?细说起来其实与周总理有着不小的关系。

北伐期间,周总理长期待在上海,并组织上海工人纠察队。

工人纠察队在对北洋军阀作战中爆发了极强的战斗力和组织能力。

对此感到恐惧的不仅仅是北洋军阀,还有蒋介石。

蒋介石吃惊于工人纠察队的战斗力,更害怕其背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

他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如果中国共产党和他站在对立面,他该怎么去应对数不胜数的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

恐惧之下,蒋介石做了一个疯狂的抉择,屠杀共产党人!将一切危险都抹杀在摇篮之中!

四.一二政变就此爆发!

四月的白色恐怖里,无数共产党人死在了昔日革命同袍的刀枪之下,鲜血流满整个中国,一股股共产党人的血液汇聚在一起,顺着地势流到平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一起渗进此处的土地,愤怒地注视着阴云密布的南京城。

而除了蒋介石在南京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外,一直以来以国民党左派自傍、深受中国共产党人信赖的汪精卫也对共产党人挥起了屠刀。

同年七月十五日,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七.一五”政变,与南京的蒋介石遥相呼应,大肆屠杀对他付出信任的共产党人。

不久后,宁汉合流,整个中国都沉浸在白色的恐怖之中。

在上海

当时,面对中国共产党如此的困顿局面,以周总理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堪称心急如焚。

而更紧迫的情况是,国民党右派已经决定对工人纠察队动手了。

要知道,工人纠察队的主体并不是中国共产党人,而是一个个普通却有一腔爱国热血的人民。

是在中国危难关头愿意舍生忘死战斗的人民。

于情于理,周总理都想要尽量地保住他们!

因此,哪怕蒋介石已经开始准备制造四.一二政变,周总理依然是冒着巨大的风险留在上海,调度工人纠察队,尽可能地保全工人纠察队。

但是,大势所趋之下,周总理自己都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之中。

当时上海的驻军是第二十六军第二师,师长名叫斯烈,他有一个弟弟,叫作斯励,是周总理从前的学生。

斯烈利用这层关系,邀请周总理到第二师的师部会面。

而在此之前,二十六军已经将工人纠察队全部缴械,并且关押了很大一批工人群众。

为了营救这些工人,周总理虽然明知这是斯烈摆下的鸿门宴,明知此去危险重重、困难重重,但是周总理还是毅然前去。

果不其然,周总理一到斯烈的师部,就被斯烈的部下卸去了他和警卫的武装,并且将他们团团包围了起来。

面对着生死之际的危险,周总理却毫无畏惧之意,大义凛然地、愤怒地质问斯烈:“亏你们还是先总理(孙中山)的学生与信徒,你们今天这样做,和背叛先总理有什么区别!你们欺负工人百姓,发对共产党,反对大革命,是要把中国推向火坑吗?”

面对周总理的质问,明知理亏的斯烈说不出一句话,羞愧地低头站在原地。

但是斯烈是绝对不可能因为周总理的这番话,就将他和被关押的工人、共产党员放走。

因为他是一名国民党军人,他奉上级的命令行事。

而不是所有国民党人都会在周总理这番话面前惭愧。

周总理此时仍处在危险之中,若是等到斯烈收到上级的命令,那么周总理的命运就十死无生了。

而没有了周总理的中国革命,又会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呢?

不敢想象,也无法想象。

因此,此时处于危险之中的,不仅仅是周总理,更是整个中国革命。

幸好,共产党人黄逸峰得知了周总理去斯烈师部赴鸿门宴的事情。

心急如焚的黄逸峰在短时间内做了最正确的决定。

他去找到了二十六军的党代表赵舒,希望赵舒能够将周总理解救出来。

赵舒在二十六军中有着十分高的声望,他得知此事之后,瞬间就知道了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不敢耽搁任何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斯烈的师部。

进入斯烈师部后,赵舒直接找到了斯烈,十分耐心地给斯烈做工作。

斯烈最终决定放走周总理,或许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蒋介石的“四.一二政变”根本就是一件亲者痛仇者快的昏头举动,也有可能是斯烈看出了眼前这个男人对中国的莫大作用。

为了得到周总理的原谅,斯烈放低了身子,向周总理解释到:“周先生,都是误会,今天请你来只是谈谈,并没有其他意思。”

但是周总理却不愿意再与斯烈多交谈,直接昂首出门,坐上赵舒用来接应他的车后便直接前往了罗亦农的办公地。

值得一提的是,周总理能够顺利从斯烈师部离开,除了黄逸峰和赵舒的营救之外,斯烈的弟弟斯励也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得知兄长为自己敬爱的老师摆下一桌鸿门宴后,斯励不断地与斯烈据理力争,要求斯烈安全地放走周总理。

斯烈没有在一开始对周总理动手,除了周总理身份特殊,需要等待上级的命令之外,斯励在其中斡旋也十分重要。

亲身涉险

周总理虽然成功地、安全地离开了斯烈的师部,但是对周总理来说,却仍然茶饭不思。

不要忘了,一开始周总理是因为什么才会去赴宴,而且赴的还是斯烈明摆的鸿门宴。

工人纠察队!

这五个字像根针一般死死地扎在周总理的心脏上,让他疼痛难耐,让他心痛欲绝。

周总理决定亲身涉险,他对中央派来保护他的警卫说:“你先离开吧,还有很多工人兄弟在危险之中,我要去救他们出来。”

纵使警卫坚决不同意,周总理仍然找到机会撇开他,独自去往最危险的地方。

但是周总理忘了一件事情,既然国民党右派已经撕破了脸皮,那又怎么会给工人纠察队留下一丝一毫的机会呢?

他此行的目的地工人纠察队总部早已没有了工人,只剩下国民党右派的鹰犬

很快,周总理亲身赴险就被二十六军的士兵逮捕。

随后,周总理被押进了二十六军的驻地之中。

此处比之斯烈的师部还要更危险,处处都是陷阱,处处都是国民党的军队。

水泄不通之下,周总理的生命安全已经岌岌可危了,中国革命也走上了悬崖边。

但是还是那句话,天无绝人之路。

或者说,是周总理的坚定信仰感动了上苍。

当然,也有可能,周总理就是上天为了解救中国人而到的凡间。

而最真实、最实在的是,周总理在长期的工作中,人们看见了他的认真,看见了他为中国、为中国人民所做的一切,周总理的人格感动了大部分人,人们爱戴着他,崇敬着他。

自然,也就不会对身处险地的周总理视而不见。

第一个向周总理伸出援手的,也是他昔日在黄埔的学生,名叫鲍靖

鲍靖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是一个纯粹的军人,虽然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他对中国共产党向来都十分有好感。

当他看见周总理的时候被吓了一大跳,他不敢想象自己敬爱的老师会牺牲在中国人、革命军自己的手中。

他决定营救周总理。

但是,尴尬之处在于,鲍靖仅是一个小小的团长,在二十六军驻地里的地位还不如军长的一个警卫员高。

没有赵舒那般高的地位和声望,他该如何带周总理安全离开呢?

思考再三,鲍靖依然咬牙下了决心。

他所想的计策很简单,在三十六计中已有概述:瞒天过海

试问在二十六军的驻地里,什么人最多?

那必然是二十六军的普通士兵。

鲍靖将周总理打扮成了一名二十六军的普通士兵,而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里,大多数人虽然知道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厉害人物叫周恩来,但是却大都不认识周恩来,不知道周恩来的模样。

因此,瞒天过海是一定可行的!

不过,前提是不能遇见认识周总理的人。

就在鲍靖带周总理离开的时候,遇上了一个他们的熟人:酆悌

迎面撞上鲍靖和周总理的酆悌也一脸错愕,他不敢置信地看着周总理,而鲍靖则是向他递来了一个危险的目光。

但是好在,酆悌没有告发他们的打算。

其实,酆悌来也是为了解救周总理。他虽然是蒋介石的亲信,但也是周恩来的爱徒,他对周总理可以说是非常敬爱。

于是乎,酆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周总理和鲍靖放走。

而周总理也终于在自己的学生的帮助下两次脱险,最终得到了安全,中国革命的烛火也摇曳未熄。

至于酆悌和鲍靖的后来,就未免有些惨淡。

酆悌先是替蒋介石背了文夕大火的黑锅,然后被发现当初放走了周总理,最终被处死。

鲍靖则是在解放战争之前离开了军队,就此杳无音信。

后来周总理托人寻找过自己的这名学生,但是很遗憾没有任何的消息。

若不是周总理的这几位学生,周总理恐怕早已遇害,中国革命也会走向悬崖。一切都可以说是幸运,是周总理的幸运,更是中国人民的幸运。

但是,这一切又如何不是注定呢?

标签: 斯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