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京法源寺

杂谈 133 0

“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在北京西城区菜市口附近,有这样一座春天沉浸在丁香花馥郁芬芳中的寺院,寺中香火鼎盛,梵音辽绕,宁静清心。这就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法源寺。

探访北京法源寺

说起法源寺,很多人可能了解不多,但一张有关法源寺的著名照片的故事,人们大多耳熟能详。

1924年4月26日是法源寺值得记忆的一个日子,著名诗人徐志摩与林徽音、梁思成陪同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到法源寺,参加北京佛化青年会为他举办的赏花会,几位重量级人物一同赏丁香瞻古刹,成为中国文学史以及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同时,留下了这张中国近代文学史非常有名的照片。

记得第一次去法源寺时,出了地铁站,走过教子胡同,路过绿色穹顶的中国伊斯兰教协会,远望一下牛街清真寺,拐到一个街心公园,再走过一段写着南无阿弥陀佛的山墙后,就到了法源寺。可遗憾的是赶上内部整修闭门谢客,吃了闭门羹。第二次去,专门选了阳春四月的一天,丁香花盛开的时节去探访,亲身体验了法源寺著名的丁香花盛开时的美景。

法源寺始建于唐初贞观年间,最初叫悯忠寺,据说是为纪念远征高丽阵亡将士所建。不过唐太宗并没有见到悯忠寺最终建成,一直到武则天主政时期寺院才最终建成。

时光流转,到了清朝时期,悯忠寺在雍正年间重修,并由雍正帝赐名“法源寺”,乾隆帝也曾来到法源寺,写下“法海真源”四个大字,至今依然高悬于法源寺正殿大雄宝殿之上。

法源寺在历史上也曾经历过多次灾难和破坏,但每次都得以重建和修复,展现出坚韧的生命力。这里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有着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寺庙内的古树、碑刻、佛像等都是珍贵的文物。

法源寺作为古代名刹,文化底蕴深厚,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很多的重要时刻。唐朝安史之乱时,叛军安禄山、史思明相继在悯忠寺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各自建塔一座。宋钦宗(赵桓)被金兵掳至燕京时,曾被拘留寺内。南宋末年,写下“几生修得到梅花”的著名诗人谢枋得被元军俘虏后就囚禁在悯忠寺里,他在这里看到了一块纪念曹娥的碑,感怀万千,绝食殉国。

到了清代,法源寺更以花木幽胜著称,使不少名人流连觞咏。赫赫有名的纪晓岚、黄景仁、龚自珍,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曾在寺内留下足迹与诗篇。1914年著名的“百人丁香诗会”在寺内举行。

因为李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北京法源寺。在建寺后漫长的1400多年中,有很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都与法源寺有关,所以有“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的说法。

法源寺坐北朝南,现存的规模是明代重建时形成的,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毗卢殿、观音殿、藏经阁等。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是北京城内保存下历史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整座建筑呈逐步缩小态势,在空间上又环环相扣,被称之为“经过历史选择和后人赋予的纵深感”。

山门是法源寺的正门,门前有一座高大的石狮子,威武庄严。山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法源寺”三个大字,字迹端庄俊秀,气势磅礴。

进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王殿。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铜像,左右两侧陈列着明代四大天王铜造像,天王殿的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和天宫景象,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弥勒佛背后是明代铜铸护法神韦驮坐像,高约一米七。

天王殿门口有一对青铜狮子,据说这对狮子是宫里的东西哦,原来是放在故宫宝蕴楼的。法源寺原狮子雕像早就遗失,只是因为故宫里的这一对造型比较符合法源寺狮子的特征,因此被移过来放在这里了。

走过天王殿,看到的就是那座巍峨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法源寺的主殿,也是寺内最为庄重的建筑。宝殿内供奉着三尊高大的佛像,佛像前的香炉和供品摆放得整整齐齐,透出一股庄重肃穆的氛围。

大雄宝殿的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它们见证了寺庙的沧桑岁月,不时传出悠扬的钟声和鼓声。这是中国传统寺院的标准配置,成语晨钟暮鼓,还有“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说法都是源于此处。

悯忠台是法源寺内现存最古的建筑,是法源寺文化的源头。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辽东,痛失将士十万而未果,退至幽州城,于出征誓师处建悯忠寺,以祭祀东征的十万忠魂,并亲自赐名“悯忠”。

殿内存有唐、辽、金、清的碑刻,另有清代翁方纲复制的唐“云麾将军碑”残柱础,以及法源八咏、《心经》等碑刻镶嵌于外壁。唐武宗兴道灭佛,大毁寺庙,很少寺院能躲过浩劫的,但是唐武宗因为碍着太宗皇帝悯怀忠烈的初衷,幽燕八州寺庙中惟有悯忠寺得以独存。

悯忠台前院有一件国宝级文物,清代石雕香炉。石雕香炉立于丁香林中,刀工细腻,浮雕精致。根据香炉两侧刻字,可知香炉为乾隆五十八年。

主殿毗卢殿是一座佛教文物的宫殿,陈列着历代的佛像、石刻及佛教艺术珍品,原是供奉唐朝玄奘法师头顶骨舍利的地方。毗卢殿内现供奉一尊明代铜制的毗卢佛巨像,明代铸造,工艺精湛,高及屋顶,共分为三层,为镇寺之宝。

下层为千朵莲瓣巨座,每一个莲瓣上都镂有一尊小佛像,因而被称为“千佛绕毗卢”;中层为四方佛,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最上层则为毗卢佛像,庄严肃穆。

毗卢殿前有一个巨大的石钵,双层石座,钵体周围雕刻着形似海浪的花纹以及山龙、海马、八宝等形象,技艺纯熟,极为精美。这是一块太湖石,它被誉为“镇国玉器之首”的“渎山大玉海”。

相传“渎山大玉海”是作为酒器的作用,在元朝时期,大汗忽必烈曾命人制作出一件特大号的酒器,用来犒赏军队。玉海找不到了,但是它的底座在北京法源寺内找到了,现在成了法源寺的国宝级文物。

法源寺还有许多其他的建筑和景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建于清代的观音殿。殿内供奉着一尊金碧辉煌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最具慈悲心的神祇,她能救苦救难,普度众生。

观音像前的香炉和供品络绎不绝,殿内弥漫着淡淡的香火味。观音阁四周环绕着美丽的花园,景色宜人,令人流连忘返。

在法源寺的后院,有一座藏经楼,这里收藏着大量的佛教经典和佛像、壁画等珍贵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房山云居寺石经》。这部石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一部佛教石刻经典,被誉为“佛教文化的瑰宝”。

藏经楼内,一排排书架整齐地排列着,上面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各种经书和文献。楼上保存了各种版本的佛经典籍,不仅有唐代和五代人抄写的经书、宋版开宝藏、元代普宁藏、明代南藏和《贝叶经》,还有传世唯一残本武林藏和清代龙藏等珍贵的版本和善本经书,是中国珍藏佛经最多、版本最珍贵的机构之一。因此,法源寺也成为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

历史的流动常常在某一处凝集,经岁月的不断沉淀而成为历史进程的里程碑。法源寺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它从一千四百多年前一路走来,从唐太宗的悯念忠魂肇建寺宇,到宋钦宗被囚、谢枋得绝食,到清雍正帝的亲自发款修缮,到民国年间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再到几年前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北京法源寺》严肃的戏说,如今的法源寺,只要望一眼高悬于大雄宝殿内清乾隆帝巡幸时留下的“法海真源”的御笔,已尘封凝固的岁月便重新鲜活,任你从古而今、从今而古地走进如烟似梦的历史。

说起法源寺,不能不提到丁香树和丁香诗会。法源寺内部古树参天,最出名的就是丁香树啦。法源寺的丁香诗会由来已久,据说早在金元明清时期,这里就有以丁香为题的诗会。自明代而兴,至清代而盛,乃至于号称“香雪海”,而法源寺亦被称为“香刹”,与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和天宁寺的芍药并称为“南城四景”。

法源寺成为皇亲贵胃和文人墨客钟爱的好去处。每逢春和景明,寺僧必备素斋,邀集京城名士前来赏花赋诗,纪晓岚、龚自珍以及宣南诗社等,都曾咸集于此。

1924年4月26日,泰戈尔在林徽因与徐志摩的陪同下来到了法源寺,在丁香树下,赏花论诗,直至夕阳西下。那一年,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林徽因、徐志摩、泰戈尔、齐白石都因为那个著名的“丁香诗会”被人们记住了,如今人们的记忆里除了法源寺的悲壮、忠烈,还有满院的丁香和浪漫的诗歌。

法源寺尽管占地面积不大,却栽种了众多丁香品种,包括紫丁香、白丁香和南洋马鲁古丁香。每年四月初,这些花儿如期盛开,宛如一片片祥云,装点着寺庙的红墙青瓦,营造出一片美丽的景象。

丁香花主要在大雄宝殿与悯忠阁之间区域盛开,尤其是紫丁香,花朵盛开得最为壮观,香气也最为浓郁。这片区域成为摄影爱好者的理想拍摄地点。特别是搭配上悯忠阁及其前面的香炉,画面效果尤为出色。

2002年,中断了88年的丁香诗会再一次在法源寺中举行。如今,每年4月初,部分当代诗词爱好者、朗诵者也爱在此举行“丁香诗会”。

千年时光悠悠,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多少人和事随岁月流去,而法源寺中那或白或紫的丁香花仍旧散放着幽香,庭院里掩映在花海中的佛塔依然静静矗立。

在春日的暖阳下,漫步于这座古寺的幽径,宛如踏入了一片仙境。北京寺庙不少,香火比法源寺鼎盛的也有,但只有在法源寺,方有一种天地万物皆在我心的感觉,这里游客不多,守住了古刹应有的清静。

法源寺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寺庙,更是一处文化底蕴深厚的景点。寺内古木参天,典雅幽静,为不可多得的闹市净土。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安宁。无论是在大雄宝殿内跪拜佛祖,还是在观音殿内静心修行,或者是在藏经楼内阅读佛教经典,都能让人们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找到心灵的归宿。

法源寺,这座蕴含半个中国历史的古寺,殿堂之间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气息。人们在寺内不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还可以欣赏到精美的佛教艺术和古建筑风格。这里的佛像、壁画和建筑都是艺术珍品,让人流连忘返。此外,法源寺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文人墨客、学者名流都曾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诗篇,为这座寺庙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信步走出法源寺时,门口所见小公园即是唐时悯忠寺遗址。平常时日,附近悠闲散步、玩耍娱乐的人们或许已经忘了那些或厚重或惨烈的往昔,唯有法源寺还记得千百年历史来去的繁复与沧桑。

自建寺以来,这座千年古刹就与历史的风云变幻紧紧联结在一起,过往的历史和遗留文物告诉人们,法源寺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一千四百多年来,当政者在这里祈求江山稳固;羁押的亡国君主在这里体会国破家亡的伤痛;贬谪的忠臣在这里隐居明志;激昂慷慨的义士在这里扼腕击节;更有许多落魄的人士寄寓于此寻求命运的改变……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法源寺历经劫难涅槃后又生生不息。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一座寺庙发生的故事竟然与中国历史的许多人物与事件有关。法源寺不愧是一座集历史、文化、艺术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佛教胜地。

标签: 法源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