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系大佬黄绍竑,官至上将,曾逼蒋通电下野,1966年选择刎颈自尽

行业 163 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1966年8月的最后一天,曾经的民国政坛要角黄绍竑,在连日来的不公待遇之下,步入了绝望的深渊。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曾是广西政坛的佼佼者,亦是教育的热心推动者,更在抗战中表现出难能可贵的领导力,他的晚年却被无情的政治风暴所吞噬,最终在极端的痛苦与无助中,选择了一条不归路。黄绍竑的故事,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与人性的冲突?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桂系大佬黄绍竑,官至上将,曾逼蒋通电下野,1966年选择刎颈自尽

黄绍竑在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军事和政治人物,属于新桂系的核心成员之一。在“李黄白”三巨头中,他与李宗仁和白崇禧共同塑造了广西的政治面貌。

黄绍竑出生于1895年的广西容县,他的军事生涯始于武昌陆军预备学校,此后他进入保定军官学校深造,期间与白崇禧继续保持同学关系。黄绍竑的军事才能在统一广西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1925年随着“李黄白”三人的共同努力,广西被统一,黄绍竑随后被任命为广西省长,负责全省的行政管理和政策实施。

1927年在黄绍竑主政期间,他参与了一个关键的秘密会议,与李宗仁、白崇禧一同应蒋介石之邀在上海集会。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是针对共产党的策略,此后便发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此次政变对共产党人及革命志士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黄绍竑和李宗仁在政变后不久被邀至南京,目的是在军中进行演讲以稳定士气。与此同时陈赓深感义愤,与其他黄埔军校同学一道,成立了“黄埔军校同学讨蒋委员会”。他们通过发表讨蒋宣言,动员了广泛的群众力量来抨击蒋介石的行为。

到1930年,中国内部冲突达到顶点,桂系与蒋介石的矛盾终于爆发,导致了激烈的中原大战和蒋桂战争。在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分化瓦解策略下,冯玉祥、阎锡山和桂系的联盟遭到了重创,彼此的势力均大幅削弱。冯玉祥的势力几乎土崩瓦解,而阎锡山和桂系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基本势力范围。

在这一连串政治和军事失败之后,根据李宗仁的后来回忆,黄绍竑感到前景黯淡。他对持续与蒋介石的对抗失去信心,因此选择离开桂系,加入蒋介石的中央政府。与此同时,李宗仁和白崇禧选择留在广西,专注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建设,他们没有因黄绍竑的离开而对他有所怨言,李宗仁甚至认为黄绍竑更像文人,理解他的选择。

黄绍竑在自己的回忆中对这一段历史有所补充。他坦承,在中原大战后确实感到心灰意冷,但他更深的认识是,中国需要统一,而冯、阎和桂系的联手尝试未能成功说明蒋介石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人选。因此他认为必须寻找与蒋介石合作的新路径,这是他选择离开桂系并加入中央政府的主要原因。

抗战爆发后桂系也放下前嫌,与国民政府一道抗击日军。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徐州会战;白崇禧按蒋介石要求迅速赴中央出任参谋总长;黄绍竑则在二战区担任副司令长官,参与了娘子关等关键战役的指挥。在抗战的困难时期,三人虽在不同战区,但都全力为国家的利益效力,彼此的关系因共同的战斗目标而再次紧密起来。

到了国民政府的总统选举阶段,虽然蒋介石的总统位置无可争议,副总统的位置却成为了党内的竞争焦点。蒋介石原本希望孙科当选,曾劝说李宗仁退选,李宗仁坚持参选,在这一过程中黄绍竑积极支持李宗仁,甚至以化名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批评孙科,对李宗仁最终击败孙科起到了关键作用。

1940年,黄绍竑启动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旨在将传统的静态密码本转化为动态的机械装置。他设想的第一款机器包括了可动态调整的电码页,这种设计使得每页上的密码—角码和横直码—都能实时变化。

这种设计的核心在于,使用者能够根据预先约定的规则定期更改密码,从而极大地增加密码的安全性。黄绍竑将这种设计命名为“万变密码机”,以反映其多变和复杂的加密能力。

在1941年,他的研发成果初见端倪。虽然原型机尚有不足,但黄绍竑对其潜力深信不疑。他自豪地将其带到重庆,期望与当地的密码学专家魏大铭共同深入探讨。魏大铭展示了一种采用电示法的更先进密码机,其采用的设计原则是“同码不同字、同字不同码”,这为黄绍竑的思路提供了新的视角。此次会晤虽然揭示了黄绍竑设计的不足,但也极大地激发了他的改进欲望和创新勇气。

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同年黄绍竑因其在密码机研发上的努力,被浙江科学奖金委员会授予六千元的奖金。尽管内心感到自责,因为他深知这款密码机尚未达到实用标准,黄绍竑将这笔奖金全部投入到了进一步的研发中。

1944年,黄绍竑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他设计了一种直译式电码机,该机器的创新之处在于可以直接将电文转换成密码,省去了转化为明码的步骤,显著提高了翻译速度。

他还尝试结合炼式加码法与变位替代法,在这一系列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浙江省铁工厂的黄渭川工程师发挥了巨大的帮助,成为了黄绍竑研制密码机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随着1948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连续胜利,蒋介石的统治摇摇欲坠。在这一危机时刻,蒋介石采取了以和为贵的战术,试图通过和谈赢取时间,以便重整旗鼓。在国民党内部,政治斗争愈发激烈。白崇禧率先发难,要求蒋介石下台;副总统李宗仁亦提出和平建议,与白崇禧形成合力,施压蒋介石引咎辞职。不久,多个省份也纷纷发电支持他们的提议,期望通过蒋介石的退位来清除与中共和谈的障碍。

对于这些内部挑战,蒋介石表面上似乎不为所动。在其政治生涯中,每次面临下台时,他总能蓄积力量,待机东山再起。于是在一次紧急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后,他宣布将回老家休息,实际上是为了避风头。

1949年元旦,蒋介石通过发表文告,表明了自己愿意“引退”的立场。不久后,桂系的主要领导们聚集在武汉,白崇禧的官邸内举行了一场秘密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应邀请有广泛民主力量联系且与共产党有交往的李济深到武汉来主持政治局面,而军事事务则由桂系领导层负责。

在会议中黄绍竑被推选前往香港与李济深取得联系,由于两人关系密切,黄绍竑的这一行动被视为关键。在得到白崇禧的指示“见机行事”后,黄绍竑启程前往香港。然而到达后,他发现李济深已经北上,于是他迅速与中共驻港机构取得联系,将南京和武汉的最新情况通报给了中共。

这一消息令毛泽东和中共高层颇为振奋,毛主席随即召集其他领导人开会研究应对策略,并指示让刘仲容北上石家庄与中共接洽。得到指示后,黄绍竑立即电告白崇禧建议他派遣刘仲容尽快前往石家庄。

然而当毛主席在1月14日发布《对时局的声明》,提出的八项主张使李宗仁和白崇禧瞠目结舌,意识到形势的严峻。虽然国民党仍控制着长江以南广阔地区,但他们过于乐观地认为可以与中共“划江而治”。

黄绍竑急忙返回武汉,与白崇禧对峙,质疑他为何未派刘仲容北上,与中共开展和谈。白崇禧的保守态度和对持续战斗的不切实际信念,让黄绍竑感到极为失望和愤怒。面对这种态度,黄绍竑无奈地决定亲自前往南京,寻求李宗仁的支持和解决方案。

在1950年代末期,黄绍竑因其直言不讳的风格,在一次公开讲话中发表了一些政治敏感的评论,这导致他被贴上了“右派分子”的标签。尽管这个标签为他带来了不少麻烦和误解,黄绍竑却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或退缩。

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中国,黄绍竑无疑成了被冲击最严重的目标之一。在这场政治风暴中,他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无理指控和严酷迫害。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饱受精神和身体上的折磨,最终在绝望中采取了极端方式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和无辜。

尽管他的生命以悲剧收场,但历史的评价最终向公正倾斜。1980年,随着政治氛围的变化,黄绍竑被正式平反,恢复了他一生的名誉。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并安抚他的亡魂,组织上特别举办了一场追悼会。这场会议不仅是对黄绍竑个人的恢复名誉,也是对那个动荡时期许多遭受不公的人们的一种历史昭雪。

标签: 黄绍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