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崩溃的开启:董卓是怎样走上历史舞台的?

热点 131 0

《三国演义》讲了汉灵帝死后,东汉朝廷一系列变故。

大概情节,汉灵帝驾崩,留下两个儿子。

东汉崩溃的开启:董卓是怎样走上历史舞台的?

大儿子刘辩,何皇后生的,何皇后的哥哥何进掌兵权的,绝大多数宦官,也是支持刘辩的;小儿子刘协,也就是未来的汉献帝,汉灵帝的妈妈董太后带大的,宦官蹇硕,就是叔叔被曹操打死的那个,支持刘协。

斗争的第一轮,十常侍表态支持何进,于是何进胜出,杀了蹇硕和董太后,刘辩顺利即位,史称汉少帝,刘协则被封为陈留王。

接下来,何进和十常侍之间,又有了激烈的斗争。何进身边,一个关键人物,是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的袁绍。

袁绍劝何进把宦官杀光,何进犹豫,尤其是何太后不同意。袁绍给何进出主意,您可以召集地方上的军事力量,让他们进逼洛阳,要求杀宦官,太后就让步了,就会同意诛杀宦官了。

当时,包括曹操在内,很多人都认为多此一举,何进不听,召包括董卓在内的各路军阀进京。

宦官得到消息,请太后召何进进宫,说您给我们向大将军求个情吧。太后同意了,何进于是被召进宫。进宫就被十常侍杀了。

发现何进遇害,袁绍、曹操大开杀戒,到处杀宦官,很多胡子长得少的,也被误杀了。宦官们带着小皇帝出逃,而这个时候,董卓到了,带着西凉二十万大军,完全控制了局势。于是,接下来就进入了董卓专权的阶段。

为何召董卓进京?

《三国演义》讲的这段故事,大体忠于历史,就是有点把问题简单化,忽略了很多变数。所以给人感觉是何进很蠢,居然傻乎乎就进宫了,竟然没想过十常侍可能会想要杀自己;袁绍也比较蠢,出了召董卓进京的糊涂主意。

《三国演义》还突出了一些曹操的戏份,显得还是曹操最高明:召董卓进京的时候,他反对;何进想要进宫,他出主意说,应该把十常侍先调出宫来,如果听了曹操的,何进也就没事了;何进死后,局势混乱,曹操一边在宫里救火,一边请何太后主持大局,显得政治站位最高。

实际上如果仔细读那段历史,恐怕不得不说:一般人未必比何进高明,几乎肯定不如袁绍高明,曹操呢?他此时还是袁绍的小兄弟,在这一段历史中,其实没什么重要表现。

汉灵帝刚死,宦官蹇硕就想把何进骗进宫里杀掉。但是何进很警觉,他在蹇硕身边也埋伏了人,第一时间得到情报,所以没有进宫。

然后何进和十常侍之间又一串秘密往来,十常侍决定抛弃蹇硕,与何进合作。——宦官也不是铁板一块,所谓十常侍,是十二个大宦官,但是不包括蹇硕,《三国演义》给搞错了。

但接下来,何进、袁绍的同盟,和十常侍的冲突还是不可避免。

《演义》开头,用非常简略的文字,介绍了东汉末的党锢之祸:

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毛宗岗在这里批了一句:“将说何进,先以陈、窦二人作引。”确实,何进、袁绍的合作,有点像窦武和陈蕃的合作:何进是外戚,窦武也是外戚;袁绍是名士领袖,陈蕃也是名士领袖,袁绍和陈蕃还都是汝南人。

所以袁绍觉得有必要吸取上一次的教训:上一轮斗争,窦武本来是可以赢的,但是来自西北地区的名将张奂,当时刚好在洛阳,他站在了宦官一边,窦武就输了。

所以这次防患未然,咱们行动之前就把边防军给笼络好。那个张奂,还是董卓的老领导,董卓一定程度上就是继承的张奂的势力,所以事先把董卓给拉过来。

董卓会不会反客为主?袁绍也是考虑到了:第一,他们袁家四世三公,董卓可以算是袁家的故吏,在他们家手底下干过,按照当时中原官场的风气,背叛老领导是非常严重的罪行,恨不得比背叛皇帝罪过还大;第二,袁绍就是让董卓制造一个逼宫的声势,董卓带来的军队,不是《三国演义》里说的二十万人,就三千人,以当时何进和他弟弟何苗手下掌控的中央军的实力来说,还是可以控制局面的。

所以,袁绍出了这个主意,以及何进接受了这个主意,并不像《三国演义》里讲得那么蠢。

但是袁绍和何进也有分歧。

袁绍代表名士集团,袁绍的朋友圈里,很多都是老党人,党锢之祸的时候,都是受迫害的。他们对宦官是深仇大恨,真的想斩尽杀绝的。

何进是东汉历史上,出身最卑微的外戚,之前的外戚大多数都是来自超级大家族,所以和名士们比较容易想法一致。何进家里杀猪的,他就是一个宦官培养起来的外戚。他追求好名声,当然和名士合作比和宦官合作说出来好听,但是他其实没有和宦官你死我活的理由。

所以何进的想法,就是让这些大宦官回各自的家乡就完了。袁绍瞒着何进,派人去把宦官的老家都给抄了。这就是把宦官往绝路上逼了:让你们回老家,老家又被抄了,那就是没地方去了。

何进之死

罗三洋写过一本《袁本初密码》(台海出版社,2017),认为袁绍策划了一个惊天大阴谋,想让宦官和何进同归于尽,好自己独揽大权。

我倒是觉得袁绍想得也未必有这么深,他就是想要宦官死,不惜激化矛盾。

这个地方,《三国演义》转述史料内容的时候,漏掉了一句话:

太后乃恐,悉罢中常侍小黄门,使还里舍,唯留进素所私人,以守省中。(《后汉书·何进传》)

董卓他们进逼洛阳的声势造成了之后,太后确实害怕了,把十常侍这些人都赶回家了,皇宫里面都已经换上何进的人了。

也就是说,《三国演义》里曹操建议的,让十常侍出宫,然后你何大将军才能进宫。史料里没有曹操这个建议,但是这件事,何进其实是做了。然后何进才放心进宫了。

可是何进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宦官在宫里这么多年,他们对宫里的形势比自己的手下熟悉,所以他们做通了太后的工作,又悄悄回宫了。宦官们这时候已经没有兵权了,于是决定自己玩命,几个大宦官亲自动手,杀死了何进。

也就是,这些大宦官是在按常规操作,自己已经完全没牌可打的情况下,对何进实施了绝杀。

老天爷想要成就董卓

接下来,局面开始奔向了所有人都无法预测的方向。

宦官们杀了何进后,本来是想按照常规操作,控制皇帝和太后,然后指示尚书台,对中枢的几个敏感职务,重新进行人事部署。比如说,袁绍当时任司隶校尉,假节,就是袁绍手下有一支特别行动部队,遇到突发情况可以直接杀人的。一定要把袁绍从这个位置上撸下来。

但是这个时候,尚书台说了算的,是袁绍的叔叔袁隗,他不接受宦官的命令。

更重要的是,何进在军队里还是很得人心的。军队里有一批中坚人物,是既把宦官视为死敌,也不是袁绍控制得了的。袁绍只想拉上他们杀宦官,但他们杀红眼了,想到一个问题: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和宦官一向关系很好,多次劝阻何进杀宦官,他们就把何苗也杀了。这个何苗和何进的关系也挺尴尬,何进和何太后是同父异母,何苗和何太后是同母异父,说起来是兄弟,但是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

所以这个时候,局势真的就是有点老天爷有意想要成就董卓的味道。

董卓这时候带着军队逼近洛阳,但是他就三千人,干不了什么大事。所以如果计划正常进行,何进除掉宦官,完全控制局面,论功行赏,董卓发挥了震慑太后的作用,可以得到一些奖励,仅此而已。

可是这个时候,大将军何进死了,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也死了。东汉的将军,大将军地位最高,其次骠骑将军,又次车骑将军。当时没有骠骑将军,实际上何进、何苗就是军方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他俩都死了。

京师的军队里的一大批中坚将领,现在没了领导,袁绍又指挥不动他们,他们都想要找一个他们觉得信得过的人,这就和董卓一拍即合。董卓虽然是凉州人,但是曾在朝廷里做过郎官,可能和这些人早就认得。董卓的弟弟董旻,当时是奉车都尉,这个职务有点类似于皇帝的车队的队长,和这些人也早就很熟。所以董卓以飞快的速度,和这些京师的军队联合起来了,

然后,董卓又迅速获得了另外一支军队的支持,就是丁原的并州军队。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丁原是荆州刺史,看不惯董卓专权,就来讨伐他。丁原有个干儿子吕布,骁勇无敌,董卓不是对手,于是董卓用赤兔马收买了吕布,吕布杀死丁原,又拜董卓为义父。

其实事情没这么复杂。丁原和董卓一样,也是被何进喊来,制造天下要求除掉宦官的气氛,吓唬太后的。丁原原来是并州刺史,手下的军队很多是并州人。而董卓也曾经长期担任并州刺史,并且任职期间,对手下军人特别好,有什么赏赐,都分给士兵,特别得军心。吕布是很得丁原信任,但并不是干父子关系,和董卓也可能早就认得。董卓找吕布,以后你们听我的,成吗?吕布立刻表态,我代表并州的全体弟兄,以后愿意追随您。于是就杀了丁原,这支军队也就归了董卓。

所以我为什么不赞同说袁绍是故意想让何进死,策划了惊天大阴谋呢?因为袁绍可以影响何进,何进可以控制军队,何进一死,袁绍对军队的影响力太有限了,就反而掌控不了局面了。如果他真的策划了一个要何进死的大阴谋,那可真是一个非常拎不清的蠢阴谋。

实际上,古代王朝末期,每个行政部门的人,盘算本部门本集团的眼前利益的时候个顶个的人精,一考虑到全局问题就智商下线,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所以这个大乱子,重点并不是阴谋,而是搞砸。

总之,一系列阴差阳错,造成了董卓控制住朝廷的局面。在这段历史里,不但刘备无足轻重,曹操也没有多少存在感。但是,写小说不能把主人公弄丢了,就得给他们加戏。《三国演义》是怎么处理的呢?

董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董卓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既被《三国演义》贬低,又被《三国演义》抬高的人物。

回到东汉末的历史情境看,董卓的出现,有必然性。他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军事强势地区的矛盾的产物。

西安和洛阳这两座著名的古都,各有特色:从自身的军事安全角度看,西安占优势;从控制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角度看,洛阳占优势。

把首都放在西安的朝代,一定会高度重视洛阳,然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几个维度,就会取得一种均衡;但是把首都放在洛阳,却未必重视西安,这样可以节省大量财政支出,但是从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角度看,至关重要的西部地区,都会遭到忽视。

东汉的时候,西部地区一发生动乱,东部的士大夫就可能建议,维持那里的稳定好花钱的,为了节省开支,西部地区我们就不要了吧。

董卓就代表西部地区的人长期以来被漠视、蔑视、无视的怨念。

为什么说《三国演义》贬低了董卓呢?因为《三国演义》给人的感觉是,董卓没有多少本事,就是特别凶残、变态的一个胖老头。但实际上,董卓的能力是很强的。

董卓是陇西临洮人。他的家庭出身不错,曾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到朝廷里做郎官。如果是在西汉,他这种出身的人可能前途非常被看好,但是在东汉,正常的官场上升通道,就几乎不会留给他这样的人了。

所以董卓就要给自己开出一条不正常的路来。

东汉以来,西北地区的羌人、匈奴人(胡人)等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长。他们和汉人之间有文化差异,当地的官员和豪族,又往往用暴虐刻剥的态度对他们。因此当地经常爆发动乱,当时称为“羌乱”。

其实,西北的汉人,也受到东部地区有文化的大家族歧视,很多人也满心怨愤。所谓羌乱,往往倒是汉族豪强领头,汉人和羌人一起造反。

平定羌乱,这就是董卓给自己找的一条上升通道。

董卓最大的本事,就是特别善于获得军队的拥戴。不管是汉人还是羌人呢,不管是在凉州还是并州,董卓到了哪里,哪里的军队就愿意为董卓效力。董卓自己武艺高强,军人多半是崇拜勇士的,更重要的是董卓特别慷慨,不管是自己的钱还是朝廷赏赐的钱,立刻就拿出来给大家分了;还有就是,军纪上董卓对手下没什么约束,跟着我,你们烧杀抢掠,都没事,我都保你们无罪。

董卓带兵平叛,也不会真的把叛乱平了,但好歹大多能打胜仗,朝廷派其他人上阵,多半就要打败仗。

曹操的爸爸,曾经花巨款买过一个太尉,太尉理论上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这个位置是怎么空出来的?就是因为之前的太尉平定不了叛乱,要负领导责任,被撤职了;曹操的爸爸当然也平定不了叛乱,所以干了不到半年,也被撤职。曹操晚年回忆,说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就是做征西将军,其实也就是想要平定西北地区的叛乱。

在西北地区,汉灵帝时代就有点离不开董卓了。朝廷当然对这种局势也不放心,但是没办法。唯一可以和董卓争一争的人才就是皇甫嵩。皇甫嵩也是出身于西北地区的名将,平定黄巾最大的功臣或者说刽子手(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说话),用兵非常厉害,又有文化,是可以和关东的文化士族亲切交流的人。按说怎么看都比董卓优秀,但是皇甫嵩也竞争不过董卓。

道理很简单,皇甫嵩有底线,董卓没底线。军队跟着皇甫嵩,很多事情就要守规矩,当然不如跟着董卓爽。除非朝廷能在经济上给皇甫嵩支持,做皇甫嵩的兵,守规矩也比董卓的兵待遇好,但朝廷没钱,或者不愿意花这个钱。所以朝廷想让董卓的兵转交给皇甫嵩带,董卓直接给朝廷回复,如果不是我带,只怕他们要造反,最后朝廷也只好让步。

这就是汉灵帝死前,董卓已经取得的特殊优势地位。

董卓的政策

然后就是前面讲的,汉灵帝死了,洛阳城里一系列权力斗争,军方的实权派人物都死了,这时候董卓进京,立刻发挥自己特别受军人拥戴的长项,取得了兵权,逼得袁绍、曹操这些人在首都待不住了,纷纷离开了洛阳城。

然后董卓采用的政策,理论上讲也不能就说是错的。

用人上,他没有一上来就重用手下的军人,而是尊重关东士族的传统优势,原来做大官的名士,没有触动他们的地位。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士人,董卓给他们平反,还新提拔了一批名士,让他们去做有实权的地方官。总之,董卓并没有摆出一副独断专行的样子,而是想要和原来占优势的集团合作的。

董卓把原来的皇帝废了,改立汉献帝当皇帝,这个被很多人认为是他做得最暴虐也最失策的事。

但是董卓这么做,也是有充分的理由的。

汉灵帝临死前,本来就是想传位给汉献帝的,是因为大将军何进和十常侍为了自己的利益,才拒绝执行这个遗诏。这件事,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所以确实是有一批人,是支持换皇帝的。

汉献帝是汉灵帝的妈妈董太后带大的,《后汉书》说,董卓自认为和董太后有亲戚关系,这个说法就让人有点拿不准了,到底是其实没有关系董卓捏造了这层关系,还是真就是有亲戚关系的,但是后来董卓身败名裂,大家不愿意承认这个关系。总之,董卓当时强调这层关系,换句话说,换上汉献帝当皇帝,董卓就可以声称自己是外戚,外戚主持国政,这是汉家的传统,然后董卓治国理政,就显得名正言顺多了。

所以说,董卓刚掌权的时候,采取的做法,都还是有道理可讲的,是想缓和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的。他如果采用其他策略,结果也未必会比较好。

董卓为什么控不住局势?

下面要说,《三国演义》也抬高了董卓。

因为《三国演义》的叙事,给人感觉是董卓如果采用正确的策略,他是有可能取得成功的,他是失败在他太蠢了。但事实上,董卓的影响力根本不够,从他掌权的那一刻起,其实他是不管怎么做,都一定会失败的。

第一,东部地区的士族,对董卓这个来自西北的军人,那就是从骨子里瞧不上的,所以他们对董卓那种友善的姿态,根本不领情。董卓任命一批士族到地方上做刺史或者太守,这批人一到任,就宣布讨伐董卓。

但是要注意,这些人纷纷宣布讨伐董卓之后,也没有出现《三国演义》里那种十八路诸侯合兵一处向董卓进攻的局面。很多人都是宣布讨伐董卓之后,就没有行动了。

那这些人为什么要宣布讨伐董卓呢?道理很简单:我要讨伐董卓,董卓把持着朝廷,那么我当然也就不用再服从朝廷的命令。我是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宣布讨伐董卓之后,本地的事情就一切我说了算,不用再等朝廷指示了;本来,本地的赋税大头要上缴给朝廷,宣布讨伐董卓之后,这钱我就揣兜里了。

所以这个时代,传统说法就是所谓“王纲解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好多地方本来就憋着想要自治,董卓只是正好给了他们一个由头而已。

第二,董卓对自己的军队的控制力,其实也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强。

比如,董卓为什么要把东汉的皇陵都挖了,把洛阳城一把大火烧了?

读《三国演义》,倒是不会提这个问题。因为《三国演义》说,关羽斩了华雄,刘关张又打败了吕布,董卓已经守不住洛阳,那我得不到的东西也不能留给别人,就毁掉吧。这个心理很变态,但是很常见。

可是,读史书反而会觉得有奇怪。

《三国志·董卓传》记载,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二月,关东群雄刚刚起兵,董卓就把洛阳的皇陵刨了,然后把汉献帝送到长安,自己留在洛阳,轻轻松松打了好些胜仗,下一年才败给孙坚,本人开始西撤。

那董卓早早地刨皇陵烧洛阳,不是神经病吗?

其实问题在于,董卓控制不住自己手下的军队。

董卓手下这些西凉的军人,无论是羌人还是汉人,都没有誓死效忠谁的习惯。实际上,谁能带领大家打最大的胜仗,劫掠最多的财物和女人又慷慨地分配,谁就是受到一致拥戴的领袖。前面说了,皇甫嵩的道德与才能都更在董卓之上,在凉州军里影响力却不如董卓,根源就在这里。

所以,当这些军人跟着董卓进入洛阳城,看见生平做梦也没见到过的巍峨的宫室,璀璨的财物,美丽的妇人……你要是禁止他们染指,他们是不能容忍的。这些过惯了刀头舔血的日子的军人,会毫不犹豫地抛弃董卓,选择一个纵容支持他们烧杀抢掠的人来做自己新的首领。

所以,尽管董卓一开始做了一些看起来相当理性,能够兼顾各方利益的选择,但是实际上根本行不通。按照东汉的正常的政治逻辑去做,东方的士族不会因此选择董卓,西部的军人却会因此抛弃董卓。相反,做一个丧心病狂的恶魔,董卓至少暂时不会失去军队的支持。所以,换你是董卓,你能怎么做?

这就是大崩溃的时代,已经注定要来临了。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勃

责编 陈斌

标签: 董卓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