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故事之二:创造社

行业 190 0

郁达夫与创造社

郁达夫的故事之二:创造社

自从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随着“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新文学创作如雨后春笋,显示出蓬勃生机!郁达夫受此影响,曾致信胡适说:“你们的那番文艺复兴的运动,已经呼起了几千万的同志者”。而他自己则决心要组织一个新文学团体、创办一种新文学杂志。

1920年春的一天下午,郁达夫和东京帝大同学张资平、成仿吾并约田汉到他寓所商讨创办文学杂志等事宜。因田汉未依约前来会没开成。而时在福冈九洲帝大医学部就读的郭沫若,早就对张资平谈论过“找几个人来出一种纯粹的文学杂志”的打算,并认为作为同人的只有郁、张、成和他自己。郭还觉得要把此事办好,如杂志的名称、稿件的来源、何处出版等问题的落实,先得跟有志于此事的同人商量。便决定乘火车到东京找郁达夫。

到了东京郁达夫住处,得知他生病住进了骏河台的杏云医院时,郭又立即跑到医院去看他。达夫虽生病发烧,但还是谈了他已做了《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三篇东西;互谈了杂志的名目他赞成用《创造》,月刊、季刊都不论,每次他可担任一二万字的文章。照郭沫若的话说:“我看到他这种热情,觉得到东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且在达夫出院、两人又经过商量后,决定于6月8日下午在郁达夫第二政盛馆的住所共商办刊事宜。出席的除郭、郁、张外还有何畏、徐祖正等。一致同意用《创造》作为杂志名称,暂出季刊;创刊号的稿件,限于暑假期间准备好。实际上这次会议就宣造创造社正式成立了。

为筹备办刊事宜,郭沫若于1921年6月初返上海,但因进展并不顺利而发信请郁达夫尽快回国。他返沪接替郭沫若后,经热情努力,于9月29日,上海《时事新报》便登出了由他起草的《创造季刊》出版预告:

《创造》第一期,一九二二年一月一日出版,社址:上海马霍路德福里三百二十号。

自文化运动发生后,我国新文艺为一二偶像所垄断,以艺术之新兴气运,澌灭将尽,创造社同人奋然兴起打破社会因袭,主张艺术独立,愿与天下无名作者共兴起而造成中国未来之国民文学。

创造社同人 田 汉 郁达夫 张资平 穆木天 成仿吾 郭沫若 郑伯奇

郭沫若在日本看到此“预告”,非常高兴并致信达夫表示赞赏和支持。而事实上达夫在刊登“预告”的同时又忙了一个月,为创刊号又赶写了《茫茫夜》,翻译了英国作家王尔德的《杜蓬格来》的序文,撰写了《艺文私见》及《编辑余谈》等。

创刊号发稿后,郁达夫即于1922年3月1日返回日本,于3月3日到达东京的第二天就参加帝大的毕业考试。成绩合格,取得了帝大经济学部经济科的学士学位。接着,又进入帝大的文学部深造,办具了文学部学士的免试入学手续;也在这时,他被同乡留日学生推举为回国要求增加官费的请愿代表之一。

1922年6月3日,郁达夫回国又返东京、正准备入帝大文学部深造不久,在上海的郭沫若等人便去信,希望他再回国主持创造社的工作。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6月上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标签: 创造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