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中的这个指标原来有这么多讲究,终于真相了

行业 146 0

白细胞(WBC)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外敌(细菌、病毒等)侵入人体内时,白细胞收到身体发出的信号,就会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外敌入侵部位,将其包围、吞噬而消灭之。


血常规中的这个指标原来有这么多讲究,终于真相了

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表示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白细胞也因此成为判断细菌或病毒感染的常用指标。


白细胞主要包括: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大类共5种。血常规是最常见的化验检查项目,其中的一个重要项就是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一、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就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正常参考值范围,对于成年人来说通常是(4~10)×10^9/L(仅供参考,具体请参见化验单上该指标后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白细胞增多或者减少有什么临床意义呢?


白细胞增多有生理性的,比如女性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比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兴奋、饮酒、餐后、高温或严寒等都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增高,傍晚也可能会比早上高一些。长期吸烟的人也可能会高一些。另外,前面说了,儿童、新生儿和婴儿总体上会高于成人。


需要关注的是病理性增多,哪些异常情况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增加?


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如急性出血、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严重外伤、急性心肌梗塞等)、白血病(如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恶性肿瘤、尿毒症、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有机磷农药、安眠药、铅、汞、昆虫和蛇毒素等金属/药物/生物毒素,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也可能有白细胞升高(比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毒等),此外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也会白细胞增高。


白细胞减少通常是病理性的主要见于流感、再障贫血、白血病等,某些特殊感染,比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黑热病)等也会有白细胞减少,某些药物的应用比如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生物制剂以及苯及其衍生物等化学物,肿瘤化疗、放疗等都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


另外要注意的是,某些因素会影响白细胞计数,不能只靠白细胞计数来作为判断某些疾病的单一依据,分析时要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以及其他临床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分类计数,就是将抽出来的血液制成涂片后进行分类,并对各种白细胞进行计数并求各自的比值。白细胞分类计数,比白细胞总数更能反映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数/百分比)


正常参考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7.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0%~70%(仅供参考,请参见化验单上该指标后的正常值范围)。


中性粒细胞增多有生理性和病理性。


生理性增多可能见于剧烈运动、情绪激动、高温、严寒等,妊娠五个月以上及分娩时,新生儿,此外,一天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数量不同,一般下午较上午高。


病理性增多主要见于急性感染(比如脓肿、疖肿、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局部感染,肺炎、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等全身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和大出血(比如大手术后、严重烧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溶血等,内脏破裂、宫外孕破裂等导致的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代谢性中毒酸、早期汞中毒铅中毒,安眠药、有机磷等化学药物中毒),以及白血病和恶性肿瘤(比如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以及肺癌、胃癌、肝癌等非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通常是病理性的,主要见于部分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疟疾、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人疱疹病毒6型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 病毒、HIV 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高度恶病质、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等,某些药物的使用(如抗肿瘤药、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以及某些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放射线损伤(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等。


2、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百分比)


正常参考值: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5)×10^9/L,百分比0.5%~5%(仅供参考,请参见化验单上该指标后的正常值范围)。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同样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增多。


生理性变化主要受劳动、温度、饥饿、精神刺激等影响,健康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晚上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稳定。


病理性增多主要见于过敏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比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等),皮肤疾病(比如银屑病、牛皮癣、湿疹、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等),寄生虫病(比如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血液病(比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肺部疾病(比如慢阻肺、特发性肺纤维化)和某些传染病(比如猩红热),以及药物因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主要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疾病或创伤,以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3、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绝对数/百分比)


正常参考值: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百比数0%~1%(仅供参考,具体请参见化验单上该指标后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某些血液疾病,比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网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恶性肿瘤(转移癌),类风湿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病,以及创伤和中毒(比如脾切除术后,铅中毒、铋巾毒、注射疫苗等),某些过敏性疾病等。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通常意义不大,通常也可能见于速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等。


4、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绝对数/百分比)


正常参考值:淋巴细胞绝对值(0.8~4.0)×10^9/L,百分比20%~40%(仅供参考,具体请参见化验单上该指标后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淋巴细胞增多有生理性变化,通常出生一周后新生儿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升高,儿童期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 4~6岁后比例逐渐降至正常人水平。


淋巴细胞升高有绝对升高和相对升高


绝对增多指白细胞总数升高,淋巴细胞总数也升高,主要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慢性感染恢复期(比如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其他传染病恢复期等),血液病(比如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引起淋巴细胞计数绝对性增多。


相对升高指因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导致的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对升高,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此外,也可见于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期。导致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的各种病因都会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急性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单克隆 B 淋巴细胞增多症等疾病导致的淋巴细胞增多属于原发性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急性应激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等引起的淋巴细胞增多属于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比如新冠病毒感染、H1N1,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放射线损伤(接触放射线,放射病),T细胞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B 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等。此外,各种原因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时,淋巴细胞也可相对减少。


5、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绝对数/百分比)


正常参考值:单核细胞绝对值(0.12~0.8)×10^9/L,百分比3%~8%(仅供参考,具体请参见化验单上该指标后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单核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比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伤寒),某些血液病(比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淋巴瘤)。


单核细胞减少通常意义不大。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常见于各类感染,如何判断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主要看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

通常如果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都明显增高,则很可能是细菌感染。


如果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则可能存在病毒感染。


但某些特殊病毒或病毒感染综合征时也会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所以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需要医生根据具体病情,综合其他的感染指标等进行分析,避免简单化。

标签: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