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走向世界的中国第一代诗人

行业 126 0

作者:赵心放

在客家博物馆的主楼二层,陈列着黄遵宪在内的梅州“客家八贤”铜像。黄遵宪是清末外交家、政治家、启蒙思想家和爱国诗人,是家乡的知名人物哦。

黄遵宪:走向世界的中国第一代诗人

(一)从小勤奋志向高远

黄遵宪出生于小官僚家庭,从15岁开始,在家庭和塾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刻苦读书,取得长足进步。同治十二年(1873年)考取了拔贡生。清制的拔贡生,是在科举考试中,通过并入选国子监的生员。优秀的拔贡生可任命为七品京官。次年黄遵宪参加乡试,与正在朝廷户部当小官儿的父亲黄鸿藻生活在一起。父亲薪俸不多,他们的生活很简朴。黄遵宪在京城期间,通过广泛交往,还结识了一些官场上的人物。

根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教育思路,不久父亲带着28岁的黄遵宪作了一次漫游,在山东烟台第一次见到了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张荫桓等人。通过交谈,李鸿章竟当着众人的面为黄遵宪点赞,说他是很有前途的年轻人。李鸿章如此推重黄遵宪这样一位初出茅庐的后辈,使黄遵宪十分高兴,从此和洋务派开始有了联系。光绪二年(1876年),黄遵宪参加顺天考试,被录取为第141名举人,并以五品衔挑选知县用,正式进入了仕途。

(二)当名历练有识的外交官

光绪三年(1877年),翰林院侍讲何如璋。是被朝廷任命为第一任驻日公使,何邀请是其同乡的黄遵宪一起到日本,为其作助手。本来黄遵宪的家人在他考取举人后,希望他更上一层楼考进士。出生于两次鸦片战争的黄遵宪,看见国家正在走下坡路,日益贫穷和封闭,打算走出去,寻找启蒙和变革之路,因此他不顾父母亲和朋友的反对,坚持按照自己想法从事外交工作。在何如璋的推荐下,他被任命为驻日参赞。

黄遵宪在中国驻日大使馆任职四年。在此期间,他安排时间周游了日本各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认识了不少各方面人士,积极倡导中日睦邻友好。作为一名诗人,他写了不少以日本历史、景物、风俗等为题材的诗歌,开拓了中国古典诗坛新境界。他的诗如同白居易的诗一样,在日本很受欢迎,不少诗有许多日本人能背诵出来,赞誉他为“能裁剪云朵将弯月缝圆的高手”。

他在希望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的同时,对日本政府吞并琉球的行为,则加以抵制,严厉批判。琉球在历史上是中国的藩属国,后来由于国家逐渐衰弱,1879年日本吞并了琉球。在这之前,黄遵宪牵头草拟了若干份、 计10余万字的重要报告发回国内。报告里分析了日本国情,提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建议,并指出琉球灭亡后过不了几年,我国东南没海一带就要被日本染指。琉球最终成为日本侵略政策下的牺牲品,事实证明黄遵宪预见正确,可叹清政府没有采纳这些正确的建议。满腔悲愤的黄遵宪写了首《流求歌》以记此事。

此后,他经历了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处的海外使节生涯。他刚去担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时就碰到了排华事件,许多侨民被抓进监狱关起。通过他的努力,地方当局才将这些侨民释放出来。他还动用有关国际法,争取来了总领事给华工签发执照的权力。

1891年秋黄遵宪到新加坡任总领事。当时此地华侨的正当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通过他的努力,清政府颁布了一些保护华侨的规定。 那几年黄遵宪身体一直不好仍带病坚持工作。

(三)参加变法幸免于难

1896年9月,实行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召见黄遵宪,问他为啥西方国家比中国强大。黄遵宪回答,主要是经过变法。在伦敦的时候,听当地人讲,仅仅百多年前英国就不如我们中华。在交谈中,黄遵宪那保持中国传统,学习西方先进的意思不言自明。光绪皇帝听了很高兴,认为是个难得的人才,打算要重用他。

次年夏天,黄遵宪担任湖南长宝盐法道,到达湖南后,还代理因事暂不在任的湖南按察使的工作。时任湖南巡抚是支持变法的新派人物,黄遵宪上任后,积极协助支持他,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的改革,还提议创办了一所时务学堂,以培植变法人才,邀请梁启超来湖南担任时务学堂的总教习。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慈禧太后动屠刀,斩杀了百日维新。不久前任命为驻日大使的黄遵宪,在上海被扣。最终他侥幸没有遭到杀害。他免职回到家乡后,除自己著书立说外,努力发展地方教育事业,设补习学堂和讲习所,创设嘉应兴学会议所,并与志同道合之士一起筹办东山初级师范学堂。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标签: 黄遵宪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