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原来并不是我们理解的意思

知识 134 0


是可忍孰不可忍,原来并不是我们理解的意思

当遇到一件让人无法忍受的事,我们常常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这件事如果我都能忍受,那我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也就是我完全无法忍受了,这件事超越了我忍受的底线,我要爆发了。

但实际上,这句话并不是这个意思。

这句话出自《论语·八佾》篇,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原义是:这种事情都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不能做出来的?这是孔子在表达对季氏强烈不满的情绪。

那么,这个忍字该怎么来理解呢?其实这里的忍字用的是它的原义。我们看“忍”字的造字:心字上面一把刀,而且是刀刃。心里总是带着一把刀,这个人有多可怕。随时他会伤害到他人。因此,是可忍孰不可忍,意思是这种事都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不可以忍心去做的呢?言外之意,就是这个做坏事根本没有底线的人,早晚还会做出更过分的事来。

如果我们理解为,孔子说的是自己已经无法忍受了,那么,他一定会采取行动。就像孔子对冉求帮助季氏做坏事的行为不满时,直接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竟然让他的弟子群起去鸣鼓攻击冉求。所以,对于他无法忍受的事,他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但孔子说这句话时,并没有打算采取后续行为。因此,这里的忍,不是孔子在忍,而是说八佾舞于庭的实施者季氏的狠心。


为什么孔子会觉得这件事季氏做得特别过分呢?原来,这件事并不只是季氏僭越了天子之礼这么简单,而是他明目张胆的欺负鲁昭公。

按照周代的礼制,祭祖的时候,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都是双数递减。所谓佾,就是一列八人。季氏等三桓,与鲁昭公同宗,祭祖的时间是一样的。按照周礼的配置,鲁昭公有六佾,季氏只有四佾。而季氏祭祀的时候,却僭越天子之礼,用了八佾。可是他自己只有四佾。怎么办?他就从鲁昭公那里强行借来四佾,凑齐了八佾。所以,可怜的鲁昭公祭祀的时候,只剩下了两佾。左传记载:“将褅于襄公,万者二人,其众万于季氏。”万者就是祭祀跳万舞的人,万者二人,有学者考证,二人是二八之误。一佾八人,所以一佾也叫一八。二八就是二佾。也就是说,鲁昭公祭祀襄公的时候,就剩下二佾,那些人哪里去了呢?“其众万于季氏。”那些人被季氏拿走了。

所以说,季氏实在太欺负人了。由此可见,孔子感叹的是季氏根本不把国君看在眼里,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后来,果然如孔子所料,季氏又做出更加过分的事来,没多久,他居然把鲁昭公赶跑了。鲁昭公只能寄居于齐国。孔子也正是这个时候,也追随鲁昭公到了齐国,发生了孔子在齐闻韶的事。

这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背后的故事。

标签: 是可忍孰不可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