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中羞涩

杂谈 176 0

“囊中羞涩”这个词出自宋代阴时夫的《韵府群玉·阳韵·一钱囊》:阮孚持一皂囊,游会稽。客问:“囊中何物?”曰:“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

讲的是阮孚为钱袋钱少感到难为情的故事;现在用来形容经济困难手头拮据,没有钱用。

囊中羞涩

这个故事也用阮囊羞涩这个成语来表述。

故事中的幽默,透露着浓浓的尴尬和心酸。

其实在中小学时代,由于出身和环境的影响,对金钱都没有多少概念,毕竟那玩意见得少。对囊中羞涩的体会,更多的是在没钱买零食时感到遗憾。由于身边的人都处于同一赤贫线上,所以并没有感受到羞涩。

直到上了高中,突然就从乡村进入到了城里,与身边其他的同学之间开始有了差异对比。

看到别人豪横地想吃啥就买啥时,才终于咽着口水体会到了这个囊中羞涩。


一直都搞不明白,为什么囊中空空的时候,首先产生的是羞涩这种情绪,而不是所谓的羡慕嫉妒恨。

随着年轮增长,阅历的增加,对财富的认知也逐步加深。

开始意识到财富是对超先认知的补偿,是对稀缺资源的衡量,是对卓越能力的奖励,是对阶层分类的评价,是对不同命运的反馈。

有一段时光,疯狂地想发财,妄想着一夜暴富,甚至每天起床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怎么搞钱,在挣扎了十几年以后,终于徘徊在了温饱线上。

也渐渐明白了,冥冥之中有一种叫做财运的东西。

有一个声音在脑海回荡,这种宿命论就是封建迷信,纯属路边大爷瞎扯蒙人东西。

但站在客观的视野冷静观察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财富积累,还是能够真切感受到它的客观存在的;并且仔细推敲这些人的人生历程,会发现这玩意很大程度上并不受到人的主观行为影响。

当意识到财运存在时,就产生了命中注定的念头,进而对财富的渴望也就没有那么重了。

奇怪的是,即使有一种看透看穿财富本质的感觉了,手头拮据时还是会感到羞涩。

直到有一天看动物世界,突然明白,这种羞涩反应其实是人类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

这种羞涩机制是一种消极反馈,通过这种反馈,能够让人在资源匮乏的时候,降低行动消耗,避免产生过激行为,从而使生存环境不会出现过载,以提高生存能力。

比如路过商场时,一旦意识到自己拮据,进而产生羞涩情绪,就会排斥进入商城的行为,从而避免过度消费。

仔细想想这种解释还是有点扯淡。

按照这个逻辑,羞涩情绪在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以后,会转变成自卑;那自卑也是一种自我保护了。

当意识到自身在某一方面存在弱点时,就会产生自卑情绪,从而避免在自己的薄弱环节发生过激行为;这样就不会出现错误行为,也就不会带来更负面的影响。

那为什么我们会对这种羞涩和自卑的情绪这么排斥呢?

所谓的自我保护机制,本质上就是一种消极避战机制。

生命从诞生开始就在不断地争斗厮杀,同类之间、异类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生命与时间之间等等,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战斗。

要想在生命竞争中获得胜利就不能一味的退缩避战,而要勇往直前地不断战斗,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自我保护机制虽然对人类生存有一定的好处,但人类更需要的是战斗机制。

所以,人们才会排斥自卑羞涩的情绪,毕竟短时间的自卑羞涩可以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长时间的自卑羞涩,则只能整体降低机体的战斗能力的。

不过,虽然意识觉醒了,身体还是抵抗不本能反应!

尽管知道财富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虚拟概念,穷的时候就是会羞涩;

尽管知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得不到的时候就是会烦恼;

尽管知道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互相攀比毫无意义,但就是忍不住羡慕;

尽管知道生命只有一次,最珍贵的是主观的爱、情感、幸福、满足等感受,而不是财富的多寡,但没钱就是忍不住怨、伤感、痛苦、空虚;

尽管知道应该珍惜时间,把每一天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让生命不留遗憾,但就是忍不住将穷认定为人生最大的遗憾。

真是奇了怪哉!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知见障,俗称智`障?

······

一家之言,肤浅之见,难免贻笑大方,望看官海涵!

标签: 囊中羞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