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铁路修筑

行业 125 0

在中国东北地区,有一条铁路被称为中东铁路。这条铁路是沙皇俄国为了在东北亚地区扩张势力,侵犯中国领土,强行占领东北三省,并掠夺东北丰富的资源而修建的殖民铁路。它也被称为某些特定的名称。在民国之后,这条铁路被重新命名为现在的名称,简称也有所变化。这条铁路的修建历史充满了侵略和殖民的痕迹。

中东铁路修筑

沙皇俄国长久以来对中国东北地区抱有野心。从19世纪中期开始,俄罗斯帝国利用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失利,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如《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这些条约让俄罗斯在太平洋地区获得了出海口。然而,这并未满足沙俄的侵略欲望。沙皇尼古拉二世曾表示过他的野心。沙俄想要完全控制东三省,将其置于自己的殖民统治之下,以对抗当时正在扩张的日本帝国主义。其目的是为了吞并中国,试图在太平洋地区称霸,并最终征服世界。

沙皇俄国在东北地区有着独霸的野心,但同时又不希望引起欧美强国的怀疑和干涉。因此,他们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手段和策略,试图与清朝政府达成秘密协议。他们试图通过银行贷款来控制中国的经济,进而影响政治局势。此外,他们还计划修建铁路,以便快速调动军队到东北地区,扩大沙俄的势力范围。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意义。沙俄的计划是利用银行和铁路的双重手段,最终实现侵占东北的目标。他们既用利益诱惑,又用威胁逼迫,以期达到他们的目的。

为了满足沙俄对东北地区的图谋和实现其在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沙俄帝国有一个计划来建设一条从车里雅宾斯克延伸至海参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早在1891年,该计划就开始动工实施了。为了方便通向太平洋,他们相继并吞了中国的大量土地。1894年时,该铁路的建设已进行至中俄边界附近的贝加尔地区,已有近一千两百五十四俄里路完成了修筑工作。原计划是从贝加尔区域起,顺着黑龙江北岸及乌苏里江东岸,继续向东向南修建直至海参崴。但沙俄以地理条件复杂、气候严寒为理由,坚持在中国境内修建此段铁路。对此,清政府感到担忧,他们害怕如果这次答应沙俄,其他外国列强会效仿此例,也会以类似理由提出在华修建铁路的请求。因此,为保护自身权益和避免形成不良先例,清政府便以铁路为理由拒绝了沙俄的这一要求。这种冲突在沙俄企图霸占东北的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和斗争。

沙俄与英美合作,诱导并刺激了日本,引发了中日之间的甲午战争。战后,沙俄以一系列复杂的借口和条件为背景,协助清政府签署了《马关条约》,而此举导致了辽东半岛的割让给日本。对此情况,俄国、德国与法国趁机在东北的自身利益受到了影响后,借“救援”辽东归还事宜作为借口,促使日本还回辽东半岛给中国。同时,三国也借此机会与清政府签订了《四厘借款合同》。这便是他们建立“银行”的计划,以贷款一亿两白银的方式,用于偿还中日《马关条约》的赔款。沙俄也利用这个机会控制了清政府海关和税收的部分权力,为修筑中东路、夺取东北路权提供了资金准备。沙俄为了实现其野心,于1896年3月利用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的机会,沙俄驻华公使喀西尼以各种理由要求清政府派李鸿章赴俄祝贺。他们以此为手段,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也加剧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紧张性。

4月30日,李鸿章一行抵达莫斯科,得到了俄罗斯人民的热情接待。紧接着,在5月3日,双方开始进行秘密的谈判。这次谈判的沙俄方代表是财政大臣维特。谈判开始时,维特态度强硬,他强调沙俄在中国的地位至关重要,认为没有沙俄的支持,中国无法保持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然后他巧妙地提出,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应该避免重蹈甲午战争的覆辙。李鸿章对于沙俄的提议有所犹豫。他希望能够达成协议,以保护国家的利益,但又担心沙俄会觊觎东北领土。因此,他在谈判中表现得十分谨慎,既想达成协议,又不想轻易让步。总之,双方在谈判中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但最终没有达成一致的协议。

在接下来的日子,尼古拉二世召见了李鸿章。他以一种庄重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想法。实际上,沙皇的甜言蜜语使李鸿章产生了兴趣。在关键时刻,沙皇还命令维特用300万卢布来贿赂李鸿章。同时,沙皇还以威胁的口吻说,如果不按照他的意愿行事,将会产生不利后果。

在沙俄的欺骗、胁迫和诱惑之下,李鸿章于6月3日签署了名为《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或《中俄密约》的协议。这份协议虽表面上呈现为中俄两国为共同防御日本而结成的军事同盟,但实际上却隐含了沙俄获取特殊权益的条款。具体而言,该条约赋予了沙俄在东北地区修建和经营中东铁路的特权。这样的结果,是在沙俄的种种手段下,李鸿章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在《密约》签署后不久,沙俄在特定的条件下,于1896年9月按照《密约》第四条关于建设铁路的规定行事。他们用废除《密约》作为威胁,急于迫使清政府签署了一份名为《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的协议,也简称《中东铁路合同》。这份协议更加具体地明确了《密约》中的内容。

根据《章程》规定,东北地区的重要权利,如警察权、工商经营权和矿藏开采权等被夺取。在条约签署后,维特自鸣得意地表示,这些权利的获得将大大有利于经济发展。事实上,这为铁路沿线地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897年7月,铁路董事会还制定了组织护路军的章程,并进一步夺取了中东铁路沿线的驻军权力。这些举措使得中东铁路沿线地区在中国的领土上,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俄罗斯帝国的势力范围。

1897年,东清铁路在绥芬河三岔口启动了施工仪式。这条铁路起始于满洲里,途经哈尔滨,最后延伸至绥芬河,全程贯穿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共计约一千四百公里长。沙俄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企图霸占中国东北,因此也希望中东铁路能进一步扩展至整个东北地区。在同年11月,德国抢占了胶州湾,清政府随即请求沙俄介入。沙俄不仅积极响应,更显露出其对中国东北的强烈欲望。这一事件不仅牵动了国际关系,也为日后中俄的交通网络埋下了重要的伏笔。这种行动显示了沙俄在东北的庞大计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近代东北发展的重要起点之一。此事件后的岁月里,虽然路线细节尚在磋商中,但这条重要的交通动脉已在沿线地方形成广泛的联系与交流,使得该地区成为活跃的经济走廊。此后中国和东清铁路的故事就更为丰富多元了。

尼古拉二世沙皇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迅速下令占领了旅顺和大连,并再次向李鸿章行贿。在1898年的三月,他通过诱使清政府签订了《旅大租地协议》。这份协议规定,允许俄国从东清铁路的某站开始,修建一条从长春、沈阳延伸到大连、旅顺的南部支线。不久后的7月,清政府的驻俄使节许景澄在圣彼得堡与俄罗斯签订了另一份合同,即《东省铁路公司续约》。这份合同详细地规定了之前《旅大租地协议》中关于修建铁路的具体细节,并正式给予了命名。随后,在8月又签署了《中俄续订东省铁路支线合同》。这份合同明确指出,俄国拥有中东铁路支线地区森林、矿山的开采权,以及内河和沿海的航运权。中东铁路支线从哈尔滨向南延伸,经过长春、沈阳直至旅顺,贯穿了吉林、辽宁两省,全长共计946公里。

在1898年8月,开始了一条铁路支线的建设工程,起始于哈尔滨,并且同时分六个地点展开工作。施工期间,大约有17万筑路工人参与。经过三年的辛勤工作,到1901年7月,南部支线完成了最后的接轨,同时沿线的一系列附属工程也相继完成。到了1903年7月,中东铁路全线建设完毕并正式开始运营。这条铁路干线和支线总长达到2437公里。这样,沙俄的影响力成功扩展至东北全境。

在沙俄建设中东铁路的时期,他们非法侵占了大片土地,无情地掠夺了东北地区的资源。当地百姓被他们奴役,中国的主权也遭到了践踏。中东铁路成了沙俄侵略东北的利器。据统计,仅中东铁路占地这一项,就侵占了我国官民土地超过20万垧。具体来说,东线铁路占去了5.5万垧,西线占去了12.6万垧,而南线(长春以北路段)则占去了0.95万垧的土地。然而,实际上用于铁路和附属建筑建设的土地只占了其中的30%,剩余的土地都被中东铁路公司出租经营了。

中东铁路的修建,由沙俄主导,给东北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这一行为在东北各地引发了强烈的反抗,人们纷纷站出来抵抗。这些抗俄斗争如狂风巨浪般涌现,严重打击了沙俄帝国的侵略行为。这同时也在东北人民中唤醒了民族意识,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可以说,这段历史为东北人民的民族觉醒注入了新的力量。

标签: 中东铁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