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看辽宁丨新华社:绥中长城在保护与发展中迎新生

热点 182 0

6月7日拍摄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九门口水上长城景区。新华社记者 章磊 摄

新华社沈阳6月9日电(记者于也童、洪可润)城下波光粼粼,水上雄关耸峙。在近百米宽的九江河上,横亘着古人所称的“一片石关”。拾阶登上青灰色的城墙,只见一条遒劲的“巨龙”沿着山脊蜿蜒伸向远方,蓝天、绿树、群山相映成趣。

中央媒体看辽宁丨新华社:绥中长城在保护与发展中迎新生

记者脚下的这条“巨龙”,正是长城重要关隘——九门口长城。它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境内,东距县城约60公里,南距山海关约15公里。

“绥中县境内的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扩建于明初,万里长城延绵千山万壑,通常遇山不断、遇水而绝,而九门口长城却因有一段修在九江河上,形成了‘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的奇绝景观。”九门口水上长城景区有关负责人李红霞说。

20世纪80年代,考古专家揭开关门两边的土层发现,河床完全使用花岗岩铺就,石块之间用马蹄形铸铁相连接。这正与历史上这座关城被称作“一片石关”的记录相吻合。

绥中是辽宁省明代长城分布的重点县区之一,拥有九门口长城、锥子山长城、中前所城和顺山堡烽火台等多处长城本体及相关遗存。近年来,当地不断赋予长城保护新的内涵,活化利用以九门口长城等为代表的长城文化资源,为古老长城带来新活力。

走进“五一”前夕刚刚开馆的九门口长城博物馆,记者看到,这里通过三维影像、电子沙盘等生动展示长城的铭记碑文、民间传说、楹联匾额等内容。

6月7日,游客在世界文化遗产地九门口水上长城景区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章磊 摄

博物馆位于九门口长城脚下,是一座以长城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苍松掩映下,三进院落清幽古朴,飞檐斗拱,设计别致。馆内对葫芦岛域内长城风貌及有关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展示。

近年来,绥中县不断完善长城文化产业链布局,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增进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了解,着力推动长城沿线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发展。

坐落于永安堡乡的西沟长城是锥子山长城的一部分。西沟长城是目前为止保存最为完好,且未经过任何人工维护的一段明长城,被称为“最美野长城”,每年都吸引许多游客、摄影爱好者和探险爱好者慕名前来。

“为了拍长城,游客会在我们这逗留,近年来我们西沟村的农家院越来越多。”午后,西沟村村民曹艳荣正在农家院忙着收拾房间。她说,以往村民要外出去很远的地方打工,现在吃上“旅游饭”,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九门口水上长城景区为当地村民免费提供农副产品售卖摊位;新堡子村、娄家沟村、西沟村的农家院广受欢迎……文旅项目给当地村民开创了一条增收之路。

绥中县委书记刘晓军表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绥中县将继续挖掘长城历史文化,进行多元化文旅开发,加速将长城打造为绥中的一张靓丽名片。

标签: 绥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