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中谭纶是“国士”,还是继赵贞吉之后,清流又一个不粘锅

杂谈 110 0

谭纶一出场就是裕王府詹事,可见他是裕王的心腹之人,清流的核心人物。但在徐高张几位师傅面前,他在朝廷资历浅一些。

浙江改稻为桑,可清流在浙江没有一个可用之人,最后和胡有旧交的谭纶,主动请缨去铁板一块的浙江,干出点成绩。

大明王朝中谭纶是“国士”,还是继赵贞吉之后,清流又一个不粘锅

此时去浙江,谭纶冒了很大的风险。

一来"改稻为桑"本就是新鲜出炉的国策,任何的搅局行为,都可能被认为是触犯逆鳞;二来"清流"在浙江确实没有人,就是出了事,裕王也不敢贸然出手。


去浙江前谭纶的决心:"大丈夫要真能如此轰轰烈烈干一场,马革裹尸本是应有的归宿"!

“国士”谭纶

谭纶到了浙江,还是有行动的。作为浙直总督参军,下令让戚继光调回踏青苗的士兵,阻止改稻为桑。

京城中张居正知道胡宗宪上疏,要求三年完成改稻为桑,夸赞谭纶是国士。

虽然是基于张居正认为,谭纶说动了胡宗宪上奏疏请求暂缓改稻为桑的误判,国士这个称号有待商榷。

谭纶这个人神奇之处,在于朋友特别多,上至国家重臣胡宗宪,下至太医李时珍,小小举人海瑞,他的周围团结了一大批能人。

衬托了谭纶的正面形象,更凸显了谭纶知人识人的能力,正如严嵩一再教育严世蕃"只有用对了人,才是干大事的第一要务"。


浙江是严党的天下,一二三把手都是严党的人,摆在"清流"面前的,因为谭纶与胡宗宪有深交,所有的希望便寄托在他一人身上。

谭纶也确实非常有本事,到了浙江便站稳脚跟,并且逐步打开局面。他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仔细观察每一步的变化。

"严党"毁堤淹田,他及时给出分洪建议,只淹了1.5个县;清流徐高张不愿借粮赈灾,为了灾民谭纶陪着胡宗宪去江苏借粮。

不难看出,谭纶是实心为民的,他既会忧心苦了浙江的百姓,更会把这种忧心付诸行动。

胡宗宪与他的谈心

在东南一柱胡宗宪的眼中,谭纶书生气十足。刚到浙江,谭纶说出"我谭纶在这里,就没有你胡汝贞的罪”。


他的眼光只放在党争之上,没有看到胡宗宪的格局。胡早就看清了改稻为桑的结局,也看清了自己和严党的结局。

他做事是为了百姓,并不是如清流所想一般,想着改换门庭,保住自己的位置。

胡宗宪知道谭纶的任务,但谭纶的到来破坏了他的计划。

原本他想着慢慢实行改稻为桑,保证浙江百姓不反。清流的到来激化了矛盾,让他更加难做,无法劝说严党首脑对他的支持。

胡宗宪为了保护谭纶,让他去戚继光的军营,“官府乱了,官军不能乱”。


清流下给谭纶“争取胡宗宪”的任务算是失败了。

可见这位王府詹士,历练还需时日,实际工作经验太少,书生意气,脱离民间太久,不知百姓的疾苦。

政治家的勇气不足

谭纶举荐的海瑞来到淳安,他敢直言天下之大弊,但是谭纶想通过扳倒"严党"而为皇上打开言路。

作为官僚,他身上更多的带有妥协性。

郑必昌、何茂才被抓后,赵贞吉领杨金水的缺,管理织造局;又升了谭纶的职,会同审案。


表面上看嘉靖是给清流一个倒严的机会,但也是对清流的牵制。可以审案搞严党的人,但是严党办的事情,你们也不能耽误。剿灭倭寇的钱,也要你们给筹出来。

赵贞吉初来乍到,他从嘉靖的旨意中体会到,“哪些查不出来”、“止于不可不止”、让新任按察使谭纶领办。

谭纶想甩锅,但赵贞吉将审问的具体任务交给了海瑞、王用汲,谭纶,自己则去筹备军需。

赵贞吉决定郑泌昌由谭纶审,何茂才由海瑞王用汲审,两边分别都派了锦衣卫,上达天听。

新任巡抚赵贞吉定了调子,审讯可以,但是不能累及嘉靖。


之后赵贞吉私见谭纶,与他做了一番交心,告诉谭,审人的同时,也不能失去圣心。

赵贞吉这么做可以理解为想通过这个案子,让皇帝了解到他的忠心和办事能力。借此能被调入京师。

总之赵贞吉就是要牵扯出严世蕃,不能牵连宫里,不能影响胡宗宪, 改稻为桑要搞下去,倒了严还要帮嘉靖弄到银子。

赵贞吉让谭纶去说服海瑞,按照他的既定目标去做。

谭纶几次劝说,把所有的问题归咎于严党头上,让海刚峰只要“倒严”,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谭纶作为裕王的心腹,此时和赵贞吉虽然都是清流,但是两人也相互甩锅。

面对自己举荐的海瑞,谭纶剩下的只有利用,他甚至将海瑞一家接到浙江,让海瑞一家都陷入纷争中。

淳安遇难时,谭纶来救海瑞,两人月夜下谈朝堂时局,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但究竟有朋友。

可如今,只有海瑞一人,无党无派。

谭纶曾经感叹,"何处无月,何月不照人",这句话化用自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写下的《记承天寺夜游》。


自己则因为裕王的保举,而四处奔波再无闲暇赏月,相信谭纶一定有这样的想法,裕王既以国士待之,自己更当以身许国。

#《大明王朝1566》##明朝的故事##头条创作挑战赛#

标签: 谭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