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外国探险者盗掘的黑水城,解开西夏之谜的关键所在

行业 160 0

1909年,一支俄国“探险队”,进入了中国内蒙古西部的一座早已废弃的古城——哈日浩特,汉语称之为黑城,也叫黑水城。他们在城里四处挖掘,找到了不少文物。可能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次发掘将会揭开一个尘封数百年的神秘王朝——西夏的面纱。

被外国探险者盗掘的黑水城,解开西夏之谜的关键所在

这已经是他们第二次来到这里了,领队的是一名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此次考察是沙俄政府和俄国皇家地理学会支持的。一年多以前,在当地蒙古王爷派出的向导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黑水城,在此地挖掘出的古书、钱币、工艺品、佛教塑像等各种文物装满了整整10个箱子,寄回了俄国,然后就离开了此地,向青海湖进发。

科兹洛夫

在青海湖的时候,科兹洛夫收到了俄国皇家地理学会的来信,信里对他在黑水城的发掘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提到了黑水城是中国西夏王朝的遗址,让他放弃下一步去四川西北部考察的计划,立即折返,对黑水城进行更加详细、更加彻底地考察与发掘。

科兹洛夫在完成对青海的藏族区的考察后,就折返回去,再次进入了黑水城,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开头说的那一幕。第二次挖掘的范围比第一次要广,时间也更长,挖掘出的文物的数量和价值也更大。

仅在城西500米左右的一座佛塔里,就出土了西夏时期的图书和手稿2000多册,佛教绘画300多幅,还有不少的卷轴、画板、佛教塑像等。现在去黑水城遗址,仍然能在一些佛塔上,看到这些人的挖掘痕迹。

科兹洛夫在黑水城发掘佛塔(1909年)

科兹洛夫将挖掘出来的文物全部带回了俄国,并进行了展出,引起了巨大轰动。后来英国的斯坦因、美国的华尔纳也先后到达过黑水城,很多人对这两个人并不陌生,因为斯坦因盗走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里的大量文物,华尔纳则是盗走了莫高窟的一些塑像和壁画。

他们在黑水城也进行了挖掘,获得了一些文物,不过数量不多,大部分还是被之前俄国的科兹洛夫盗走了。科兹洛夫对黑水城的两次挖掘,共获得了1.1万多件文物,其中8000多件现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3500多件现藏于俄罗斯的冬宫博物馆。

冬宫博物馆

这次西夏文物的大量出土,直接推动了西夏学学科的形成和西夏学的研究。俄国学者利用这批文物,对西夏的历史、语言、文字、艺术、宗教等展开了大量研究,在长时间里一直都是全世界西夏学的研究重镇,形成了“西夏在中国,西夏学在俄国”的情况。真的是令人痛心疾首!

俄国皇家地理学会展出的部分黑水城写本(1910年)

后来经过国内学者的不断努力,虽然暂时无法将这些文物追回,但是在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达成了协议,双方合作整理出版黑水城出土的全部西夏文、汉文和藏文等文献,目前已经出版了30多册,应该是差不多快出完了。

《俄藏黑水城文献》的出版,将大量西夏时期的文献公之于世,为国内学者研究西夏的历史、文化等提供了大量前所未见的资料,促进了国内西夏学研究的深入,对解开围绕在西夏身上的各种谜团起了重要作用。

对后人来说,西夏王朝一直都是十分神秘的,有个很火的纪录片就叫《神秘的西夏》。之所以说它神秘,是因为蒙古多次攻打西夏,并最终将其灭亡。在这个过程中,蒙古实行了毁灭性的政策,西夏皇族被诛戮殆尽,百姓被大量屠杀,城市遭到劫掠和毁灭,西夏文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作为西夏皇帝的安葬地——西夏陵也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地表建筑几乎无存,所有帝陵全部遭到盗掘,到底是谁破坏的呢?一些学者推测是蒙古军队干的,只能说是推测,不是定论,因为没有任何文献记载了这件事。还有人推测可能是盗墓者的盗掘,还可能是明朝前期当地驻军为了修建军事堡寨把陵墓的建筑给拆了。

究竟是谁破坏的?或者是否是多重因素叠加造成的?目前还不能确定。但是无论是谁干的,西夏陵遭到的破坏之彻底,使得此后很长时间内,人们都不知道这是西夏陵。

而西夏陵的9座帝陵,目前除了7号陵经过考古被确定为是夏仁宗李仁孝的寿陵外,其他的已经不知道都是哪位皇帝的陵墓了,因为根本就没有留下啥有用的信息能够供人们判断。现在唯一让进入陵园内部参观的3号陵,也只是被推测为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陵墓。

西夏陵3号陵

元朝在给前朝修史的时候,只修了《宋史》《辽史》《金史》,没修西夏史,只是在这三部史书里给西夏立了传,记载得也不详细。

随着时间的流逝,西夏逐渐湮没无闻,人们对西夏的了解基本上只停留在很有限的文献记载上。直到科兹洛夫在黑水城挖掘出了大量西夏时期的文书、古籍、钱币、工艺品、佛教绘画与塑像等,这才使得人们对西夏产生了颠覆性的认识。

不过,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批文物中的文献大部分都是西夏文写成的。因此,要想看懂这批文献并做研究,前提是得认识西夏文,否则得物无所用。

西夏文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在建国称帝之前,命令大臣野利仁荣等人仿照汉字创制完成的,所以中国人乍一看,感觉特别熟悉,但仔细一看,一个字都不认识。在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字仍在部分西夏遗民中使用,直到明朝中期,之后就成为死文字了,都好几百年了,没人认识。

可以说,西夏文是打开西夏文献宝库的钥匙,能否被破译决定了这个宝库能否被打开。与西夏同时期的辽朝的契丹文,到现在还没有被完全破译,导致出土的一些辽朝的契丹文资料根本没法儿利用。

不得不说,西夏文很幸运,人们在黑水城出土的文献中发现了几种西夏文字典、辞典类的工具书。比如《文海》《音同》,尤其是西夏文与汉文对照辞典《番汉合时掌中珠》,这使得西夏文最终得以被破解,大量西夏时期的文献也就可以被用来做研究了。

《番汉合时掌中珠》

现在人们不仅认识西夏文字,还知道它的读音,可以说把它复活了。宁夏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著名西夏学研究学者李范文先生经过大量研究,出版了《夏汉字典》,这是了解西夏文必备的工具书。

学者在破解了西夏文之后,对黑水城出土的大量的西夏文文献就能阅读了,学者们从中了解到了大量传统史书里所没有记载的事情,对西夏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比如这批文献里有黑水城当地居民的户籍文书,记载了居民家中的每一个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和相互之间的家庭关系,这也证明了西夏已经有了户口普查制度。

平尚、律移、千叔、居地、千玉、耶和,这都是党项族的姓氏。当地居民取名字很有意思,尤其是党项人,今天的人可能都难以想象。有幸福吉祥色彩的名字,如寿长有、福有乐、喜女乐;有的以月份起名,如正月金、七月犬、十月盛;有的以动物起名,如老房犬、驴子有、黑鸭。还有什么小姐宝、小姐白、河水山等。

从当地出土的纳税文书可知,西夏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老百姓除交税服役外,还要缴纳草。这是因为西夏党项族原来是游牧民族,建国后农业虽然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可是畜牧业所占比重仍然很大。另外,西夏全民皆兵,军队人数多,且骑兵最为重要,养有大量的战马,马、牛、羊等牲畜都需要吃草。

武威市博物馆藏亥母洞出土乾定酉年增纳草捆文书“官”字号

在黑水城出土的文献中,有500多件契约,其中200多件有具体年代。契约直接来自于民间社会,相比于官方史料、文人文集,能够更加真实具体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法律、习俗甚至于语言的使用情况,因此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由于年代久远、战乱等原因,历朝历代留下的契约很少,黑水城出土的这500多件契约,使西夏成为了目前明清以前各朝代中契约留存下来最多的朝代。

这些契约有买卖东西的,有典当物品的,有借钱的、借粮食的、借牲畜的等等。比如借粮食,借贷的利息很高,一般借粮的期限是三四个月,利息是本粮的一半,还有的利息高达80%,甚至100%,简直就是高利贷。不仅有年息、月息,甚至还有按日计息的。

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民间借贷文书

对于到期不还的人,契约中一般都约定了处罚的方式,除罚粮食外,还有出工抵债、受杖刑等。按照西夏法律规定,如果借贷者到期不还的话,是不准用妻子、儿媳、女儿抵债的。由此可见,当时用家中女子还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以致于朝廷不得不用法律来加以制止。

我们从史书中知道西夏的佛教十分繁荣,信仰者众多。那有啥实物证明吗?在黑水城这里就能得到证明,黑水城有大量西夏时期的寺庙遗址、佛塔,出土的文献中有很多都是佛经,还有佛教的绘画和塑像。

西夏12世纪《阿弥陀如来接引图》挂轴画

而且出土的佛经还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是真实存在的。大家知道,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因为当时用活字印刷技术印制的印刷品一直都没有实物证明,以至于有些人怀疑活字印刷术在当时可能只是个设想,并没有真实应用。

而在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文献中,发现了不少的活字印刷品,后来在宁夏、甘肃的一些地方也发现了,这其中大部分都是佛教著作,这证明了当时活字印刷术是真实存在的。

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佛教著作《三代相照言文集》和世俗著作《德行集》,印制的时间是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初期,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刷文本;《维摩诘所说经》,成书于12世纪中叶,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刷文本。

《三代相照言文集》

在黑水城还出土了一部西夏文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简称《天盛律令》,这是夏仁宗李仁孝在天盛年间,专门组织人员参照唐、宋律令,结合西夏国情,编纂的一部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经济法、军事法诸法在内的综合性法典,用西夏文雕版印制,颁布通行。这也是现存的最早用少数民族文字编纂和颁行的法典。

与同时期的唐、宋律令比较,《天盛律令》中包含的经济法与军事法的内容极为丰富,比如有关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田水利灌溉,仓储管理,军事法规中的兵员征集,军用物资制造、发放、管理,军将的委派、奖惩等,都有明确详细的规定。这反映的是西夏处在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落后以及强邻包围下以图自强和防御的实际需要。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天盛律令》不仅仅对研究西夏的法律史有帮助,由于西夏文献史料的缺乏,《天盛律令》作为王朝综合性法典的性质,内容涉及西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习俗、民族、婚姻、科技、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并且是使用本土、本族语言忠实的、规范的、多方位的记载,因而它也是研究西夏社会历史文化的第一手史料。

今天我们对西夏的政治制度(如中央官制、地方行政体制)、经济制度(如农业、牧业、手工业、赋税劳役)、宗教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了解,有不少都是学者通过研究《天盛律令》得出来的。

黑水城出土的这些文物,为今天的人们了解西夏提供了巨大帮助。那黑水城是如何被废弃的呢?最终成为了科兹洛夫口中的死城。黑水城在西夏时期是西夏的西北重镇,西夏在此设立了十二监军司之一的黑水镇燕军司。在西夏灭亡后,黑水城并没有被废弃,元朝后来在此设立了亦集乃路总管府,由甘肃行中书省管辖,亦集乃是党项语“黑水”的意思。

之所以没废弃,是因为这里处于河西走廊、元朝大都和中原地区通往位于漠北的蒙古故都哈拉和林的纳邻驿道上,纳邻驿道是元廷专为军情急务而又不便于走其他道路而设置的特殊驿路。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西夏时期居住在这里的党项族、汉族、藏族居民,在蒙元时期还生活在这里。后来,还有很多蒙古人迁入此地,还有一些回回人。

元朝在西夏黑水城的基础上,对城池进行了扩建,这样,西夏黑水城就位于元朝黑水城的东北角了。

黑水城遗址平面图

黑水城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位于城墙上的5座佛塔,就是元朝时期建的。所以,在黑水城还出土了不少元朝的文物,这对研究元朝历史很有帮助。

1368年,明军攻破大都,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结束,退守蒙古本部,此后史称北元。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军讨伐北元,其中西路军由冯胜率领,冯胜以傅友德为先锋,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甘肃全境,黑水城的守将见大势已去,就投降了。明军占领黑水城后,并没有准备长期驻守,而是破坏了城内外大部分建筑后,将城中居民迁往内地,然后就撤军了。

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黑水城地处戈壁荒漠之中,气候恶劣,物产贫乏,且距离内地过远。如果长期占领,为了应对北元来去无踪的蒙古骑兵,就需要不少军队驻守,耗费巨大,成本太高,而收益却很少。因此,明朝放弃了。

黑水城遗址

自此以后,黑水城就被废弃了。这个地区,除了北元汗廷几次短暂的驻留、北元小股部队驻扎过几次外,其余时间仅偶尔有些零星的蒙古族牧民在此游牧。后来清朝的时候,此地在雍正时期成为了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一部分人的游牧地,但是人数也不多,这个地方就逐渐被世人所遗忘了,直到科兹洛夫在20世纪初在此地挖掘出大量西夏文物,才使它声名鹊起。


参考资料:

刘兆和《日落黑城:大漠文明搜寻手记》

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

宁夏博物馆、西夏博物馆相关展览

标签: 黑水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