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追光者|钟扬:一颗追梦的“种子”

行业 166 0

编者按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首展活动即将展开,届时将面向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开放。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致力于生动展现科技工作者报国为民的风采,营造全社会支持科技事业、爱护科技人才的氛围。现以“少年追光者”栏目向广大青少年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立体化展现中国现代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

少年追光者|钟扬:一颗追梦的“种子”

今天我们要为广大青少年介绍的科学家是钟扬。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国植物学家,跋山涉水只为寻找植物种子;他一生热衷于探索与追梦,曾荣获“时代楷模”“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钟扬的一生,不忘初心,不懈探索,他展现出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值得少年们敬佩与学习。

绘图/骆玫

钟扬,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扬是我国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也是一名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他胸怀科技报国理想,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

十几年间,钟扬走遍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带领西藏大学学生在生态研究领域创下一个个奇迹;他申请了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培养了第一位藏族植物学博士;他克服极端严寒的高原环境,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2017年9月,钟扬在赴内蒙古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车祸逝世,年仅53岁。

01.不忘初心,探寻“基因宝库”


图片来源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1964年5月,钟扬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市。1979年钟扬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此后,他作为计算机人才,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工作。在植物研究所里,钟扬通过计算机分类的方式进行植物学研究,这也成为他毕生奋斗的方向。

2001年,钟扬放弃复旦大学副院长的职务,主动请缨前往青藏高原,去探访植物标本,探寻生物进化轨迹。十几年间,他穿梭于东西部之间,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去搜集可能上百年后仍对人类有用的植物种子。青藏高原有超过2000多种特有植物,是我国最大的生物“基因库”。然而,青藏高原中的众多种子并没有在国内外种质库记录收藏。因此,钟扬想在探寻植物种子的路上,为国家和人类储存下丰富的植物资源。

02.历尽千辛,扎根“生命禁区”

一粒小小的种子,蕴含着大自然赋予的巨大能量。有人曾质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西藏采集种子?”钟扬这样说,“眼前的确没有经济效益,但国家需要这些种子。我们做基础研究,心里想的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2001年,钟扬开启对于青藏高原植物的调查之路。16年间,他几乎走遍整个青藏高原。钟扬及其团队寻找到高原上的拟南芥,并为全球植物学研究提供帮助;他们还将全世界仅存的3万多棵西藏巨柏登记在册,为巨柏建起保护屏障。

钟扬长期在高原中采集植物种子标本,高负荷的工作也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钟扬出现心脏肥大、心血管脆弱的情况,每分钟心跳只有44下,他依然坚持下来。有一次,钟扬和团队去珠穆朗玛峰采集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植物。登山队队长明确告知钟扬,任务根本无法完成。但是,他坚守了下来,和团队一起抵抗严寒与饥饿,扎根在高原里,这一坚守就是整整16年。

03立德树人,培育可生根发芽的“种子”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这是钟扬生前常说的话。钟扬深深觉得,这里不仅需要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由此,钟扬立志为祖国培养植物学博士,不放过任何一颗可在当地生根发芽的“种子”。

很多藏族师生说,钟扬就像绽放在“生命禁区”里的格桑花。他经常带着学生们在雪山脚下和荆棘丛中,去探寻种子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种子的科研兴趣。援藏期间,他累计培养了8名硕士和6名博士,这些学生也已成为我国急需的高原植物学人才。钟扬教导学生:“学术规范是做科研的底线。很多科研工作的创新点都来自很小的环节,跳过这些环节,虽然省了时间,但也可能和创新失之交臂。”种子回归大地,必将绽放新生。精神的火炬,照亮无数学生的心灵。

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24年5月刊《扎根大地的一颗“金种子”——记“时代楷模”钟扬》。他跋涉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进出青藏高原十六载,他将论文布满高原;钟扬将一生倾注于对种子的研究,把生命奉献给高原。“把生命最宝贵的时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句话不仅是钟扬的终生信仰,更是他一生的行动指南。如今,钟扬已不在此间逐梦,他爱国奉献、坚守梦想的精神还在影响、感染着我们。

我们将陆续发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5月30日首展活动内容,敬请期待,欢迎参观!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内

标签: 钟扬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