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萨凡纳的硕士论文评审教授后,我看见国内外研究生的差距

杂谈 150 0

近期美国高校的硕士论文评审结束了,康石石有不少同事受邀成为学生毕业论文的三位评审教授之一,在这期间他们看到了海外研究生当前都在做什么,也与相关高校的教授做了不少交流。

为了让同学们都看到当前设计发展形势,特邀我的同事海怪老师为大家做这样一期分享,希望看完,大家能各有收获:

成为萨凡纳的硕士论文评审教授后,我看见国内外研究生的差距

-经历-

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 教授

ELVAINE,LLC. 首席设计官CDO

GE/SCAD 厨房家电设计GE/SCAD 工业设计师

JCB/SCAD 滑移装载机 工业设计与3D模型设计设计师

Coroflot.com 设计师媒体首页提名

Behance 3D 数字艺术徽标

SCAD 研究生荣誉奖学金

国家3D创意设计大赛 三等奖

-教学成绩·

成功指导学员申请卡内基梅陇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ACCD、帕森斯设计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米兰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世界顶级名校

并指导学员 获红星奖、If&雷克萨斯设计大奖、红点等设计大奖

01我参加的是萨凡纳硕士毕业生论文的评审,这所学校比较特别,先给大家介绍点背景

提起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大家估计有这么两个印象:

第一,在去年的QS艺术设计专排中,萨凡纳反超清华、sva、卡梅、CalArts、港理工、金匠等一众世界名校升到了16名,今年也继续进步,排在了15名的位置;

第二,这个学校专攻就业,是为数不多敢直接官网里说自己就业率高达99%的院校,其毕业生堪称“就业王者”。

图源:萨凡纳宣传手册

形成以上两点印象,与萨凡纳本身的办学理念分不开,比如萨凡纳最初的办学口号是:“不再有挨饿的艺术家”,后来诸多政策也围绕此进行。

记得我十多年前在萨凡纳的时候,隔壁珠宝设计专业的毕业条件是举办一场展览,那时候同学都愁,不知道怎么联系展馆,再说办展这事,一听就是大设计师才能干的,自己倒贴都不知道能不能联系到人。

后来没办法,为了毕业只能硬着头皮干了后,结果发现——噢,原来学校还有展览补贴呢,欸,学校还会教同学去拉赞助,甚至联系展馆后才发现原来办一场展览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那么贵。

就这样,半逼着半辅助下,萨凡纳的学生实现了第一次商业化的转变,也是通过这次转变,学生在毕业前就积累了办展经验,也知道如何为自己的作品赋予商业价值。

萨凡纳的合作品牌 图源:www.scad.edu

后来经过多年持续耕耘,如今的萨凡纳已经可以给学生铺平更多道路了,比如大家现在很熟悉的 user experience(用户体验设计),萨凡纳算是开的极早的一批院校,之所以开的早,是因为它和谷歌有深度合作,了解的企业需要相关方面人才,为此特地设立新专业。

所以平时同学们如果有关注海外院校的招生讲座,可能会发现当其他学校在说校园历史、深厚底蕴、学校宗旨时,萨凡纳在说,我和哪些企业有合作,有什么校企合作资源等等,甚至直接让不同公司的总监/设计师来站台,这,就是萨凡纳的风格。

图源:萨凡纳宣传手册

了解这一点后,萨凡纳近些年的新动向就能解释得通了。

比如作为一所艺术设计院校,它开设了商业创新学院,并把过去的 Design Management、Luxury and Brand Management、Service Design 等专业挪到了这个学院,兼以开设了 Creative Business Leadership、Social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等商业与战略性更强的课程。

这几乎是综合类大学才会干的事,有底气去开这样一所学院,就是因为萨凡纳这小子向来走的都是这种商业/战略/创新的设计路线。

随便翻开一个萨凡纳的专业介绍,以时尚为例,会看到基础课程中就有不少与 Business 相关的,什么商业基础知识、经济学原理都包含在内:

图源:萨凡纳宣传手册

H·ART就有学生去了萨凡纳后说,学了一学期的财报、投资与炒股。

因为萨凡纳要培养的从来不是埋头苦干的设计师,它要你懂产品背后的商业价值与可能性,包括寻找公司投资时,也要看公司是靠什么挣钱的,赚的钱都用在什么地方,如果一个产品研发成本极低,花销都用在宣传上,旗下产品什么水平大家心里都有数。

而商业的学习带来的不仅是利益上的考量,也包含不同于单纯学术性的商业化的思考,比如学校会让学生自己做品牌、然后做门店设计,这个过程中学生就需要结合用户的文化成见、实际使用场景、投资方利益平衡等去思考。

举个例子,如果在北美做商业门店,就不能做太多额外伸出的造型,不然一旦顾客被绊倒,这家店麻烦就大了。

简单介绍完萨凡纳从一开始的教学生商业思维、到和企业构建稳定持久的合作,再到商业创新学院开的如火如荼,萨凡纳在艺术设计商业化的道路上,基本能完善的都做到了而提到的新一届学生论文,则是属于下一个设计时代背景下的内容。

02对设计即将迎来新时代,算是一个共识了

简单介绍一下我参与评审的那位学生所研究的项目吧,它针对定制鞋的问题,虽然现在鞋类款式很多、尺寸也多,但每个人的脚型其实还是不一样的,更特殊一些的群体甚至存在两只脚大小不一样的情况。

当前还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大规模生产,也就是福特主义那一套,学生思考:我们能否做出更人性、个性化的设计,比如使用传感器、扫描仪,先获取个人脚型数据,再通过现代工业去定制。

导致产出的项目就包含了实体的产品设计,同时也要有关于扫描仪、店面体验设计这种偏品牌的设计,涵盖了 ToB 与 ToC。

萨凡纳每年还会将学生项目与各大公司做配对,助力学生的创业项目 图源:www.scad.edu

看到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位学生短短一个项目中就涵盖了产品设计、鞋靴设计以及设计管理下的服务设计三个领域内容,而这,就是目前设计发展的一个缩影,请注意这里说的不是代表,而是缩影。

可能有同学不懂这样的设计有什么特别的,我举个例子吧,萨凡纳一同参加论文评审的产品设计教授,他十多年前的硕士论文研究与“设计师的个人品牌化”有关,以刀具为例。

那时他制作的刀具已经小有名气,他通过在美国购物网站易贝上出售了自己做的一套刀具,然后跟踪刀具二手转出的价格,发现500美元卖出的产品被3000美元转卖,弄清了自己产品在市场中的品牌定位。

和这届学生的论文对比,就能明显感觉到工业设计百年,产品设计从专注一个物品的设计,开始和APP、服务系统等其他专业结合起来,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整合设计,就像电的出现后,大部分产品都开始与更多的传感器、更多的电子辅助、更多的自动化结合起来。

皇艺的 Design Futures 图源:www.rca.ac.uk

而整合设计只是其中一种代表,比如说英国皇艺在开的 Design Futures,翻译成未来设计时,是探讨未来的多种可能去做设计;而翻译成期货设计时,则是把设计产品当做期货,一种跨越时间的交易方式,预判设计的价值并去做尝试。

港大 Design+ 教学理念 图源:basc.hku.hk

还有香港大学开的 Design+,课程内容涵盖设计、材料学、工程学、法律、创新、技术、创业等,培养出能抓住时代机遇、重新定义产业,创造新就业机会的领导者。

从一开始的整合设计到这,可以说介绍的专业一个比一个抽象,有同学可能纳闷了:怎么好像没看出每个专业都在教什么,毕业后做什么也没明确说明,看着就让人两眼一黑。

那我想说,你找到重点了,对于未来的设计会往哪个方向发展,其实现在还没摸索出来,只是众多高校都意识到学科转变的时间点即将来临,大家都在做尝试。

有人把传统学科之间做交叉,有人去打破学科壁垒,共同摸索新的一代设计模式,分享到这,终于要进入我标题所说的,“国内外研究生的差距所在”。

03对于这种新尝试,国内不少学生态度是很保守的

很多国内的孩子出去读研,他们都有这样一套逻辑,就是跑出去跟着海外的老师学套设计系统/技能回来,然后照搬这套体系去做设计,成功就业。

一旦看到这种探索性的学科,还在摸索、发展中,而不是成型的教育模式就发怵,但如果一直在等教材出现,那学什么都会比人慢一步,就像之前网上有句话说“一个挣钱途径如果到了众所周知的地步,大概率已经赚不到什么钱了”,设计也是同理。

图源:Pexels

过去那种学习心理行得通,是因为我们和海外高校有很大的落差,比如说美国工业设计都百年了,我国2007年设计才作为一级学科建立,又比如前几十年我们都靠copy起家。

但现在时代不同,我们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知识也在流通,国内大厂可以找海外设计师做咨询,聘请海外设计人员。

如果还是按照老一套思维,等着别人去做第一批人,甘心站在第二位去保留那种微妙的安全感,时代再变化得快一点,估计就跟不上了

出现这种保守的思维,和国内这种背靠背的升学观念也有很大关系,大学毕业升研究生、读博,变成了和高考后读大学一样普遍的操作。

但学生还没出去看看这个社会,没走入过行业,不知道行业做什么,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以学生思维去学习,自然看不到背后的机遇,对风险只剩莫名的恐惧。

但既然咱都选择出国留学了,获得了海外的视野与知识,不妨大胆一些,毕竟设计作为创意行业的一门专业,结合文化与技术做出的创意才是它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图源:dyson.cn

最后还想送大家一个故事,戴森的老板也是人到中年才成功的,起初他发现吸尘器的集尘袋经常堵住,他就研究有没有可能让它不堵住,最后经过多次实验,设计出不需要集尘袋的双气真空吸尘器。

你以为到这就完了吗,后来戴森找各种合作伙伴与公司合作,结果因为集尘袋在欧洲有亿级的产值,欧洲市场没有接受他。

寻寻觅觅,戴森找到了最适合他发明的日本市场,日本人没有集尘袋产业的限制,严苛的垃圾分类也让他们对少一个回收元件很感兴趣,换了个社会背景后,戴森一路干到上市,成了现在的著名品牌。

推荐大家读一下戴森的这本自传《Against the Odds》

所以我们常讨论的那句“工业设计是带着枷锁的舞蹈”,这个枷锁是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考量,有人觉得枷锁是制造工艺,结果发现原来是可以突破的,又有人觉得是工程难度,后来调研多家工厂,发现这个厂家做不出来,那个厂家可能就成了。

这么多年的经历告诉我,真正的枷锁就是前文提到过的用户文化成见、实际使用场景等,包括在不同的社会与国家中,不同的产品运营模式与推广方法。

而在这些枷锁中,我们应该学会见缝插针地起舞,比如像戴森老哥那样利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户成见,又或者美国用户喜欢“酷的”、“不一样的”东西,就很适合做改革创新。

当然,我也知道限于当前社会背景,容错率低,不少同学没有太多就业后再读硕的空间,所以得不喘气地一路向前,不过也希望同学们认识到:

教育学习与知识流转这事,不能仅仅停留在人生的某一阶段。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工业交互艺术留学,或者考研、保研、申博、艺术留学、作品集创作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康石石老师。

标签: 萨凡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