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评价冯玉祥:很残忍,谎话连篇,我这人做不出他做的事

热点 167 0

1948年9月1日,在苏联驻美使馆的帮助下,冯玉祥乘坐苏联“胜利”号邮轮回国。

在途经黑海向敖德萨港行进的途中,随着一声剧烈的爆炸,邮轮失火,冯玉祥和他年仅19岁的小女儿冯晓达不幸遇难,同时遇难的还有三名苏共中央委员以及一百余名乘客。

张学良晚年评价冯玉祥:很残忍,谎话连篇,我这人做不出他做的事

这一不幸事件发生后,斯大林断言是美国人所为,我国国内有很多人却倾向于是国民党所为,证据是“胜利”号邮轮在抵达埃及亚历山大港的时候,有一艘国民党的军舰在此停泊,并且在此地,有3000多名被埃及政府驱逐的苏联亚美尼亚人上船。

后来,当邮轮行驶到苏联巴统港口的时候,这3000多人又全部下船。

这之后,邮轮在驶往敖德萨港最后一段海程的时候,突然起火,很难不让人怀疑,这3000多名中途上来的乘客里没有混入国民党的特务。

然而,怀疑是美国人也罢,是国民党也罢,最终都死无对证,只是可惜,一代抗日民主斗士,就此殒命海上,让人不胜浩叹。

在此之前,冯玉祥曾于1948年初发表《对被开除党籍的声明》,明确表示,要“为推翻蒋介石的独裁制度,在中国实现和平与民主而奋斗”。

或许预感到有一天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冯玉祥还曾预立遗嘱道:“要敢说,要敢作,要为人民受难,要为人民而死。”

冯玉祥罹难后,毛主席送了挽联,周总理致悼词,高度评价了冯玉祥的一生:

冯玉祥将军是一位从旧军人转变而成的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虽然和所有的历史人物一样,由于政治视野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冯玉祥将军为中国民主事业的贡献,将是永垂不朽的。

素有“倒戈将军”称号的冯玉祥,由于对我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都曾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因此,周总理对于昔日的旧军阀冯玉祥的评价可谓高矣,不过,周总理也没有忽略冯玉祥的缺点与不足。

和周总理对于冯玉祥的一生作为评价很是客观中肯相比,同样是出身军阀的张学良,比冯玉祥小了近二十岁,两人一个是奉系,一个是直系,亦不算深交之人。

可是,张学良对于冯玉祥的评价却极低,全是负面评价。在张学良看来,旧军阀冯玉祥一无可取。

晚年的张学良,对于民国政要多有评价,当唐德刚采访他时,提及冯玉祥,向来说话无所顾忌的张学良直言不讳道:“这个人专说假话,是差不多没真话的人。他很残忍,他杀人。我虽然打过仗,但是我这个人向来不做这种事。”

晚年的张学良,在他臧否民国政要时,对于冯玉祥,他的评价是最低的,几乎全是缺陷,和周总理的评价相去甚远。

那么,为何张学良对冯玉祥的评价如此之低呢?这其中,有没有掺杂个人恩怨呢?这一切,都要从一位奉系旧军阀说起。

这个人,就是郭松龄。

师恩重如山

郭松龄和张学良的缘分始于1918年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之后。此时的郭松龄从广州返回奉天,担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

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当时正在讲武堂学习,所有讲武堂的老师们都对张学良关照无比,甚至曲意逢迎,只有郭松龄对于张学良管教甚严,决不稍加宽恕,让张学良对他刮目相看,而早年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的郭松龄,其深厚的军事造诣更让张学良敬佩不已。

张学良从讲武堂毕业后,就向父亲张作霖推荐郭松龄出任卫队旅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

而真正让张学良对郭松龄佩服到五体投地、敬重一生的,则是两次直奉大战。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时,奉军全线溃败,只有张学良和郭松龄领导的东路军获胜,且实现了直捣关东的军事计划。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时,张学良和郭松龄分别担任第三军的正副军长。作战中,郭松龄率领第三军主力激战石门寨,出击秦皇岛,所向披靡。其后,山海关大捷更是让张学良和郭松龄声名大振。

多年后提及此战,张学良对郭松龄的帮助之恩无比感激:“通过这次胜利,我升上来了。但是这次胜利的功劳不是我的,我没有那样的能力,实际上是郭松龄支持着我。”

两次直奉之战,也让张作霖对郭松龄刮目相看,公开向表示,以后我的位置就是小六子的,他郭松龄还能没有位置吗?

小六子自然是指张学良,张作霖此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将郭松龄视作是张学良日后的左膀右臂,因此,在军中,张作霖优先供应郭松龄的所有军费开支和武器装备,对其后日辅佐自己儿子寄予厚望。

既然如此,郭松龄后来为何又要起兵反奉呢?

背后捅刀子

1925年10月初,郭松龄以奉军代表身份去日本观操。期间,郭松龄从日本人口中惊悉张作霖与日本人秘密约定,由日方提供军火,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

此事激起郭松龄强烈义愤,其对国民军代表韩复榘沉痛表示,国家殆危到今日这个地步,张作霖还在为个人权力,出卖国家。

他的这种干法,我无论如何是不能苟同的。我是国家的军人,不是某一个私人的走狗,张作霖若真打国民军,我就打他。

此话一出后,一向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的郭松龄还真的说到做到。

11月22日,郭松龄与冯玉祥、李景林秘密签订《郭冯密约》,三方决意合作起兵反奉,事成后,郭松龄统治东北,李景林统治直隶和热河,冯玉祥则统管天津出海口。

11月30日,郭松龄通电要求张作霖下野,由张学良接管大权,同时率领4个军7万人马挥戈东上,很快便突破连山防线,直逼奉天。

惊恐万状的张作霖一面勾结日本关东军,一面收拾家私细软,做好逃往大连的准备。

谁知战斗正至白热化时,12月初,自思事成之后所得甚少的冯玉祥,在郭李二人进军之时,不但拒不发兵支援,反而在背后捅刀子,直接出兵袭击李景林控制的直隶。

面对冯玉祥的突然背盟,李景林不得不调转方向,向原先的三方盟友之一的冯玉祥开战,同时扣押了郭松龄存放在天津的钱款和6万套冬装。

陷入后方无援艰难境地的郭松龄,一面与奉军作战,一面又要分出兵力,对冯玉祥、李景林戒备防范,等同于腹背都是敌人。

原先的三方密约,不但变成了一纸空谈,还直接变成了三方受敌。各种艰苦困厄,可想而知。

此时的冯玉祥,不但背信弃义出兵抢占了李景林的直隶省地盘,还迅速霸占了天津作为出海口,随后又出兵占领热河。

这边,冯玉祥坐收渔翁之利,那边,郭松龄却正陷于四面楚歌之中。

12月下旬,在攻打新民县城的时候,在巨流河一带,郭松龄前遇日本关东军袭击,后方又被奉系军阀吴俊升紧追不舍。

12月21日,隔着滔滔流淌的巨流河,张学良与郭松龄这对昔日的师生,要在这一河之隔的两岸决一死战,张学良不觉感慨万端道,以前在讲武堂时,郭松龄与学良在此演习过,这里的地形,我们双方都很熟悉,就让老师跟学生在此比比高低吧。

22日,吴俊升派人炸毁了郭松龄位于白旗堡的弹药库,让郭松龄部队遭遇严重打击,士气极为低落。继之,关东军的飞机开始对郭松龄的阵地开始轮番轰炸。

24日,郭松龄夫妇在新民县一户农家的菜窑里被奉军逮捕。为防止夜长梦多,25日,郭松龄夫妇在辽中县老达房被枪杀,张作霖下令曝尸三日。

家国大义在

得知郭松龄夫妇被高金山奉命押解,张学良拟电令高金山将郭氏夫妇押解至军团部,打算送郭松龄出国留学,以此救他一命。

哪知,张学良的电文还未发出,即接到高金山电话,告诉张学良,郭松龄夫妇已被处死。

对于恩师郭松龄之死,张学良无限惋惜感慨,愧悔之情溢于言表:

良与茂宸共事七年,谊同骨肉。其去冬举事鲁莽,···良事前不能察防,事败不能援手,回忆前尘,···良惟自愧。

有了这份愧悔之情在心,张学良对于郭松龄之死久久不能释怀,因之迁怒于冯玉祥的临阵倒戈。

顺便说一句,郭松龄兵败身死之后,东起天津,西到兰州,都被冯玉祥实际掌控,大大拓展了自己的地盘。

不过,随后不久,张学良父子便联合吴佩孚的人马,南下进攻冯玉祥。很难说,张学良此举没有要为自己的老师报仇的心理。

为求自保,面对大军压境,冯玉祥不得不宣布下野。

虽然机关算尽的冯玉祥,到最后也没捞到什么好处,然而,张学良对于冯玉祥的鄙视,从此伴随了他漫长的一生。

1990年,已经年近九十的张学良终于恢复了自由身。1995年,94岁的张学良前往美国夏威夷。

长寿的张学良熬过了太多同龄人,此时的张学良对于昔日民国政要,可以无所顾忌地大谈个人好恶了。

他没有怨恨将自己软禁长达半个世纪的蒋氏父子,却唯独对早已去世四十多年的冯玉祥,一次次公开表达不满与鄙视。

“这个人专说假话,是差不多没真话的人。他很残忍,他杀人。我虽然打过仗,但是我这个人向来不做这种事。”

“冯玉祥这人专门说假话,他差不多没有真话。我跟他接触就有这样的感觉,但结果还不是欺骗到他自己身上,冯的失败就是因为谁也不信你了。”

一个比自己大了近二十岁,且和自己并不深交的冯玉祥,被张学良记了一辈子,否定了一辈子,批评了一辈子,鄙视了一辈子,很难说,张学良对于冯玉祥的全盘否定,没有掺杂个人恩怨。

在张学良的内心深处,他一直认为,如果没有冯玉祥,他的恩师郭松龄,不会起兵反奉,更不会兵败身死,尽管事实并非如此。

当然,冯玉祥惯于临阵倒戈,也确实为人诟病。

据有人统计梳理,倒戈将军冯玉祥一生共倒戈八次,分别为反清、反袁世凯、反段祺瑞、反吴佩孚、反张作霖、反北洋政府、反共产党、反蒋介石。

不过,我们也应当看到,冯玉祥的临阵倒戈,多数还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如反清、反袁世凯、反蒋。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旧时代的军阀,性格复杂、颇具野心的冯玉祥,虽然为了个人前途及政治利益,多次倒戈,左右逢源,然而,在关系民族大义的大是大非面前,冯玉祥始终心系家国,坚如磐石。

1933年,日本突袭塞外,冯玉祥呼吁全国人民,决不能等着当俘虏,更不能当逃兵,必须拿起枪来,实行抗日。

他积极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不到一个月,相继收复康保、宝昌、沽源、多伦等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冯玉祥亲至苏州第三战区就职,展开与日寇的正面对抗,并致电将士:“抗敌守土之责,断不容丝毫退让。”

其后,冯玉祥还曾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官,指挥淞沪会战。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执意发动内战,远赴美国的冯玉祥,专门在《世界日报》上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停止内战,组建联合政府。

有人猜测,正是冯玉祥此举,才招致杀身之祸。

结语

正因为冯玉祥在革命战争年代,对于国家和人民,做出过重要贡献,冯玉祥罹难后,毛主席和周总理才送挽联、致悼词,对其一生,给予高度评价;对其缺点和不足,认为是“瑕不掩瑜。”

和张学良带有浓厚个人感情色彩的主观评价相比,周总理对冯玉祥将军一生功过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公允。

标签: 冯玉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