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常识:洋务运动

热点 134 0


中国历史常识:洋务运动

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为了镇压农民革命,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技术制造枪炮,武装反动军队。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这一部分统治者进一步认识到,为了要保持封建主义的统治,必须更多地学习一点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当时人们把这叫作“办洋务”,而这一部分统治者也就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的主要人物,有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他们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当权派中最早带有买办倾向的一部分人。洋务派所进行的一些活动,在历史上就叫作“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实质,是要求在旧的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资本主义的皮毛,来稳定封建主义的统治地位,因此它的性质完全是反动的。

“洋务运动”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64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到19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个阶段,洋务的重点集中在军事工业方面。洋务派先后办了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几个军事工厂,制造新式武器,以便继续武装反动军队,大力镇压当时尚在坚持斗争的捻军和回民起义。但这些军事工业从设计施工、机器装备、生产技术一直到原料燃料的供应,完全都要依靠外国。而且经营管理混乱腐败,生产成本十分昂贵,连李鸿章自己也说:“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生产出来的武器军舰,质量很坏,除了屠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之外,不可能用来应付任何外来侵略。

从19世纪70年代初期到中法战争( 1883— 1885)是“洋务运动”的第二阶段。这个时期外国侵略势力加紧了对中国的进攻,日本、英国、沙皇俄国、法国纷纷侵占中国的边疆区。洋务派为了应付这种局势,直接向外国购置了许多枪炮,并先后向英、德、美、法买大小舰艇数十艘,建立了北洋舰队。同时,为了筹集经费,培养洋务人才,还经营了一些采矿、运输、电报、教育等事业。当然,这些事业在技术、装备、原料等方面仍不能不依靠帝国主义。洋务派在进行这些活动时,标榜的口号是“求强”,但依靠帝国主义当然不可能真正使中国强盛起来。实际上,洋务派在对外交涉和对外战争中,一直采取妥协投降的方针,大量地出卖了中国的主权。

“洋务运动”的第三个阶段是从中法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1894)。在这个阶段中,洋务派把重点从“求强”转为“求富”。他们大力投资于纺织、铁路、炼钢等工业部门。李鸿章主办的上海织布局、华盛纱厂、漠河金矿、津榆铁路等,张之洞主办的汉阳铁厂、大冶铁矿、马鞍山煤矿等,都是在这个阶段中先后开办的主要企业。但也像“求强”的口号只是个虚假的幌子一样,洋务派的“求富”也并不是真正的求国家之富,而是求他们个人之富。这些工矿企业成为洋务派官僚发财致富的利源。

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在战争中,洋务派大力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同时,他们经营的各种企业也因贪污腐败而奄奄一息。洋务派散布的“求强”“求富”的神话幻灭了,他们的腐朽卖国的面目日益暴露,“洋务运动”也就此破产。(马金科)

标签: 洋务运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