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爆破老兵的“思维破障”

知识 163 0

爆破老兵的“思维破障”

■解放军报记者 范恩达

军营观察丨爆破老兵的“思维破障”

这是刻画在大部分人心中的“排爆”场景——

一名排爆手弓身趴在爆炸物前,小心翼翼地切割开爆炸物的外包装,数根电线暴露在眼前。排爆兵拿起特制剪刀,在反复分析判断后,选中其中一根剪断,险情排除,人员获救。

然而,在第82集团军某旅教导队队长、一名资深排爆“老兵”刘子雷的眼中,战场上的排爆远没有这样简单与单纯。

“战场上的排爆手不仅要面对爆炸物的威胁,还要时刻关注战场环境、敌情干扰、时间限度等因素,因此实战条件下的排爆有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刘子雷告诉记者,当最为惊险的专业,加载了“战场”的砝码,呼吸之间都关乎胜败。只有在训练中将官兵置于对抗的条件中,才能锻造出适应战场环境的爆破尖兵。

第82集团军某旅组织排爆训练,排爆手排除室内爆炸物。

在真打实抗中认清挑战

某训练场上,第82集团军某旅某连一场爆炸物排除训练正在展开。

“报告,排爆小组已准备就绪。”“前出排爆!”

随着旅教导队队长刘子雷的命令下达,数名排爆手迅速前出。然而,在预定地域等着排爆手的,并非是预想中的爆炸物,而是一堆废弃的杂物。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一位排爆手在搜索爆炸物过程中因误触引线,引爆杂物中的“炸药”,被判出局;数名排爆手因搜索爆炸物时间过长,未能按时完成拆除任务……

“这如果是在战场上,你们已经阵亡了,任务也失败了。”训练结束后,刘子雷在总结中说道,“敌人不会告诉你答案是什么,更不会把炸药摆在你面前。”

将以往思维惯性打破,对训练模式进行升级的思考,源于刘子雷的一次蓝军经历。

那年秋天,刘子雷随队参加一场实战化对抗演练。演练中,刘子雷作为蓝军分队排爆手,负责保障蓝军分队通路顺畅,并给红方设置通路上的障碍。刘子雷深知,机动是贯穿所有作战行动的链条,是通往胜利的大门。

然而事与愿违,刘子雷与战友们精心设置的雷场并未给红方官兵带来过多困扰。前几波次的进攻中,红方分队多次顺利通过障碍区,对蓝军发起攻击。

战况急转直下,蓝军决定对红军发起突袭,扭转颓势。

蓝军分队前进途中,一片雷场拦住了他们的脚步。刘子雷所在小队受命前去排爆,趁着夜色,刘子雷和小队其他队员换上厚重的排爆服,一只手捂住头灯,一只手提着设备摸索向前。

正当他们抵近雷场边缘时,队长突然一把拉住正在前进的刘子雷,指了指他身前一根极其隐蔽的地雷绊线。看着眼前的绊线,刘子雷惊出一身冷汗。

“这里怎么会有绊线?”按照常规布雷模式,这样的绊发雷往往设置在雷场中心。没想到,红方官兵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为了给蓝军排爆手“设绊”。

尽管刘子雷和战友们成功清理雷场,保障蓝军后续分队顺利通过,但刘子雷却心里不是滋味:“不仅没能给红方一个‘下马威’,自己反倒差点中了对手的‘圈套’。”

演练结束,茫茫戈壁滩重回寂静。刘子雷辗转反侧,日常训练时,他拆除的爆炸物数不胜数,各种类型的炸弹都难逃他的双手,可这次“红军”的布雷方式却从未见过。

看着“对手”设置的爆炸物越来越新颖,布雷方式越来越灵活,刘子雷不断反思:“蓝军检验红方的同时,也在经受检验。如果不能持续创新,‘被教育’的反而是自己。”

“在关乎生死成败的未来战场上,要想战胜敌人,我们必须想得更多、做得更多。”刘子雷说。

制作爆破装置。

用蓝军视野眺望战场

那次演练归来,刘子雷与连队官兵们复盘反思,决定成立爆破专业蓝军分队,在常态化的对抗训练中倒逼自身不断进步。

刘子雷担纲蓝军分队负责人,他带领攻关小队仔细钻研专业知识,紧跟前沿战法训法,不断探索对抗训练新模式。

不久后,该旅一场全要素全流程红蓝对抗演练打响,刘子雷带领分队官兵接受检验。

演练中,红方排爆小队将目标建筑仔细搜索过后向指挥员报告,一切正常。殊不知,楼内某房间内烟灰缸里的数个烟头,让红方“吃了大亏”——就在红方特战小队进入楼内准备营救人质时,刘子雷下令“引爆”藏在烟头内的雷管,导致红方特战小队“战损”严重,被迫退出演练。

演练结束后,红方排爆小队队长悻悻地说道:“哪有把雷管藏在烟头里的?”

“敌人可不会把爆炸物放在明面上。”负责设置“敌情”的刘子雷得意地笑了,“只有站在敌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我们才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多用逆向思维,才能促进战法训法不断更新。”

之后一段时间里,刘子雷带领蓝军分队在该旅多个训练场持续发挥“爆炸”效应:舟桥训练场上,舟桥分队准备开设浮桥渡场,滩头却被设置了大量“爆炸物”,舟桥分队指挥员命令部队转为漕渡,结果水域卸载平台也被破坏;防化训练场上,防化分队在侦察前方“染毒道路”时,“路边炸弹”突然“爆炸”,侦察员宣告“阵亡”……

蓝军分队成立后的几次演练中,刘子雷和战友们一次次取得胜利。可随着交手次数的增多,红方部队战斗力不断升级,打法不断创新。刘子雷感到,自己好像逐渐被对手“看透了”。

一次对抗演练中,刘子雷再次干起“老本行”,负责设置仿真障碍体系,延缓红方部队的行军速度。令刘子雷没想到的是,身为爆破“老手”的他,却在设置爆炸物时吃了大亏。

像往常一样,刘子雷在设置“路边炸弹”时,却听见不远处传来汽车引擎声。

“前方已经设置了障碍物,他们拆得这么快吗?”原来,红方排爆手早已深入研究了刘子雷的陷阱设置方式,迅速排除了刘子雷设下的陷阱。

来不及多想,刘子雷只能放弃设置了一半的“路边炸弹”,带领官兵后撤,“狼狈”地返回阵地。

蓝军就像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别人的短板,也照见了真实的自己。虽吃了败仗,但看着“对手”们不断进步,刘子雷心里既自豪又有紧迫感:“有了我们这块‘磨刀石’,兄弟单位的作战思维能力、临机决断能力、现场控制能力等不断得到提升,现在落后的反而是我们了。”

“用蓝军视野眺望战场,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短板。”这是对抗演练后,红蓝双方沟通交流时,红方官兵总结出的一句话。

这让刘子雷感到,每次绞尽脑汁寻找红方软肋的艰辛付出都是值得的。刘子雷表示,如果说蓝军是“红军”的“磨刀石”的话,反过来,“红军”也是蓝军的“磨刀石”,双方都因为对抗把“刀”磨得更锋利了。当好“磨刀石”,只是蓝军的能力“底线”。让大家真正树立起求变创新的思维,才是重要的意义。

排爆机器人转移爆炸物。

在对抗升级中专攻精练

前不久,刘子雷履新该旅教导队队长岗位。作为“随营军校”总教头,刘子雷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为了进一步在日常训练中搞好实战化对抗训练,刘子雷从自己最熟悉的爆破专业入手,组织全旅爆破专业对抗训练集训。他按照兵龄层次,专业水平层次将官兵进行分组,将实力更加贴合的人员分成对抗小组,轮流扮演蓝军。一方制作爆炸物,一方排除爆炸物;一方藏匿爆炸物,一方搜索爆炸物。在互为对手、互相对抗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学习“对手”的长处。

由于基础电路知识薄弱,排爆手顾峰铭刚来到集训队便成了“垫底选手”。一次红蓝对抗训练中,顾峰铭信心满满地制作好一个简易爆炸物,可不到五分钟便被“对手”轻易拆除,轮到自己拆除爆炸物时,他却犯了难,没了思路。

顾峰铭没有气馁,他一头“扎”进制作室,从线路图绘制到线路连接,从电子元件的认识再到性能理解研学。没过多久,顾峰铭便在对抗中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集训队结业时,刘子雷拉来兄弟连队,与集训队员展开红蓝对抗演练,检验集训质效。对抗中,集训队队员们设置的绊发雷、诡计装置,让红方小队吃尽了苦头。

集训队的成功,让刘子雷信心倍增:“‘磨刀石’的使命不是争输赢,而是帮对手练好打仗本领。我们既要当强劲的硬对手,又要做称职的好师傅。”身为教导队队长,刘子雷对“如何当好‘磨刀石’”有了更深的思考。

随后,在该旅领导的支持下,刘子雷的一系列举措相继推开:优化蓝军分队力量编成、武器装备构成;建设完善配套的训练场地,尽可能缩小对抗环境与真实战场之间的差距等。目的只有一个:让蓝军分队更像蓝军。

此外,该旅着眼能力建设实效,为蓝军分队建立和完善相关能力认证考核体系,并据此对官兵逐人考核、逐项认证,队员持证才能上岗。

“常态开展实战化对抗训练,才能真正实现战斗力跃升。”该旅领导表示,时代不会等我们、对手不会等我们、战争不会等我们,只有重视对手、重视对抗,才能在与对手过招时处变不惊、处险不慌、胜券在握。

(应受访人要求,刘子雷为化名)

(郭辉、万端武 摄影)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标签: 爆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