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亚急性期贝尔麻痹?中医使用透刺联合揿针治疗是否有效果?

行业 207 0

贝尔麻痹(Bell’sPalsy),是因茎乳孔内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因贝尔氏曾通过实验研究此病,故称贝尔麻痹。

其典型症状为表情肌瘫痪,一般为单侧发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为约25人/年/10万人,或者在一生中1人/60人发病。

什么是亚急性期贝尔麻痹?中医使用透刺联合揿针治疗是否有效果?

因该病症状在面部,不仅影响患者外貌,造成身心困扰,而且容易产生的自卑及抑郁心理,可能会对患者的工作和社交活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对贝尔麻痹的治疗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西医治疗以药物、手术及理疗为主,西药主要以抗病毒、糖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脱水剂等为主。

除营养神经的B族维生素外的药物一般选择在急性期使用;而手术适应症及获益仍不明确;理疗则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

贝尔麻痹属中医“面瘫”范畴,又称为“口僻”、“口”等,其认为因机体正气不足,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所致。

中医对面瘫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治法多种多样,包含内服中药,外治以针刺、艾灸、刺络放血、贴敷、熏蒸、按摩等诸多办法,尤其针刺治疗本病的疗效显著。

其以经络系统为依据,与中医基础理论相结合,通过辨证论治,针灸结合,能起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等功用。

《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针灸分册》中将贝尔麻痹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4期,各个时期有其不同的特点,亚急性期面神经炎水肿稳定期,面部症状不再继续发展,瘫痪的表情肌开始恢。

此阶段病情逐渐稳定。中医学认为,此时病邪由浅入深,正邪相抗争,血瘀阻络,肌肤失于濡养。治疗时应活血通络,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透刺和揿针作为特殊的针刺方法在治疗本病中更具有优势,因面部皮肉较薄,腧穴不宜深刺,利用透刺法能够增加刺激量,又因一针两穴,减少进针时破皮的疼痛,患者也易于配合,既减少进针的痛苦又提高疗效。

揿针在治疗中通过刺激浅表部位,达到延长治疗时间的目的。本试验通过两者的配合应用,治疗亚急性期贝尔麻痹患者,探讨此种方法与单纯针刺之间的疗效差异。

为更好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治疗前,两组患者口僻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提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治疗后,两组口僻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

现代医学对于贝尔麻痹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根据长期研究,多数认为是由于面神经通过狭窄的骨性面神经管出颅,当受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导致面神经内的营养血管痉挛、缺血、水肿,压迫面神经而发为本病。

此外,病毒感染一直是被怀疑的致病因素之一,如带状疱疹、巨细胞病毒、流行性腮腺炎、单纯疱疹等。此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神经水肿,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脱髓鞘。

由于面神经管为骨性腔隙,容积有限,面神经水肿程度越明显,面神经的神经纤维越受迫,轴索变性程度越重。临床中发现,本病在某些情况下可有轻度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

MRI检查可见膝状神经节和面神经水肿和均匀强化,有时可见颞骨部水肿卡压,约80%的患者可在数周或数月内恢复。

采用肌电图可评估预后。有证据显示失神经支配后10天,面神经会出现有轴索变性,再生将会延迟(一般为3个月),可能再生不完全。

本病常与吉兰-巴雷综合征、面神经附近病变累及面神经、后颅凹肿瘤压迫面神经、脑桥内的血管病、莱姆病等疾病相鉴别。

贝尔麻痹属中医“面瘫”范畴,又称“口喎”、“卒口僻”、“口眼喎斜”等,通常表现为口眼歪斜、口角流涎、闭目露睛等。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病因可归纳为风、痰、虚三方面。

根据病因及临床症状,现代医家将面瘫分为风邪袭络(风寒、风热)、正气内虚、肝郁气滞、痰热腑实、肝阳上亢、肝胆湿热、脾虚湿盛、肝肾亏虚及瘀血阻络九种证型,根据证型选择适当的疗法。

治疗上从古至今具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外治法以针刺、艾灸、拔罐、刺血、穴位注射等疗法,内治法以口服汤药、中成药等为主,临床单种方法、两种及以上中医疗法联合使用、中西医结合使用等。

国内外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发现其效果显著,因此得到美国医学会编著的《通用医疗程序编码》的肯定,书中提到针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于针刺法治疗面瘫,各朝代各医家对于针具的选择、针法的操作、配穴的应用针刺的深度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及经验。

本病病位在头面部,与手足三阳经筋密切相关,因经脉不通,经筋不得气血濡养,纵缓不收而致病。所以选择位于经筋循行处的经穴,可以疏通痹阻的经络,使经络恢复运行气血的功能。

让局部经筋更快的得到气血濡养,从而尽早恢复功能。针灸作为治疗面瘫的特色疗法,具有祛邪扶正、疏通经脉、调和气血、调节阴阳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针刺主要是通过提高面部血流量,加快血流速度,从而激活免疫细胞,降低免疫球蛋白,增加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突起因子及乙酰胆碱转移酶,促进面神经恢复。

多项研究表明,针刺可以改善血液粘稠度、脑部微循环、温度等影响面部血流动力学因素来改善症状;研究发现,针刺可提高神经元存活率,促进突触再生,抑制神经元胞体凋亡来缓解面神经元损伤。、

通过针刺翳风、合谷等穴降低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通过控制免疫抑制来缓解面瘫的症状。针刺治疗贝尔麻痹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试验中选取主穴为阳白、鱼腰、下关、颧髎、颊车、地仓、合谷。阳白穴是足少阳胆经腧穴,位于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主治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目痛、眼睑下垂、面瘫等。

因其为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故其兼具联络相关经脉、灵活转枢及调用阳维脉的阳气,以祛邪外出。阳白位于额部手、足三阳经筋分布区域内,针刺阳白穴可以广泛刺激面神经颞支分布区,改善局部微循环状态。

经络就犹如一个往复循环的通路,上游疏通,则下游瘀滞得以减轻,有利于病损面神经的恢复。通过针灸刺激阳白穴可改善植物神经功能及支配眼肌的神经供血,提高神经细胞的血氧利用率,调节眼轮匝肌功能。

鱼腰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眼睑下垂、眉棱骨痛等,为经外奇穴。刺激鱼腰穴可改善上睑提肌功能以及改善瞳孔括约肌神经支配功能。

下关是足阳明胃经腧穴,位于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为足阳明、少阳交会穴,主治耳聋、耳鸣,齿痛、口喎、面痛。认为下关穴处于翼腭窝的位置,“翼腭窝”是连接五官和脑的通路和桥梁。

其内包含很多重要的内脏神经和神经节,如面神经的鼓索支、翼腭神经节等,对五官生理的功能调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关穴的刺激可以有效的促进受损神经末梢的重生,可降低周围神经磷脂磷减少的同时,又能增加核酸磷分泌,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针刺的治疗效果

颊车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位于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主治口喎、颊肿,齿痛、口噤不语。颊侧处于咬肌位置上,其下有面神经下颌缘支分支;同时其下分布有众多面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因其位于下颌关节的特殊枢纽位置上,总结其具有运动、气血、精神枢纽的特点,沟通上下。地仓为阳明经腧穴,位于口角外侧,上直瞳孔,主治口喎、流线,眼睑閠动。

研究发现地仓透颊车有促进局部协同肌、拮抗肌的相互联系恢复的作用,可重新构建口角轴的正常三维运动。颧髎为手太阳经腧穴,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主治口喎、眼睑閠动、齿痛、面痛、颊肿。

其是手少阳、太阳交会穴,足三阳经筋交会于此,故针刺本穴不仅能疏通两经之经气,还能调整经筋网络循行部位的气血。

颧髎是露齿肌肉运动的发力点,通过行针疏导气血,疏通面部手足太阳经络,使穴位产生生理、物理作用,将良性刺激产生的信息和能量由经络传入到体内,从而促进面神经的功能恢复。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为手阳明经原穴,为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位置。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汗证、妇科病症、上肢痹痛等。

《四总穴歌》中:“面口合谷收”,揭示其与头面五官疾病的紧密联系,不仅因其为原穴联络表里两经,又因其经脉、络脉、经别、经筋循行皆经过头面。《玉龙歌》中亦云:“头面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如神”。

研究表明针刺合谷对嘴角、鼻唇沟和口唇区的温度变化有一定影响。赵斌运用静息态脑功能连接方法发现针刺合谷穴能引起面神经感觉、脑默认网络和运动网络的变化。

观察显示贝尔面瘫患侧面、口部与对侧合谷存在联系,提示合谷穴中枢机制的特异性《素问·刺要论》记载“病有浮沉,刺有浅深,浅深不得,反为大贼”,这段话指出了应根据病邪所处位置,选择合适的针刺深度。

发展的不同阶段,病邪位置亦不同,所以应根据疾病所处的时期,进行分期治疗。在亚急性期,病邪逐渐侵入络脉,针刺深度应稍有加深,以疏通经络之气,调和经络气血。

此期间正气恢复,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加强面神经的收缩为原则,此时可在加强局部刺激,可多选取局部腧穴,可选择透刺方法治疗。

起源于《内经》,最早见于《玉龙歌》:“口眼㖞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指出了透刺地仓颊车治疗口眼㖞斜,因其疗效佳,从古至今得以沿用。临床上多用于面瘫、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的治疗。

透刺法可以一针透多穴,针感范围大,可以激发多条经脉气血运行,增强气血对经筋的濡养,是影响针刺效应和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本病发于面部,面部皮肉较薄,腧穴不宜深刺,而选用透刺法既能够增加刺激量,又可减少进针数量,减少进针刺破皮肤时的疼痛,便于患者配合,既减少痛苦又提高疗效。

现代研究表明,透刺法可通过改善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提高神经肌肉细胞的电位活动,通过增强面部肌群的肌力发挥作用,恢复局部协同肌与拮抗肌之间的联系,其作用在于恢复局部肌肉神经功能。

用透刺法治疗面瘫恢复期患者40例,与对照组40例常规刺法患者相比有效率从从66.7%提高至89.5%,疗效显著。贝尔麻痹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存在着多种假说,可能与免疫、血运障碍、病毒、解剖学结构、神经缺血、环境、遗传、心理等因素相关。

从解剖角度来看,面神经大部分行走在骨管内,骨管曲折狭窄,最狭窄处平均直径仅68mm,血供脆弱,血管侧支代偿性也比较差。

而位于内听道与膝状神经节之间的面神经迷路段,外周由于缺少组织覆盖,且供血血管较少且不粗,神经在此处最容易出现缺血性病变和水肿。

对面神经内部血管进行解剖研究,客观展示出面神经迷路段的血管较细小,数量也不多,于是自身血供一般,如果再遇到炎症水肿压迫的话,便极易造成缺血,出现一系列症状。

认为贝尔麻痹的发病是由于激活了血管血栓的产生过程,患者进入临时血栓形成状态,循环障碍作为致病的一个有影响力的因素。

标签: 贝尔麻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