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折叠,你会在哪一层? 《北京折叠

热点 118 0

如果世界折叠,你会在哪一层?

如果世界折叠,你会在哪一层? 《北京折叠

《北京折叠》是一部科幻小说。

小说中北京市经过一场超大规模--共有八千万建筑工人投入其中的城市发行,被打造为一座可以翻拍变形的“折叠城市”,这座城市被人为地划分为三个彼此隔绝的地理空间:第一空间居住着管理阶级及相关服务人员;生活在花园绿地中,连高楼都很少见。第二空间居住着中产阶级及其后备军,即大学生等;第三空间是最基础的劳动者。每当其中一个空间展开时,另外两个空间就会折叠起来,折叠空间的居民会在催眠药的作用下陷入休眠,不同空间之间的通道受到政府机关的严格,人员未经允许是几乎无法进行跨空间流动的。

在折叠城市中,时间做为可分配的资源进行了分配,三个空间每四十八小时完成一轮转换:第一空间的约五百万人每轮可以连续享用二十四个小时,第二空间的约两千五百万人口则只能享用十六个小时,第三空间的约五千万人口更是仅有八个小时可供使用。

小说的主人公老刀是一个垃圾分拣工,第三空间有两千万人都在干这个,快速而机械的用双手处理着从第一、二空间传来的废物,换取单薄的生存费用,换取在胶囊里安睡的资格。为了给领养的女儿糖糖挣出上幼儿园的钱,冒险去第一第二空间帮人送一封情书。情书的一头是在第二空间的研究生秦天,他要给自己居住在第一空间的恋人依言送求婚信物。秦天为此要支付老刀二十万的费用,要知道,老刀每天分解五个小时的垃圾,全身都有垃圾味儿,一个月也只能挣到一万块。

在老刀生活的第三空间,没有见过太阳,甚至也没有见过夜晚,在第二空间,他见到了从未见过那么大的厕所,还有日光。他震惊于太阳光居然是淡白色,街道居然有第三空间的两倍宽。楼没有第三空间的高,但人穿得很整齐,还有空间转换时的优雅。第一空间,他终于看到了四十八年从未看到过的:太阳升起,天边纯净的蓝,街上行人稀少,但个个穿着精致,好像是一场时装秀。

老刀见到了依言,也完成了送信的任务。回到他生活的第三空间,依然是脏兮兮的餐桌和被争吵萦绕的货摊,年轻人能找到的工作最好的是服装店店员或者在舞厅打碟,人们会为了每一分钱,每一根肉丝争抢,直到转换开始在各自的胶囊床上沉睡40小时。

时间周而复始,第三空间的人们并不知道世界真实的样子,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折叠起来的另外两个空间里,太阳是会升起落下的,人可以活成另外的样子。甚至不知道,他们所拥有的时间,是可以被挤压,缩短的,他们何时该醒,何时入眠,可以取决于第一空间是否出现了工作差错。

电影《阳光普照》里说:“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24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阳光是公平的吗?在这本书里,显然不是。第三空间的人似乎从来没有感受到阳光普照,他们的生活从昏黄的灯光起,至昏黄的灯光结束,睁眼闭眼皆是黄昏。时间是公平的吗?我们常常说,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但在这本书里,显然不是。时间被分配成可显化阶级的资源,第一空间24小时,第二空间十六小时,第三空间八小时。更可怕的是,越底层的空间,越没得选。

老刀很知道自己过得什么日子,送了一趟信,也知道别人过得什么日子。但他从不后悔,在自己被挤压的生活中,捡到了糖糖,哪怕因为这个孩子,让他的日子雪上加霜。也许,这是读完这本书,即使脊背发凉,也还想再读一次的原因吧。

苦难一直都在,不在这里,就在那里。能熬下去的,总是抓住了一点点光,无论这个光是什么。 科幻小说读的不是很多,以前很喜欢凡尔纳的《神秘岛》、《海底两万里》之类的,后来也《三体》,但从没有如《北京折叠》这本书一样,让人看得心寒。如果科幻小说是为未来而写,那希望这本书的未来永远不来。

标签: 北京折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