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克制的方式诠释德沃夏克作品,妙不可言

知识 144 0


文 | 徐颢哲 林民栋

用克制的方式诠释德沃夏克作品,妙不可言



“俄味”很重的指挥执棒学院派交响乐团,与严谨的德国大提琴家合作演绎德沃夏克的经典作品,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5月13日晚,由中国音乐学院出品的“交响变奏曲”——纪念德沃夏克逝世120周年音乐会在中央歌剧院上演,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本场音乐会选取了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狂欢节序曲》《交响变奏曲》《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三首作品,由俄罗斯大柴科夫斯基交响乐团指挥丹尼斯·洛托耶夫执棒中国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携手德国大提琴演奏家史蒂芬·弗罗克和小提琴演奏家邢昊共同呈现。在孟夏的晚风中,音乐会的“变奏”如一壶陈年绍兴老酒,克制而又令人沉醉。


当晚音乐会上演的三部德沃夏克代表作,都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浓郁的民间音乐色彩。开场曲目《狂欢节序曲》是德沃夏克在1891年创作的“自然、生活与爱情”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描绘了欢快喜庆、欣欣向荣的生命景象。洛托耶夫指挥中国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的演绎,在迅速调动观众情绪的同时却又“收”着——乐曲前后的快板段落以最大化的音量呈现,而在相对恬静的中间部分则赋予音乐更多冥想式的表达。



随后上演的《交响变奏曲》是音乐会上半场的亮点。德沃夏克将他的无伴奏男声独唱作品《我是小提琴手》作为这部作品的主题,在不同的速度上派生出27个变奏。在当晚的演绎中,洛托耶夫在处理每个变奏时似遵循着“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中式哲学,充盈着微妙的情绪变化,前27个变奏在克制和洒脱之间游移,却又不失精准。正是因此,乐团奏响全曲最为热烈的赋格段尾声时,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才显得毫不突兀。


音乐会下半场上演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德沃夏克晚年客居纽约期间创作的最后一首大型交响作品,充溢着热切的思乡之情。在此期间传来的昔日挚爱约瑟芬娜不幸离世的消息,也为这部作品增添了更为复杂、深刻的情感。此曲曾有诸多大提琴名家演奏的经典版本,风格大相径庭,英国大提琴家杜普蕾的诠释似水柔情,俄罗斯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则呈现得坚毅阳刚


一头花白头发的德国大提琴演奏家史蒂芬·弗罗克当晚演奏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极富个人特色,克制而深沉,与音乐会上半场的基调一脉相承。第二乐章柔板最能展现弗罗克这种“有故事的人”的气质,他以感人至深的醇厚音色,将半音下行的旋律音型绘作心灵的哀吟,与单簧管在开篇中所奏出的静谧主题遥相呼应,以炽热又含蓄的演绎凸显了德沃夏克音乐的晚期风格。



作为欧洲老牌室内乐团福格勒四重奏乐团的一员,弗罗克对声部结构的和谐掌控,堪称大师级别。《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令人印象深刻,响亮的全奏、乐团首席邢昊的小提琴独奏与大提琴的缠绵对话,以及小号在临近曲终的抒情乐段中所奏出的悠远音色,使这部作品在克制与激荡中取得诗意的平衡。在观众的意犹未尽中,弗罗克又返场演绎了巴赫的《C大调第三大提琴组曲萨拉班德舞曲》,大气典雅,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作为中国音乐学院“2024国际音乐交流季”为纪念德沃夏克逝世特别策划的重要项目,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实践中心制作的这场音乐会,艺术水准极高。一些有趣的对比成为这场音乐会的注脚:洛托耶夫小小的身板登上指挥台,活力四射,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弗罗克高大的身躯安静坐到台前,一双大手用扎实、果敢的运弓拉出最细腻委婉的音符,就像他身穿的藏青色唐装袖口露出的一抹红色内衬。这样的“陈年黄酒”,希望能再多一些。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欢迎扫码管理员微信
加入音乐周报乐迷群














标签: 德沃夏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