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有螺类光肋环螺蛳种群实现少量恢复

知识 174 0

最近,螺蛳爱好者向泓铨意外地发现,星云湖中少数区域的光肋环螺蛳形态个体相比去年有所增大,逐渐向古光肋环螺蛳恢复。这表明,有着“水下大熊猫”之称的光肋环螺蛳生境状况进一步改善。

向泓铨是云南省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这几年他持续关注光肋环螺蛳的野外种群变化。

云南特有螺类光肋环螺蛳种群实现少量恢复

不同于寻常的“螺蛳”,分类学上真正的螺蛳,其实是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高原湖泊中,3属9种均处于濒危或极危。其中,体形瘦长、螺体上有多条光滑肋的螺蛳,被称为光肋环螺蛳,曾广泛分布于云南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大屯海等高原湖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未见活体,一度被认为灭绝。

在玉溪市江川区的星云湖走访调查中,向泓铨了解到,当地渔民把光肋环螺蛳叫作铁壳螺蛳,1990年前后,当地人经常在星云湖边摸螺蛳食用或作为家禽饲料,但已经多年未见踪影。这让他难免有些失落,但始终没有放弃找寻它的踪迹。

2016年,向泓铨在星云湖水域找到了光肋环螺蛳活体。与曾经的化石种相比,他发现,此时的光肋环螺蛳,外壳造型严重退化,个体缩小。“找到活体就是最大的收获,至少证明它还在这片水域存活着。”

从左到右分别为:2019年采集的光肋环螺蛳、2024年采集的光肋环螺蛳、古代的光肋环螺蛳。受访者供图

2023年4月的几次野外调查显示,这一状况有所改观。向泓铨说,光肋环螺蛳种群有少量恢复的趋势。在今年的调查中,他还发现部分区域的螺蛳形态个体变大,这意味着星云湖的环境持续向好。

近年来,江川区以星云湖保护治理统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源头治理、精准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星云湖水质自2020年脱劣以来,一直保持V类水质,并不断趋向好转。

“螺蛳对环境的要求高,需要好的水质和一定水深才能存活。”向泓铨说。

此外,2019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玉溪市通海县水产工作站等在该县境内的杞麓湖流域及部分其他湖泊流域内开展底栖生物调查,成功找到光肋环螺蛳活体。

针对光肋环螺蛳的保种工作也在有序开展中。原通海县水产工作站高级农艺师刘开润,从小就在杞麓湖边长大,对当时随处可见的光肋环螺蛳见怪不怪,但后来受水体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影响,慢慢也很难寻到它的踪影。2019年,在获取难得的光肋环螺蛳活体后,他随即开展人工驯养繁育,目前已从最初的19只扩繁到100多只。

螺蛳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后张乐嘉说,今后仍要持续做好光肋环螺蛳野外调查研究,根据生态、生物学习性,模拟野外环境进行人工驯养,并借助稳定高效的人工繁殖,最终实现种群恢复,让这一物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来源:新华社

编辑:贺靖

审核:祝小涵

终审:彭德光

标签: 螺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