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酸钠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环节风险分析及防控(附事故案例)

知识 195 0

近日,2022年甘肃滨农科技有限公司“6·16”较大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公布,该事故造成6人死亡、8人受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企业为降低外排污水中总磷等含量,以达到园区污水处理厂要求排放标准,随意过量添加氯酸钠。事故当天,固体废料处理车间(污泥处理工段)当班人员在干燥机未停车、持续加热的情况下,对卸料阀进行维修,导致母液固废在干燥机内加热时间延长约4个小时。干燥机持续加热,内部热量难以散发、持续累积,导致母液固废所含的过量氯酸钠与有机物反应放热,并进一步引起有机物的分解放热,干燥机内部温度与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并殉爆了车间现场堆放的其他废料。

氯酸钠作为强氧化剂,被一些企业用作废水处理剂,但由于不正当使用,因氯酸钠作为废水处理剂引发的典型事故还有以下两起。

氯酸钠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环节风险分析及防控(附事故案例)


事故案例1:宜宾恒达科技有限公司“7•12”重大爆炸着火事故(2018年)

2018年7月12日,宜宾恒达科技有限公司发生重大爆炸着火事故,造成19人死亡、12人受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公司在生产咪草烟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将无包装标识的COD去除剂氯酸钠当作2-氨基-2,3-二甲基丁酰胺(以下简称丁酰胺),补充投入到2R301釜中进行脱水操作。在搅拌状态下,丁酰胺-氯酸钠混合物形成具有迅速爆燃能力的爆炸体系,开启蒸汽加热后,丁酰胺-氯酸钠混合物的BAM摩擦及撞击感度随着釜内温度升高而升高,在物料之间、物料与釜内附件和内壁相互撞击、摩擦下,引起釜内的丁酰胺-氯酸钠混合物发生化学爆炸,导致釜体解体;随釜体解体过程冲出的高温甲苯蒸气,迅速与外部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并产生二次爆炸,同时引起车间现场存放的氯酸钠、甲苯与甲醇等物料殉爆殉燃和二车间、三车间着火燃烧。


事故案例2:阜新某污水厂“7•11”氯酸钠爆炸事故(2020年)

2020年7月11日,阜新某污水处理厂药剂库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厂区内2人轻伤,厂区南侧一临时工棚施工人员15人留院观察,周边企业建筑物门窗大面积毁坏。爆炸地点为“药剂仓库”(旧彩钢保温板轻体简易房)北侧数第4间,其中混存氯酸钠和赤砂糖,其北侧三间分别存放着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和石灰CaO。因氯酸钠和赤砂糖物料包装有破损、散落于地面,在高温(当日最高温度33℃、库内生石灰吸潮放热)状态下,散落的氯酸钠与赤砂糖发生化学反应释放氧气和热量,加速化学反应直至引发一次地面剧烈爆炸,爆炸力将大量未爆炸的氯酸钠、赤砂糖以及PAC、PAM等可燃物抛掀至半空中继而发生更为剧烈的空中爆炸。爆炸现场形成的冲击波相当于1.0~1.5tTNT当量。

氯酸钠具有强氧化作用,加热后放出氧,同时放热,受强热或与强酸接触时即发生爆炸。有极强的氧化力,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如硫、磷或金属粉末等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急剧加热时可发生爆炸,撞击时会有剧烈爆炸发生。在所有氯酸盐产品中,氯酸钠产量最大、用途最广。除以上两起用于水处理剂的事故外,近年来,氯酸钠在生产、运输、储存等环节都发生过事故。






一、氯酸钠典型事故梳理




生产过程中的事故


氯酸钠主要生产方法是电解法,生产过程中尾气主要为氢气,因此,生产过程中的主要风险是氯酸钠的强氧化性与氢气的燃爆。


事故案例3:重庆某盐化工厂“7•27”窒息事故(2007年,维修环节)

2007年7月27日,重庆某盐化工厂发生一起窒息事故,造成5人死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5名工人在对一个曾储存过氯酸钠电解液的闲置槽罐进行防腐处理,氯酸钠发生燃烧产生毒气,导致5人窒息死亡。


事故案例4:美国EKA化学品公司“12•28”氯酸钠工厂爆炸事故(2007年,生产环节)

2007年12月28日,EKA化学品公司在美国华盛顿州 MossLake的氯酸钠工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该厂停产。爆炸源在该厂的氢气管道、设备系统。这次爆炸只破坏了部分厂房、设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


事故案例5:西班牙某氯酸钠厂火灾事故(尾气净化环节)

西班牙Huesca 省Sabiñánigo 市1家氯酸钠厂的1台氢气净化反应器起火,影响了该厂2条氢气输送管道。据报道,氢气是反应器和相关管道内的唯一物质。该厂的安全装置阻止了火焰蔓延到其它氢气管网。

储存过程中的事故


事故案例6:天津某化工厂“6·26”爆炸事故(1996年,储存环节)

1996年6月26日,天津某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9人死亡、14人受伤。事故的直接原因为:氯酸钠与有机物2,4-二硝基苯胺、溴代物等混存混放。事发前几日持续高温,厂房房顶为石棉瓦,隔热性差,高温促进了氧化剂的燃烧过程。氧化剂氯酸钠和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放热,热量又加速了其氧化反应,该循环最终导致有机物和可燃物燃烧。救火过程中泼向强氧化剂氯酸钠的酸性水,加速了氧化剂的氧化分解过程,产生大量氯酸。氯酸及氯酸钠混合物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引起了2,4-二硝基苯胺的爆炸。

使用过程中的事故


典型事故7:某氯酸钠使用单位电焊引发爆燃事故(2020年,维修环节)

2020年8月,某氯酸钠使用单位发生火灾事故。该单位使用氯酸钠的车间暂存储柜门铰链损坏,车间主任通知电焊工陈某维修。陈某操作电焊机,焊接储柜门铰链。刚点焊两下,焊渣溅入储柜内,引燃氯酸钠外包装塑料编织袋。陈某和辅助工高某立即用现场准备的两瓶干粉灭火器进行扑救,两瓶灭火器用完未能将火扑灭,两人见火势凶猛无法扑灭逃离现场,2分钟后储柜内氯酸钠发生爆燃。

运输过程中的事故


事故案例8:河北保定张石高速浮图峪五号隧道“5·23”重大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燃爆事故(2017年,运输环节)

2017年5月23日6时23分,河北省保定市张石高速保定段(石家庄方向)浮图峪五号隧道内发生一起重大危险化学品运输燃爆事故,造成15人死亡、3人重度烧伤、16名村民轻微受伤、9 部车辆、43间民房受损,直接经济损失4200多万元。事故直接原因是:事故车辆装载吨袋包装超规格大体积量氯酸钠,由于货物与货物及货物与车辆底板、箱板及残留的石油焦粉末(含硫)等杂质之间相互摩擦产生热量并不断聚集,后一桥左侧车轮橡胶轮胎自燃,引燃了捆绑绳、蓬布和密封布,厢体温度升高,当能量聚集达到氯酸钠燃爆点时,发生了氯酸钠初始爆炸并引发了后续爆炸和燃烧。


事故案例9:长沙市雨花区黎托街道“7·25”氯酸钠货物爆炸事故(2016年,运输环节)

2016年7月25日21时左右,长沙市雨花区某物流快运服务部在向平板挂车上装载货物时发生燃烧爆炸,共造成3人死亡和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01万元。起火原因为氯酸钠和油漆上下、并排重叠混装码放,油漆包装桶受上层货物挤压、操作人员踩压及堆码拖动,致使油漆桶变形、破裂,导致油漆泄漏,泄漏出来的油漆与氯酸钠接触,加上高温(堆放货物受太阳暴晒热量积聚所导致的较高温度)和摩擦撞击(上层货物挤压、操作人员踩压及堆码拖动)的影响,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释放出的热量积聚,导致局部温度快速上升,进而导致油漆燃烧、氯酸钠分解,造成燃烧加剧并引起爆炸。



从以上事故来看,发生在生产环节的事故3起、运输环节的2起,发生在储存、使用环节的5起。因此,防控氯酸钠行业的安全风险,除生产环节外,更要重视氯酸钠储存、使用、运输等环节的安全风险。






二、氯酸钠生产环节风险管控要点




关注尾气风险


氯酸钠生产过程的尾气主要为氢气,含少量的氯气、氧气、水蒸气。早期,氯酸钠企业尾气大多经盐水洗涤塔、碱液洗塔、碱洗塔洗涤合格后排空;目前,部分企业增加了尾气净化回用装置。

关注氯酸钠企业尾气风险,一是要重视尾气中氧气的含量,尤其是增加氢气回用装置的企业要配套除氧系统。二是要严格设置超限报警联锁、可燃气体探测器等装置,并保证参数设置合理。三是要严格设置管道防静电跨接,严防系统中出现静电集聚,且应根据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配套使用相应等级的防爆设备。四是全部系统应在正压下操作,不得出现负压。

关注电解槽或管路堵塞的风险


氯酸钠生产过程的大部分都是液料混合状态,只有到离心干燥后才成为氯酸钠粉末状态,所以,在生产过程遇长时间断电或环境温度过低时,容易发生母液结晶造成管路堵塞或电解槽堵塞。尤其工艺管路腐蚀使母液窜入换热器极易堵塞,所以要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并避免系统长时间断电。

关注设备及管道腐蚀、泄漏风险


氯酸钠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原料氢氧化钠、盐酸、重铬酸钠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次氯酸钠、含氯尾气、氯化氢等均具有腐蚀性,在原料的储存、配制,次氯酸钠脱除,电解、结晶、干燥等过程均可能会对设备设施、管道、厂房等造成不同程度的腐蚀危害。企业要高度重视设备、管道及管件的选材,并编制相关管理制度,根据企业实际识别易发生腐蚀、泄漏部位,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涉及腐蚀性介质的设备、管道定期测厚,尤其对物料流速、流向变化的地方,如弯头、大小头、管口、限流孔板等处,应增加检测频次。

关注检维修作业风险


要充分考虑氯酸钠的强氧化性、易燃易爆特性以及作业场所腐蚀性液体、气体介质的泄漏等风险,开展检维修作业前须制定专项方案,充分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并制定必要的控制措施。作业前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充分的安全技术交底。检维修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安全保护规定,作业前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关注干燥、包装过程粉尘爆炸的风险


生产过程中采用湿法粉碎工艺时,应待物料全部浸湿后方可开机。当采用金属球和金属球磨筒方式进行粉碎时,宜用水或含水溶剂作为介质。粉碎混合加工过程中应设置自动导出静电装置,出料时应将接料车和出料器用导线可靠连接并整体接地。在氯酸钠结晶干燥完成进入包装过程中,采用气压自动吨袋包装或手工套袋包装时,氯酸钠粉末会随气压和重力下降过程中喷出,飘逸在作业环境现场,产生爆炸性粉尘,要重视氯酸钠干燥、包装过程粉尘爆炸的风险。




三、氯酸钠储存、使用、运输环节风险管控要点




储存环节的风险防控


防控氯酸钠储存环节的风险,一是要将氯酸钠按包装方式储存于阴凉、干燥、有防火屋顶的建筑内,且储存区应远离火种、热源。库房温度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距离暖气片等加热器和热力管线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二是不得与硫化物、金属粉末、磷铵等还原性物质混合储存;不得与酸混合储存。三是应保持储存区清洁卫生,尤其不得在氯酸钠存放区放置可燃物质,如纸屑、木头、木屑、纤维绳子、各种织物、油脂等。四是氯酸钠由专人保管,保管人员应熟练掌握其理化性质、必要的应急处理方法和自救措施。入库前应检查验收,须有生产厂家检验合格证。五是保管人员应经常对库内氯酸钠进行检查,发现包装破损等,应及时处理。六是领用氯酸钠时,要做好出库数量的登记,并按搬运使用要求操作。

装卸、运输环节的风险防控


一是装卸搬运氯酸钠应按规定进行,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避免产生摩擦碾磨、碰撞、火花、静电等。二是切忌与还原剂、强酸、铵盐、有机物、易(可)燃物等混储;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三是卸料前要清理卸料区域内所有的有机物质和易燃物质,如纸屑、木屑等,卸料过程中尽量避免产生过量粉尘。四是运输过程中要防雨淋和日晒,注意防潮。失火时,先用砂土,再用雾状水和各种灭火器扑救,但不可用高压水。五是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车辆、押运员、装卸员必须取得相应资质,选择合理的、通行条件较好的行驶路线,远离城镇、居民区,不进入危险货物运输车禁止通行区域。

另外,氯酸钠储存区、卸料区的消防水系统应保持完好。


氯酸钠溶解过程的风险防控


一是氯酸钠包装袋(或包装容器)要倒空并用水冲洗干净,然后集中收集,送去填埋处理或交专门回收公司处理,禁止将包装物用作其他用途。二是不得将氯酸钠的包装物放入溶解槽中。三是卸料前要检查溶解水温,保证水温不超过82℃。四是卸料结束后要用水将残留在卸料开包器及料斗上的氯酸钠冲入溶解槽,并充分冲洗干净溶解槽及周围区域。五是散落的氯酸钠固体要用干净、干燥的金属容器尽量回收,然后用水充分冲洗干净散落区域。六是泄漏的氯酸钠溶液不能直接排入酸性水沟和自然环境中。七是氯酸钠散落或泄漏地点附近禁止一切烟火。

严禁将氯酸钠作为“COD去除剂”


2020年,生态环境部对某企业使用的“COD去除剂”作为污水 处理的药剂进行了模拟实验,发现“COD去除剂”主要组分为氯酸钠,该物质并不能真正去除水中的COD,只是掩蔽了COD的测定过程,使得COD的测定结果偏低,认为采用氯酸钠处理污水涉嫌伪造监测数据逃避监管,违法排放污染物。随后,生态环境部要求对于类似“COD去除剂”这样的数据造假问题,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2022年2月24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学习借鉴浙江湖州依法破获“COD去除剂”干扰在线监测数据案件经验做法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效能的函》(环办便函〔2022〕68号),强调“COD去除剂”主要组分为氯酸钠,该物质并不能真正去除水中的COD,只是掩蔽了COD的测定过程,使得COD的测定结果偏低,污水处理厂使用氯酸钠处理污水,应认定为“通过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方式逃避监管违法排放污染物”。

标签: 氯酸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