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鹞子翻身”的鹞子,到底是什么动物?为何它翻个身就能出名?

杂谈 210 0

在中国的戏曲文化中,有一个很多人都见过的动作,叫做鹞子翻身,做出来轻盈灵动,看上去就像一只鸟在飞翔、跳跃、旋转。

“鹞子翻身”的鹞子,到底是什么动物?为何它翻个身就能出名?

华山上有一个景点也叫做“鹞子翻身”,因为道路实在太过凶险,其中几个地方需要人像鹞子一样灵活的翻转身体才能通过,因此得名。

中国传统武术里也有“鹞子翻身“这一招,尤其在过去的武侠小说里很常见,那这个特别会翻身的“鹞子”,到底是什么动物呢?


鹞子——缩小版的老鹰

鹞(yào)子,浑身羽毛呈暗灰色,腹部圆嘟嘟的,呈灰白色,还有一些暗褐色的条纹状花纹,且它的尾上覆羽偶尔会点缀着白色。

但最能让人感到一些危险的气息莫过于它们的眼睛,这些鹞子的眼睛虹膜呈橙黄色,喙部略略向下弯曲呈尖利状,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普通的鸟儿。

其实,这些物种还真和鹰带着关系,准确地说,它们应该叫做雀鹰,是鹰科鹰属猛禽。虽然在体型上这些雀鹰要比老鹰要小,但性格却不比它们温顺。

在这些雀鹰中,雌性被称为鹞子,雄性的则被称为细胸两者在体型上相比,雌性的要比雄性的更大,体长大约35~40厘米左右,体重约200~300克。雄性则比雌性的小个5厘米左右,体重也要轻上50~100克左右。

雀鹰一般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处的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一带,平时喜欢在林缘、河谷、和农田附近的丛林一带活动。

雀鹰也是一种迁徙性鸟类,不同种类的鸟类所飞往的繁殖地也不一样。在4~5月春季,有一部分的鸟类会迁徙到繁殖地,等到10~11月秋季会离开。

当然,作为一种鹰科猛禽,雀鹰捕猎猎物可是相当凶猛。

单从外观上,可能别人并不会将它和捕猎者这个身份联系起来。但实际上,正是它小巧的身材,让它有着其他大型猛禽有着没有的东西——无比迅捷的速度和灵敏的反应能力。

它们的食谱之一就是麻雀,然而,由于麻雀身体小,躲避能力强,在被发现后可以有无数种逃避路线,因此要抓到麻雀并非易事。

雀鹰就采用“躲猫猫”和“突袭式”,它们在发现麻雀的身影后,会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将自己很好隐蔽的物体,不断靠近麻雀。

但这里同样也有难处,麻雀是群居性动物,也就是说会有不少麻雀盯着身边的事物,一旦有点风吹草动,雀鹰的计划就会泡汤。

所以,雀鹰的“突袭式”在这里派上了用场:雀鹰会用它的“大长腿”来一个跳跃迅速弹离树木,然后迅速扑扇它们短而圆的翅膀,推动着它向前,并能够在两秒内达到最高速度。

同时,雀鹰在飞行时还会保持一种低飞状态,这不仅可以提高隐蔽性,还可以有效减少阻力,为它带来50公里/时的最高速度。它的尾巴相当于驾驶盘,不断调整细小的方向,以免它撞到任何障碍物。

等到鸟儿再注意到这位“杀手”,估计下一秒命已经没了。

可能有些人有所不知,雀鹰有个鸟中流氓的称号。原来,它们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样像“君子”,相反,它们很喜欢欺负比它们体型要小的鸟类

面对和它们同体型大小的鸟类,雀鹰不会一招毙命,而是让这些鸟类丧失飞行能力,之后用锋利的爪子将它们强按于地上,不断摩擦它们的身体,并用嘴拔掉它们身上的毛。

不管那些鸟类怎么挣扎,哀嚎,都无济于事。


训鹞传统大有来头

在古人心目中,麻雀是一种会偷食庄稼的动物,十分讨厌。对于能够捕捉麻雀的鹰,他们当然是心生欢喜,把它们当作宝贝。

而且,猎鹰训鹰有着一定的历史来源,相传它起源于唐朝,是由西北的柯尔克孜族带来的。

在唐朝墓葬壁画上,展示了唐朝贵族们的生活习性,其中就有猎鹰这一画面:胡人托举猎鹰,表明猎鹰训鹰活动已有一段时间了。

甚至,在唐代的懿德太子李重润墓中还发现了一些骑马狩猎俑,他们中的一些人双手托举猎鹰,不仅满足了墓主人的需求,还生动描绘了当时皇家贵族的狩猎生活,为后代留下了重要的一手资料。

古代游牧民族对于猎鹰有着无比美好的期盼,对他们来说,鹰不仅代表智慧财富,更是代表了人们对于飞翔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另外,追捕鹰就代表着征服鹰,这种对猛禽的征服感也能给不少人带来权力至上的快感。

所有的鹰都向往自由,不甘于被人类所奴隶,因此,要驯服鹞子并非易事。如果训练鹞子不恰当,轻则被它们啄,重则驯着驯着它们就飞走不再回来,前面所练的都白搭。

首先,要驯服鹞子,就得捕捉几个回来。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拿美食——鸽子或者麻雀来引诱它,前提需要准备一个长达四五米的网笼子,上方有机关开口。

在网笼中间有装着麻雀的鸟笼子,麻雀飞上飞下,以吸引在天上飞行的鹞子前来自投罗网。

这样的过程十分漫长,由于鹞子警惕力很强,也说不准它什么时候会饿,因此在抓之前,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没有几个小时乃至几天是抓不到的

等抓到鹞子后就是最难的一步——“熬鹞子”。这是一场持久战,不仅仅是对鹞子,也是对驯鹰人的一场“恶战”。

要让鹞子听话,就得让它“熬”,这一熬没有三四天是不可能的。在这几天,驯鹰人会将鹞子的腿拴在木桩上,不给它吃喝,也不让它睡觉,一直逗弄它,让它不断消耗体力。

等到鹞子“熬”不住了,就会低头屈服,并且吃下主人为其准备的麻雀肉和其他食物。同时也要给刚被驯服的它脖颈安装上活圈,系于手上或架子上,以免逃走。

其实这一个过程对于训鹰也是折磨,为了能让鹞子认主,他们也要和鹞子一直呆在同一个空间,撑到自己撑不住了为止。同时主人也要带一些保护装备,以免自己被鹞子偷袭。

有些驯鸟人还会将连接雀鹰的绳索放长,人不断呼唤鹞子回来,而形成条件反射的鹞子不管离人有多远,只要主人喊它,接受了食物条件反射的它就会回来

驯服后的鹞子会听主人的话,性格也不再凶猛。这时候,西北的一些游牧民就会用它来捕捉麻雀,以保证庄稼的好收入。

但不管怎么样,驯鹰人都会在过冬前,将鹞子重新放归于大自然。毕竟,大自然才是它们最终的归属地。


听像“血缘姐妹”,但实则毫无关系

在鸟界中,还有一种分类叫鹰科鹞属,其下有白头鹞、沼泽鹞、斑点鹞、长翅鹞、灰鹞等等,性格凶猛不亚于鹰,但和鹰科鹰属真正的鹞子比起来,还有有所不同的。

在外观上,这些鹞属鸟类和我们今天的主角“鹞子”远远看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而且它们的属性也不一样。

硬要说它们相似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是猛禽,有着和鹰一样的性格。只是在体型上,鹰科鹞属基本是中型猛禽,体长要比鹞子大个20厘米左右,而鹰科鹰属的鹞子属于小型猛禽。

除此之外,这些鹰科鹞属的鸟类都是昼行性动物,和鹞子一样喜低空飞行,会捕食一些小鸟,行动方式和鹞子相似。

其实,不管它是鹞属还是鹰属,我们人类都应该避免捕猎它们,就像古代的人一样对它们充满尊敬。

也只有这些鸟类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和捕猎,有效维持大自然的生物链秩序,才是它们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丝路遗产 猎鹰:唐代壁画与诗歌共创的艺术形象

【2】网易 耍鹞子成了记忆中的事,但父亲那一声声吆喝却久久回荡在耳边

【3】马兴爱 文艺新疆 唐代壁画中的猎鹰传统,与西天山猎鹰之乡的人文遗产

【4】宠物小话 喜欢养鸟的人中也有喜欢雀鹰的,要怎么饲养与调教呢?来看看吧

【5】个人图书馆 堪称鸟界“流氓”,欺负弱小无恶不作,抓住猎物活生生拔毛?

【6】承伟国际观察 科普|猛禽界的灵活小可爱雀鹰,行动灵活,一级避障能力

标签: 鹞子翻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关于本站

青果号是专业的知识问答服务平台,致力于帮助用户解答科普问题。
Copyright © 2024 青果号 版权所有京ICP备10036360号-1

联系我们

合作或咨询可通过如下方式:

QQ:888888

微博:weibo.com/xxx

微信:vvvxxx

关注我们

青果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