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山深处,隐藏着一座废弃的军工城,昔日繁华已成过眼云烟

杂谈 158 0

在四川的广袤大地上,有一座隐藏在群山深处的神秘之地——华蓥山。这里的山川壮丽,林木葱郁,然而,在这片自然的怀抱中,却隐藏着一段曾经繁华的军工记忆。如今,当我们走进这座大山,只见一片片荒废的建筑群,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

华蓥山深处,隐藏着一座废弃的军工城,昔日繁华已成过眼云烟

三线建设的辉煌篇章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局势紧张,为了保障国家安全,我国启动了历时16年的三线建设工程。这是一项规模空前的国防工业建设,旨在将我国的工业重心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以确保在战争发生时能够有坚强的后盾。在这一伟大工程中,华蓥山麓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光学仪器生产基地。

华蓥山以其险要的地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了建设军工基地的理想之地。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隐蔽,符合“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建设要求。于是,一座座工厂在这片大地上拔地而起,成为了我国国防工业的重要支柱。

兴光机械厂的辉煌岁月

国营兴光机械厂(代号598厂)是华蓥山麓军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座工厂始建于1965年,主要负责研制和生产各兵种的光学仪器。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它见证了我国军工事业的辉煌篇章。

70年代由于边境冲突不断,北方大兵压境等因素,按照当时的国防需求,最起码也要500个整编师的装备。整个70年代,军工品的需求量大,兴光仪器厂也成为最繁忙的时期,这里的工人日夜奋战在生产线上,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满怀热情,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双手制造出一件件精密的光学仪器。这些仪器不仅为我国的国防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还出口到世界各地,赢得了国际声誉。

当时,兴光机械厂是一座繁荣的军工城。这里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子弟学校、医院、澡堂、食堂和影剧院等。职工们在这里享受着优厚的福利待遇,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每年春节,厂里都会为职工们发放丰厚的年货,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废弃的厂区与时代的变迁

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兴光机械厂也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败的历程。1973年后同时为海鸥DF改型照相机提供铸件并承制照相机专用设备手搬压力机。1978年,该厂研制的QM系列球铣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进入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国防工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三线”企业由于位置过于分散、偏僻闭塞而难有发展。兴光机械厂也未能幸免于难,逐渐陷入了困境。

1991年,兴光机械厂决定搬迁到四川成都市,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发展需求。这一决定虽然为工厂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希望,但也意味着这座曾经繁华的军工城将逐渐走向衰落。兴光仪器厂迁往成都后遗留下的资产交由地方管理,部分厂房出租给当地企业,职工宿舍楼出售给附近的村民。尽管职工宿舍楼有人居住,但只是一小部分,仍然有大部分的房子闲置,任由其自然坍塌。

如今,当我们走进兴光机械厂的老厂区时,只见一片片荒废的建筑群。这些建筑曾经见证了工厂的辉煌岁月,如今却已破败不堪。高大的厂房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雄姿,四四方方的苏式建筑在风雨的侵蚀下变得斑驳陆离。曾经热闹的厂区已经空无一人,只剩下杂草丛生和破败的公共设施。

在厂区的一角,我们还可以看到那座曾经人声鼎沸的影剧院。如今,它的内部已经空空如也,桌椅板凳早已消失不见。曾经热闹非凡的校园也变成了一片凋零荒芜的景象,残垣断壁、破败不堪。而那些曾经为职工们提供便利的职工医院、澡堂、食堂等设施也早已荒废不堪,无人问津。

历史的记忆与未来的展望

兴光机械厂已经废弃多年,但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却永远不会被忘记。这座曾经繁华的军工城见证了我国三线建设的辉煌篇章和军工事业的繁荣发展。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工人的奋斗和付出,也见证了我国国防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历程。

站在这片荒废的建筑群前,我们不禁要思考:这些建筑应该如何保护和利用?它们是否能够成为我们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或者,它们是否能够通过改造和再利用焕发新的生机?

标签: 华蓥山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