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德国总理施罗德首次访华,为何被中国冷落,仅待28小时就走了

知识 149 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99年德国总理施罗德首次访华,为何被中国冷落,仅待28小时就走了

1

1999年德国高官施罗德访华,却遭遇非常冷淡的接待,原因耐人寻味。

1999年5月12日,德国总理施罗德高调访华,却在中国受到了不友好的招待。甚至在接机之时,连符合礼仪的招待官员都没有出现。

哪怕在访问期间,施罗德的处境也极其尴尬。可是他本人却非常热情,表现的态度很是真诚,让不少人感到吃惊,

作为大国之间的外交往来,中国为什么要冷淡接待德国官员?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恩怨?施罗德又为何会表现热情呢?

在视频开始之前,还请各位粉丝朋友们,点击视频右下角的关注支持下。

如今的施罗德已经是德国前任总理,可是在他任职期间,却有过许多杰出的贡献。他在医疗,养老,教育等重要领域,都曾进行过重大改革,并且反响良好。

而这样一位优秀的政治家,成长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因为施罗德的早年生活较为贫困,并且经历过战乱的伤害。

可是在母亲的影响下,施罗德并没有变得消极悲观,反而养成了积极向上的乐观品格。

很小的时候,施罗德的性格便极其坚韧。他的父亲是一名优秀的战士,因为德国时局动荡,他的父亲也牺牲在了战场上。

这种巨大的家庭变故,让施罗德的生活变得愈发艰难。甚至在青年时期,他因为经济问题,连学业都差点放弃。

幸好施罗德的学习成绩良好,在老师等人的劝说下,才让他获得帮助,拥有了继续学习下去的机会。

在成长的过程中,施罗德接触政治是比较晚的一件事。他毕业于商业学校,直到步入社会工作以后,他才在机缘巧合之下,立志加入了社民党。

这是施罗德迈出政治生涯的关键一步,也是德国政局变动的关键时期。在种种因素的促使下,才让他在政治道路上逐渐走远。

施罗德曾经做过青年社会党的联邦主席,1980年间,因为年龄问题,他开始作为联邦议员进行政治工作。

此时的施罗德,便已经在心中立下志向,据说在某天晚上,他醉酒后来到总理府的大门前,并放出豪言壮志说:“我总有一天会进入这里,成为优秀的官员!”

事实上,施罗德也确实在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在之后的岁月里,他的政治地位也在不断攀升,影响力逐渐扩大。

1983年,施罗德当选为社民党汉诺威区的主席。随着社民党的队伍逐渐长大,他也逐渐深入到德国的高层政治队伍中。

在经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后,1998年3月1日,社民党在萨克森州的会议上选举获胜,而施罗德作为党内的执政人,也开始向着总理府的最高权力而逐步前进着。

施罗德担任总理以后,曾经留下过不少荣耀的政绩。比方说他是德国第一位没有战争烙印的总统。

他在执政期间,让欧洲的政治经济格局都产生了改变。因为从小经历过许多困苦,他十分注重穷苦人的生活,

甚至在拥有一定政治地位之时,施罗德便时常会以“穷苦人”的身份自居,和民众的关系十分友好。

当时的德国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发展国家的经济,施罗德在对外访问方面进行得非常频繁。

在中德建交以后,双方的往来并没有过度亲密,基本上只是涉及一些民间贸易的交往。

但是从中苏两国关系恶化,中美两国关系解冻之后。德国便也开始改变态度,与中国进行了相对友好的交往。

随着中国的逐渐崛起,等到施罗德成为总理之时,两国的关系已经有了诸多方面的合作与联系。

可是在施罗德开始第一次访华之旅时,却遭遇了非常冷落的接待,甚至还遭到全国人民的反感。那么,这背后到底隐藏什么恩怨呢?

2

1999年施罗德访华表现热情,却遭遇中国的冷漠态度,原因令人无奈。

施罗德访华之所以遭遇挫折,和当时中国境内的局势变动有很大关系。因为在美国的主导下,爆发了一次影响极其恶劣的国际事件。

1999年5月7日,美国所指挥的北约部队中,有一架先进的隐形轰炸机,在贝尔格莱德地区,投下了五枚导弹,将中国的一所大使馆炸毁。

这就是著名的“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事发之后没过多久,便迅速引起世界各国的震惊。

我国优秀的媒体工作者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人当场牺牲。更有十几名工作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新闻消息传到国内后,迅速引起人民群众的愤怒。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表示强烈的抗议,人民也开始游街示威,对北约成员国的大使馆施加压力。

我国方面则认为,这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轰炸行动。因为美国在南联盟进行军事行动之时,中国一直表现着反对的态度。

轰炸我国大使馆,是美国有意为之,想要对中国做出些具备震慑力的举动。因为苏联解体后,中美关系也开始急速恶化起来。

除此之外,还有些高级官员认为,北约组织认为南联盟总统,在当晚正活动于中国大使馆附近。

所以这次轰炸行动,是美国故意执行的“斩首计划”。可是计划的失败,让美国有些下不来台。

而美国方面在当时表现的态度,却主要以“道歉赔偿”为主。在中国的不断施压下,他们想尽办法推脱敷衍。

直到最后,美国也没能给出个让中国民众满意的解释。而“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也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心痛的故事。

总而言之,在事发之后,中美之间的外交关系再度恶化。而美国又是北约组织的老大,对组织内成员国的政治发展,都能做出非同一般的影响。

而当时的德国,同样是北约成员国中的一员。因此在“南联盟中国大使馆被炸事件”后,中国与北约组织的关系也开始恶化。

所以施罗德遭遇中国冷淡相对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美国所谓的“误炸影响”。在局势如此紧张的情况下,中国自然不会给德国什么好脸色看。

1999年5月12日,是施罗德第一次公开访华。而当时又在科索沃战争爆发期间,同时还发生了“南联盟中国大使馆被炸事件”。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施罗德在此时访华,都是一种比较敏感的行为。中国在接待过程中,也相应地表达了不满态度。

根据中国提出的要求,施罗德并没有放弃访华的念头。他甚至接受安排,将访问时间缩短为1天,又取消了许多访问计划。

这本该是正常的正式访问交流,也被迫变成工作访问交流。原本组织好的德国随行队伍,也因为中国内部的抵触情绪,而全部取消行程。

根据官方消息报道,施罗德访华的温蒂主要是有两个。首先来说,就是希望和中国高层沟通,希望中方能够同意联合国方面提出的维和方案。

除此之外,施罗德访华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要与中国进行新的经济合作,以及加强双方的外交联系。

施罗德访华的初衷是友好的,但是在多重原因的影响下,中国注定不会与德国在如此敏感的时间,进行亲切友好的互动交流。

不仅如此,中国表现的冷淡态度,却并没有让施罗德感到失落。整个接待的过程,他都一直表现得热情友好。

尽管施罗德初次访华之旅是失败的,但他的所作所为,也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对这位德国总理,留下了较为良好的影响。

可是在北约各国的眼中,施罗德的一番真诚表态,却称得上是“奇耻大辱”。那么他到底表现了什么态度,会引起北约成员国的反感?

3

1999年施罗德访华遭遇冷落,可是他的一番表态,却震惊了北约成员国。

1999年5月12日,施罗德首次公开访华,并与我国总理进行了详细会谈。而他接下来的表态,却让许多国家感到震惊。

在会谈期间,施罗德曾代表北约成员国,对中国表示无条件道歉,并向受害者的家属表示慰问和深切致歉。

这位德国总理,亲自前往中国进行道歉一事,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在中国人眼里,能感受到德国总理的诚意。

可是在西方媒体的眼中,却对施罗德所作所为愤怒不已。甚至有媒体公开宣传说:“这是施罗德在向中国磕头,是极其无耻的讨好行为。”

而对于德国的道歉声明,中国表示接受且认可。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此前美国的道歉声明,中国却表示出拒绝和坚决的谴责。

其实“南联盟中国大使馆被炸事件”发生,与德国并没有太多的密切联系。但中国的所作所为,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甚至在“爆炸事件”发生前,施罗德便已经做好了相关的访问准备。可是在事发之后,也让这位德国元首的处境感到非常尴尬。

当时在德国政府内部,有很多人都提出过反对建议。他们认为在如此敏感的时期,不适合继续访问中国。

所以有不少政治官员,都曾劝说过施罗德取消访问计划。等待局势稳定之后,再向中国提出访问请求。

可是在施罗德的眼中,却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访问计划。越是时机敏感,越能表现出德国政府的真诚。

除此之外,德国的友好表态,也可以告诉中国,美国的“轰炸行动”与德国并没有太多的联系。

虽然军事行动与北约组织有关,但所有事情,都是在美国的一手主导下爆发的。此时施罗德与中国接触,也是想撇清自身的负面形象。

不仅如此,在当时的北约成员国中,并没有哪个国家,敢像美国一样承担责任,对中国表示道歉。

施罗德这趟访华之旅虽然充满困难,但同样也会收获到中国的认可和友谊。而他本人表现得更是低调谦虚,并没有引起中国人的愤怒。

哪怕在机场遇到冷清的接待团队,施罗德也依然表现热情,称赞中国大气。哪怕没有热情的欢迎仪式,他依然在表达着感激之情。

甚至在面对公众采访之时,施罗德还大方地解释说:“在如此特殊的时期,中国能让我顺利降落,便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了。”

施罗德表现得态度友好且真诚,虽然他停留的时间较短,却给中国高层留下很好的印象,也为两国日后交流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因为特殊的局势背景,施罗德来去都表现得非常匆忙。在中国停留不到28小时,他便又乘坐专机返回德国。

在外界看来,这是德国一次失败的访问。可是对于中德两国的领导人来说,这却是非常真诚且成功的。

施罗德虽然离开了,可两国的交流并没有停止。这是中德两国加深合作的开端,也让中国高层认识到了德国的诚意。

所以在1999年11月2日,在中方的诚挚邀请下,施罗德再次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

两国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并在经济方面达成了重大合作。两国在11月4日,达成了一项企业类的合作,涉及金额高达59亿马克。

这是施罗德真诚态度的回报,也是中国大气格局的彰显。两国从此时开始,也进入了一段经济合作的蜜月时期。

虽然施罗德在首次访问中国之时,遇到了冷落对待。可是他并没有气恼抱怨,反而表达了真诚友好。

两国的友好交流,也是因为施罗德独特的人格魅力,才能够顺利持续下去。而中德两国的友谊,也在不断加深。

在施罗德的领导下,德国积极参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建设性作用,支持中国在国际组织内的地位。

同时,中国也尊重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支持德国在欧盟内发挥更大作用。

总之,施罗德访华对于中德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华的友好政策,为两国关系的发展,两国人民的福祉,世界的和平稳定,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标签: 施罗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关于本站

青果号是专业的知识问答服务平台,致力于帮助用户解答科普问题。
Copyright © 2024 青果号 版权所有京ICP备10036360号-1

联系我们

合作或咨询可通过如下方式:

QQ:888888

微博:weibo.com/xxx

微信:vvvxxx

关注我们

青果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