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格物?什么是诚意?什么是正心?

知识 139 0


什么是格物?什么是诚意?什么是正心?

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着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着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

初释:

随时随地在事情上致良知,就是格物;实实在在去致良知,就是诚意;实实在在地致良知,而没有一丝一毫“意必固我”,就是正心。

壶天山人诠释:

在阳明先生看来,格物是致知的功夫,格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致知,而致知不是获得知识,而是致良知,是明悟自己的本心。以此延伸开去,诚意是致良知,正心也是致良知,格物、诚意、正心只是从不同侧面来讲述致良知的功夫,它们的最终落脚点都是致良知。

“意必固我”出自《论语》。《论语·子罕》言:“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杜绝了四个毛病: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我中心。“意必固我”四字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多重含义,如“意”是指私意,主要表现有凭空臆测、主观臆断、自任己意等,其反面是谦和谨慎;“必”是必然如此的意思,是指事情未发生之前,就主观断定其事一定会如何,如果事情并未按照自己的意志、想法发生发展,就心生不满或怨愤,其反面是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固”就是固执,主要是指固执己见,不知变通,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其反面是兼听、多思;“我”是指执着自我,既指自我中心,也指自私自利、高傲自大、高己卑人等等,其反面就是常怀平等、大公之心。

对于“意必固我”,《论语集说》有非常详细的解释,其中说:“毋意者,浑然天理,不任私意也;毋必者,随事顺理,不先期必也;毋固者,过而不留,无所执滞也;毋我者,大同于物,不私一身也。一念之私意,动于内而系于事,故有必;必则守而不移,故有固;固则不能忘己,故有我。必固我,皆出于意,故意为之先,而我复生意。物欲牵引,循环不穷矣。夫子于此四者,非待有所禁止,盖自无有耳。”

《论语集说》里对“固”的解释,与通行的解释略有不同,而与通行的解释相同的,则是贯穿始终的祛除私心的修行宗旨。一个人只要做到了祛除私心,那么“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都是能自然而然达成的,若非如此,则“意必固我”会形成一个逻辑闭环,循环往复,人囿于其中,就难有德行。“意必固我”本非人心本有的,它们只是人的本心被蒙蔽,私心升起之后的产物,只要祛除私心,明悟本心,依照本心去应世,“意必固我”自然也就会消失不见了。

标签: 格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