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曲中的天花板,卡瓦科斯中国首演巴赫“小无”全集

热点 120 0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素有“小提琴圣经”之称,是全面考验小提琴家演奏技巧和音乐素养的试金石,演奏难度堪称小提琴曲中的天花板。

5月30日-31日在上海音乐厅,57岁的希腊小提琴家卡瓦科斯开足马力,连续两晚献演这套全集。这也是他在中国首演巴赫“小无”全集。

小提琴曲中的天花板,卡瓦科斯中国首演巴赫“小无”全集

卡瓦科斯在采访现场

巴赫的忠粉

巴赫“小无”包括六首奏鸣曲与组曲,作曲家在其中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用到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从脑力到体力都对演奏家形成巨大挑战。

灌录巴赫“小无”几乎成了小提琴大师们的标配,谢霖、米尔斯坦、格鲁米欧等大师都录过这部巨作,像大山一样矗立在音乐史上。

17岁前,卡瓦科斯陆续演完了6首作品。有一次参赛,他从传奇小提琴家谢霖的手中接过一座巴赫奖,从此开始在音乐会上演出这套组曲。

“琴童从小就要学巴赫的作品,但很多时候是作为日常练习来学习。”卡瓦科斯并不喜欢这种基于基础练习而生发出来的演奏方式,他感觉自己遇到了一堵墙,停了下来,一停就是十多年。在此期间,他一直在学习和思考:如何才能把巴赫作品拉得不像是练习,而是真正在演奏音乐。

巴赫在1720年左右写作巴赫“小无”,卡瓦科斯的小提琴制于1734年,二者在年代上很接近。后来,他又买到了一根珍贵的巴洛克弓,“巴洛克弓和现代弓有着巨大差异,更短、更轻,弓的弧度也不一样,你绝不能用现在的方式去演奏。”卡瓦科斯从演奏上做出转变,也对这套经典作品有了新的发现。

年轻时的卡瓦科斯是国际音乐赛事的常客,21岁时已经手握西贝柳斯、帕格尼尼、瑙姆堡三项大赛的冠军。那时候,巴赫作品是赛场上绕不过去的,然而在近期的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音乐比赛上,他发现,巴赫的作品竟然缺席了。

“他们觉得巴赫不重要了,很可怕,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从贝多芬、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到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历史上,99%的作曲家,都必须从学习巴赫作品开始作曲之路。”卡瓦科斯不无遗憾地说。

卡瓦科斯在大师课

中国的常客

卡瓦科斯与上海音乐厅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0年前。2014年3月,这位乐迷望眼欲穿的小提琴家,首次来访上海,带来中国的首场独奏音乐会。

第三次来,上海音乐厅抓住难得的机会,邀请他来“约课大师”,免费为两名小提琴学员上课。15岁的章奥哲带来帕格尼尼《钟》,23岁的崔帛献上维尼亚夫斯基《浮士德幻想曲》,卡瓦科斯一对一耐心指导、不吝鼓励,甚至忘我到“拖堂”,长达两小时的大师课干货满满。

十年来,卡瓦科斯陆续去了中国几个城市,发现很多新建的音乐厅,为了获得最佳聆听体验,从用材到音响竭尽所能,“很感动,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来中国演出。”他发现,中国乐团、中国观众的水平都有了巨大提升,“观众更安静、更懂得欣赏,舞台上的我更放松、更心无旁骛。他们也非常热情,从不吝啬表达自己的爱。”

卡瓦科斯与中国钢琴家王羽佳也有着密切联系。从韦尔比耶音乐节到合录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再到世界巡演,相差20岁的两人合作多次,王羽佳更将卡瓦科斯视为最能激发自己灵感的人。

同时,他还醉心于钢琴三重奏,与大提琴家马友友、钢琴家艾克斯组成了固定的三重奏组。“王羽佳和马友友,都很有个性、有魅力,我们之间有着迷人的化学反应。”目前,卡瓦科斯正和马友友合作一个巨大工程,将贝多芬的交响曲改成钢琴三重奏,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六已经完成改编和录音,第三也在进行中。创意来自马友友,疫情期间,大乐队没办法上台演出,他们决定以一种新鲜的方式来演绎这些耳熟能详的交响曲。

拉琴之余的卡瓦科斯也是个多面手,对指挥展现出浓厚的兴趣。

“演奏时,小提琴与我同在。指挥时,乐队是我的乐器,没办法手握,必须从精神上调动乐手去发出集体的声响。虽然角度不同,但最终驱动我的仍然是音乐,方向是一致的。”

一开始,卡瓦科斯只是想拓展自己音乐上的弧光,结果挺顺利的,指挥之路就这样走了下来。如今,他在拉琴和指挥上齐头并进,互相促进,互相启发。

2014年3月,卡瓦科斯首秀上海音乐厅

标签: 小提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