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授是曹操求而不得的人才,但袁绍为何不听他的建议?真相很复杂

知识 107 0

沮授这个人,很多人都是没读懂的,或者说是没有读透。

沮授是曹操求而不得的人才,但袁绍为何不听他的建议?真相很复杂

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是:这是一个顶级谋士,给老板袁绍出了很多好主意,但是袁绍却没有采纳,导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惨败而归,然后老袁家的王图霸业毁于一旦。关键是,这位同志还誓死不降于曹操,算是给袁绍集团殉葬了。所以,这是一个既有才华又忠诚坚定的好同志。

但实际上,这种认知是既不全面,也不深刻,甚至还是不得其要的。沮授这个人很有才华不假,但是他的伤害性、攻击性都非常大,袁绍不听其言、不纳其策,是非常合理的。可以说,不光袁绍不会信任和重用他,绝大多数的老板都不会信任和重用他。而且他最后拒绝曹操而被杀,也并不是什么忠于袁绍集团,而是另有原因。

那么,真实的沮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样的人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现实反思和借鉴意义呢?

沮授的生平简介

沮授(?-200年),冀州广平人。请大家记住他的籍贯,后面有大用。沮授家是冀州有头有脸的世家大族。

东汉的公务员选拔机制有两种:举孝廉举茂才。举孝廉是通用型选拔,一般是中央发起的,入选者的仕途发展基本上也是上不封顶的那一种。而举茂才一般是郡县发起的,是偏专业型的选拔,指标名额也非常有限,一个郡基本上一年甚至几年才一个名额,被选中的人一般也只能在地方任职。但不管是举孝廉还是举茂才,当时的指标名额基本上都被世家子弟给内部垄断了。

沮授成人后,能被举茂才而走上仕途,说明其家族在冀州还是很有势力和人脉的。

汉灵帝时期,沮授先后当了州别驾、历任两县县令,后来转任了冀州牧韩馥的别驾,官拜骑都尉。一句话,沮授走的是“领导秘书”这条发展路线。

191年,袁绍想搞大事,但是苦于没有启动资金,于是便找上了他们袁家的门生故吏韩馥。韩师兄,我觉得你们冀州公司这个平台不错,小师弟我现在想借过来用一用,您把冀州托管给我如何?

韩馥内心里固然是对翻腾不已,袁本初你个小王八羔子,有你这么欺负你师兄的吗?但是他也知道,根深叶茂的老袁家还真不是自己得罪得起的,万一袁绍最后撕破脸皮,明火执仗地来抢他的冀州,他也不一定守得住。所以,在颍川荀谌等人的劝说和调节下,就坡下驴地答应把冀州托管给袁绍了。颍川、南阳等很多士族代表给袁绍当介绍人,就是在暗示韩馥,袁绍背后有很多支持者,你别给脸不要脸。

但是,大家想一想,这种公司托管哪些人是肯定不会愿意的?自然是冀州的本土士族。他们在韩馥手下是元老,是既得利益者,跟韩馥集团的利益捆绑相当牢靠而又稳定了,凭什么接受你外来的袁绍?万一你袁绍重新洗牌把我们给洗掉了怎么办?

于是,沮授与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等人拼命劝说韩馥,领导,咱们别惯袁绍那臭毛病,他敢乱来的话,咱们冀州有百万男子汉,保证揍得他袁绍找不到东南西北。他一个外人,军队有限,粮草也有限,咱们甚至都不要打他,断他得奶就可以将他饿死。所以,咱们不要搭理他,不要把冀州托管给他。

韩馥内心苦笑了一声,你们是不知道我这个小师弟的厉害,算了,解释也没用。与其被袁绍把冀州抢走,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所以韩馥最终还是把冀州交给了袁绍。

袁绍兵不血刃地拿下冀州之后,很是讲究和温和。对于沮授这样的地头蛇,及时伸出了橄榄枝,及时发出了入职邀请,让他担任了自己的别驾从事(秘书)。还非常谦逊地跟沮授商量、请教——“今欲与卿戮力同心,共安社稷,将何以匡济之乎?”

领导给你出考题,这既是机遇也是雷,答好了你就入了领导的法眼,没答好你就要慢慢出局了。刚入职袁绍帐下的沮授是怎么回答袁绍的呢?

“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

沮授的答卷具体是什么意思咱就不解释了,浓缩起来其实就一句话“据河北而取天下”。咱要说的是沮授这份答卷的含金量。沮授“据河北而取天下”的战略设想其实是非常合理的,因为当年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就是走这条路线而一统天下的,而且袁绍自己最初的战略构想也是如此。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一开口就能说话说到老板内心深处的人,是很容易被老板高看一眼的。袁绍把与自己不谋而合的沮授委以重任,表沮授为监军、奋威将军,相当于把沮授提拔成了军队的纪委书记,权力很大。

这样一来,沮授在袁绍集团算是正式且快速入圈了。“袁氏诸臣,田丰外,莫忠于授”。

195年,被西北军阀折磨成了流浪汉的汉献帝流亡到了河东等地。沮授觉得这个机会不错,建议袁绍把汉献帝接过来供着,然后挟天子以令不臣。

但是,颍川人郭图与淳于琼却对此表示反对:“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意思是,接个老大爷过来弊大于利,一来要考虑老大爷不配合的风险;二来啥事都是要演戏地早晚请示,非常麻烦,容易束手束脚。三来如果用力过猛,还特别容易坏自己的江湖名声。

结果,袁绍权衡再三,还是放弃了“挟天子以令不臣”,最后被曹操捷足先登,把汉献帝接到许县去了,然后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戏玩得不亦乐乎。

袁绍失败后,这件事应该是给他招骂最多的。但是,咱们后面会说,袁绍其实这件事并没有做错,或者说没有错得太离谱。

慢慢地,袁绍在与公孙瓒的对决中占据了绝对上风,冀州、幽州、青州、并州的地盘基本上落入了袁绍的口袋。也就是说,袁绍的事业越高越红火了。

公孙瓒:“袁氏之攻,似若神鬼”

事业搞大了,培养接班人、核心业务的分管等问题自然就摆到明面上来了。袁绍当时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幼子袁尚,还有一个外甥高干,于是,便让四人各据一州。长子袁谭领青州、次子袁熙领幽州、外甥高干领并州,幼子袁尚则跟着自己治理冀州。

但是,沮授认为是诸子分立是取祸之道。培养接班人要立长立嫡,利益分配不能搞平均主义而应该让一人吃独食而断了其他人的念想。

袁绍再次拒绝了沮授的建议,袁绍死后,袁尚、袁谭果然因争位而大战。这事也非常给沮授加分,未卜先知嘛!

然后就到了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准备攻打曹操。沮授又表示反对,说应该跟曹操打持久战,并提出了“三年疲曹”的策略。

“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同时“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的万全之策,如此作为,三年之后就可以使得曹军疲敝,灭曹定成,而不必急于决战。

但郭图却再次反对他,说道“兵法,十围五攻。如今,以袁公之神武、河朔之强众,来讨伐曹操,易如反掌。如今不灭曹,以后的图谋就会有困难了。”

沮授一见郭图反对他的意见,于是就跟郭图开启了没完没了的嘴炮模式,而且两人越吵越离谱,为了能吵赢对方,政治立场都不要了。

后来,袁绍还是选择出兵攻打了曹操,而且沮授也被郭图背后捅了一刀——他说沮授越来越尾大不掉了,建议袁绍削减他的兵权,袁绍同意了,将沮授手里的监军权一分为三,让沮授与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

沮授监管内外,威权震动三军,如果他逐渐强盛,又怎么能控制他呢?有句话叫‘臣与主同者昌,主与臣同者亡。’这是《黄石》书中所忌讳的。况且统率军队在外的人,不宜参预内政。

沮授对此什么反应呢?你袁绍不听我的意见就算了,还削减我的权力?那你也就别怪我了。沮授在官渡之战前夕,集合宗族,到处散发家财、发表反动言论。大意是:袁绍打赢了,他们没啥好处,但袁绍打输了,他们都会死无葬身之地,大家赶紧逃命去吧。搞得他的亲弟弟沮宗都不敢苟同。

官渡之战时,袁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沮授又唱反调,说颜良不堪大任,不能独自领军。但袁绍不听,颜良后来成了关羽彪炳史册的背景帝,被关羽斩杀于千军万马之中。

等到袁绍大军要南渡黄河时,沮授又对袁绍说,这样不行,要分兵攻打曹操才对。此时的袁绍已经不太搭理他了,又没听他的。

然后,沮授又开始到处唱衰了,他对着黄河发牢骚,说不知道自己会死在哪。并称病拒绝去上班,袁绍因此憎恨他,将沮授其所余部队交由郭图统领。

袁绍渡河后,于延津南被曹操当头痛击,大将文丑被杀,雇佣兵刘备败下阵来。

沮授又对袁绍说,领导,你别打曹操了,咱们河北地大物博,咱耗死曹操算了。袁绍则表示,你给我滚犊子,哪里凉快到哪里待着吧。

成功把袁绍彻底惹毛了的沮授,后来还给袁绍提了“外表护粮”的建议,也就是“可另遣蒋奇率领一支军队在外保护运粮的淳于琼以断绝曹军的抄掠”,也不无意外地被袁绍忽略了。

官渡大败后,沮授来不及北逃而被俘。曹操与沮授有旧,也想收降这个有才之人,便说了很多恭维之话,大意是沮授有才,袁绍不能用好他是袁绍的损失和过错,你现在跟着我曹操干,保准让你觉得很愉快。

但沮授怎么说的?我特么全家人的性命都拽在袁绍手里,你若真的是为我好,就赶紧把我给杀了吧!

曹操感叹道:“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便暂时安排沮授在曹营疗养。

不久后,沮授密谋回到河北,事败被杀。

深度分析一下沮授

看完上述介绍,大家的第一感觉是不是都觉得沮授特别厉害、特别遗憾,既算无遗策还特别忠心?然后袁绍就是一个分不清好赖话的大草包?但其实还真不是这样的!若历史真有这么简单明了就好了。

咱为什么开篇就要大家记住沮授河北士族的身份和立场?因为所有的真相都要从这一点上去破案。

袁绍手下有八大谋士:沮授是河北广平人、田丰是河北钜鹿人、审配是河北魏郡人,许攸和逢纪是南阳人,郭图、荀谌和辛评三人是颍川人。

八大谋士中,河北人三个,老家南阳人两个,颍川士族三个,大家看出了什么问题来了吗?没错,就是权力游戏中常见的势力和利益平衡嘛。你袁绍要想据河北而取天下,河北的本土势力你不用不行,南阳老乡你不用也不行,士族集中地颍川的代表你不用还是不行,你只能是先平衡再调整。

所以,我们有些朋友张口就说袁绍不会用人,然后导致荀彧、郭嘉、戏志才等很多士族人才跑到曹操那里去了。说实在的,这种批评对于袁绍来说是有点过于苛刻了。咱打个比方,袁绍集团就好比我们当下的一个知名大企业,他广纳人才,但是他能保证每一个名牌大学生都可以在他公司中有求必应、心满意足吗?荀彧、郭嘉、戏志才这些“名牌大学生”的职业诉求得不到满足,他们会不会离职走人?他们在曹操那里干得风生水起后,能说你袁绍集团好话吗?

人才流失,对于有些大公司来说,其实也是一个无可避免的问题。因为人才过剩的情况下,你根本就没有那么多核心岗位、重要岗位来满足每一个人才的职业诉求。

袁绍前期的事业为什么会搞得那么红火和顺利?因为他下面的南阳派、颖川派和河北派都是聪明人,都知道利益蛋糕没做大之前啥都是假的,所以他们会主动地往一块使劲。但问题往往是出在利益蛋糕越做越大之后,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分配比例会更加在乎了,内卷、内耗、内斗这些事情就没法避免了。

咱们不要用上帝视角去看沮授,感觉他提了很多“正确”的意见,然后觉得他厉害得不行。很多人甚至把他和荀彧、诸葛亮等人相提并论!实际上,沮授确实有才,但是大才真谈不上,再加上私心太重、心胸狭隘,袁绍那么对待他,其实是合理且正确的。

先来看他的“入职考试”吧!他提供的战略规划,袁绍自己之前是不是早已心中有数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再说袁绍不行、沮授多么厉害了。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他提的“挟天子以令不臣”吧。大家不要因为曹操后来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而风生水起,就忽略了它的风险和制约,就说袁绍没把握住这个好机会就是糊涂蛋。有些东西,对曹操来说是个好东西,但对袁绍来说却并不一定是个好东西。大家仔细去看看郭图的反对意见,难道郭图说的就没有道理吗?

袁绍为什么不愿意“挟天子以令不臣”?第一、人家当时如日中天,确实不太需要汉献帝那块招牌来招揽那些社会中间势力,也不需要借此来打击其他政敌;第二、袁绍曾经意欲拥立幽州牧刘虞,相当于公开否定了汉献帝继位的合法性,现在再把汉献帝供起来,是打自己的脸;第三、人家袁绍整个家族都死在了董卓操控的汉献帝朝廷之手,虽然不是汉献帝亲自动的刀子,但人家天天看到你汉献帝心里难免不膈应。第四、“挟天子以令不臣”确实是把双刃剑,很容易败坏名声和形象的,曹操后来一辈子被骂成是汉贼,主要原因就在这。

讲白了,袁绍的很多骂名是因为他最后失败了而被人强加上去的,而沮授恰恰是因为反证逻辑而被人捧得特别厉害的。人家袁绍没有用他的“挟天子以令不臣”,不照样成了北方霸主?而且他没死之前,曹操还真不敢轻易惹他,也不敢进攻河北。

然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沮授“诸子分立是取祸之道”的意见吧。没错,袁绍死后,袁尚、袁谭两兄弟是大打出手了,但这能证明袁绍的选择就是错的,沮授的意见就是对的吗?

袁绍的长子袁谭早就被袁绍过继给他大哥袁基做儿子了,所以在法理上,袁谭是没有继位资格的,袁绍在剩余两个儿子中,选择自己更喜欢的袁尚作为接班人,这真的错了吗?如果是选择袁熙,袁谭后面就不会争了吗?

袁绍在取得北方四州之地后,让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每人各领一州,这种安排也错了吗?人家不应该用自己的儿子和外甥,难道要用你们这些外人?儿子和外甥都不让人放心,你们这些外人能让他放心?袁绍苦就苦在他们的家族被董卓给灭了,没有几个自家人可用了,所以被你们这些外人钻了空子,都想搏一个“从龙之功”,然后挑起了袁家的内乱。要是袁绍像曹操一样有二十多个能干的儿子,还有一大帮可以独当一面的亲戚,你们敢乱来吗?

把袁绍集团搞乱、搞死之后,然后把“屎盆子”扣在已故的老板身上,这就是政客们经常玩的一个套路。

沮授这个人是袁绍集团败亡的一个关键人物,把他读透了,很多问题都想明白了。

官渡之战的战前讨论会,沮授说不能打,郭图说必须打而且要马上打,谁对谁错?其实都对也都不对。

当时曹操已经逐渐起势了,坐拥兖州、徐州、豫州和司隶四地,你沮授说要慢慢耗死他就真的正确?你说人家缺粮,人家在颍川搞屯田制是为了啥?你说人家处于四战之地,那人家怎么打出四州之地的呢?你说人家会慢慢衰败,你怎么确定若干年后曹操不会后来居上?

所以,袁绍当时已经解决了北方的公孙瓒、西边黑山贼、东边的青州,趁着曹操集团还没有完全进化,南下打击和消灭曹操,其实在战略上是对的。但后来袁绍打输了,大家要说他是错的,也不是不能接受。

争论郭图和沮授的意见谁对谁错,其实毫无意义,因为压根就说不清楚。文臣吵架,如果一方的观点明显站不住脚,那架就根本吵不起来。关键是,咱们要看他们吵架的动机、立场和言论。

郭图和沮授针锋相对其实就是在争权夺利嘛!打不打曹操其实不重要,但是你说要打,我就必须说不能打。袁绍决定打或者不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袁绍最后支持了谁的意见。老板支持了我的意见,我以后在公司里说话就好使,利益分红时我就有优先权。反之,我心里就特别不爽,我就要跟老板和公司对着干。

沮授说:“救乱诛暴,谓之义兵;恃众凭强,谓之骄兵。义兵无敌,骄兵先灭。曹公迎天子安宫许都,如今举兵南向,是在违反义理。况且,庙胜之策,不在强弱。曹公法令畅通,士卒精练,非公孙瓒等人可比也。如今,放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兵,我实在是为袁公感到忧惧。”

大家好好看看沮授反对袁绍打曹操的措辞吧,他把曹操说成了是“义兵”,说袁绍师出无名,然后多方面抬高曹操、贬低袁绍……不管对不对,是不是首先政治立场就有问题?曹操是正义之师,那你们是什么?沮授跟后面搞《仇国论》的谯周区别在哪里?

沮授在袁绍不接受自己的意见后,对袁绍真是步步紧逼呀!聚集族人让大家赶紧逃命去、袁绍用颜良就说颜良不行、袁绍要过河就说分兵进击、袁绍不听他的就说不知道死于何处……讲句实在话,如果不是沮授在河北有较强的家族势力,袁绍要顾全大局,换别的老板,早把你沮授给杀了,你三番五次地动摇军心、唱衰己方,杀了你不应该吗?

讲白了,沮授这种人是典型的职场刺头,老板要是顺着我的意思来,那啥都好说,要是不顺着我的意思来,那我就无底线地跟老板和公司对着干。所以,别说什么袁绍后面越来越听不进沮授的意见了,换作是你,你也听不进的。

最后,说说沮授之死,那其实跟陈宫之死是一个道理,谈不上是什么大义凛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全家人。算是聪明之举吧,但跟忠于袁绍不搭边。

一点现实思考

我为什么在前文中说很多人其实是读不懂、读不透沮授这个人?因为这个人是隐藏极深的职场老油子,一些没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的人,是根本不可能理解那些背后的逻辑的。

但是,大家不要因为不了解沮授,就觉得这种人离我们很遥远,恰恰相反,这种人在我们生活工作之中比比皆是。为了不伤害有些人的玻璃心,咱就不过多举例了,就说一种情况。比如小王和小李都是老板的助手或者秘书,两人又不对付,那大家就仔细去看看他们的行为逻辑,八九不离十,有一个或者两个必然是沮授那样的人。

沮授这样的人确实是有一定才华和能力的,但是他缺了一种最重要的品质,所以注定是走不远的。这种优秀的品质就是公私分明、坚定纯粹。

沮授作为河北本土士族的代表,想把河北士族以及自己家族的利益最大化,这些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你和南阳派、颍川派不对付,都很正常。但是,你要搞清楚,你的衣食父母是谁?你不能因为派系之争而去损害老板和公司利益,你把你的个人感受和利益凌驾于公司和老板的感受与利益至上,这是本末倒置了。换你沮授坐在袁绍那个位置上,你会喜欢这样的下属吗?老板只要不按你的意思来,就干什么都是错的?即便你说的都是对的,你也要想想,你这么做礼貌吗?

咱们现在的职场中,很多人正在走沮授的老路,这些人的通常特征就是:只要受到一点点委屈,就没有底线地传递各种负能量。

我和我闺蜜都想跟你谈对象,你如果选择了我,那你就是我的亲爱滴,是我的男神,是用尽一生想去照顾的宝贝。但如果你更喜欢我闺蜜多一点呢,那你就是最大的渣男,是花心大萝卜,迟早会遭报应的……尤其是你最后跟我闺蜜也没谈成,我就更加开心了,是吧,没选我是你最大的损失吧。

讲白了,什么是好的谋士?得像荀彧、诸葛亮那样,老板迷茫的时候,能给老板参考方向;老板失落的时候,能给老板打气;老板犯糊涂,能用老板可以接受的方式把事情讲明白;老板遇到困难的时候,能主动帮老板承担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不是像沮授那样的,你不听我的,我就骂、就闹、就哭,就唱衰你、诋毁你、看低你,长他人威风灭你之气,给他们唱赞歌来打击你的信心,散播反动言论来动摇你的军心……

沮授这种人本质上只有一个立场——维护和证明自我,维护自身利益和证明自己才是正确的,只要与这一点相违背,他是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出的。他与陈宫、田丰、许攸、张松、谯周等等,其实是一类人。

标签: 沮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