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知后觉

杂谈 168 0

多年后来看,那时候在课本上晦涩难懂的文字,无聊的文章,甚至翻到课本背后赫然写着的背诵全文,就全身发麻,感到痛苦。现在当你有一天,坐在窗外,看着夕阳西下,不禁脱口而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时候的断肠人在书本上,可如今的断肠人又是谁呢?一阵风吹过,又想起:“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的诗句,是多么的应景。

当那时候死记硬背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心头就在想,这都是什么和什么啊,乱七八糟,这让人头痛的文言文,根本不知道这诸葛亮写的什么东西,背这些东西又有什么意义,如今你再回看,这不正是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北定中原的决心、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每个字都是从诸葛亮肺腑中流出,那种殚精竭虑,死而后已的精神,让人钦佩这才是真正的千古一相。

后知后觉


当那时候读起来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他在夜色里,在月光下,用钢叉向一只猹插去,可猹反应的够快的,从旁边跑了,这是少年的闰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又与鲁迅成了小伙伴,带着鲁迅去玩,去见一些新奇的东西,可是因为一些原因分开,多年也没有再见到。当鲁迅漂泊在外,突然回到了家乡,见到了曾经的玩伴,可是对方没有表情,很恭敬的叫道:“老爷。”这瞬间是两个人的厚壁障了,再也回不去的时光了,长大以后,终于要考虑到身份了,各有各的不同。如今也不难理解,当你儿时的玩伴,少年的好友,终于再相见时,又是各自不同的道路,虽然不至于叫老爷,但是路不同了,总是有了陌生感了,唯一相同的都要感受这生活。

我曾经笑过孔乙己,多么迂腐的文人,破烂的长衫舍不得脱掉,要彰显自己是读书人,高贵的身份舍不得低头,最后死在了身份里。也曾想起阿Q的自我安慰,精神的胜利法,总是沉迷自我世界,寻找着自我麻痹的解药。也曾嘲笑过中举的范进,五十多岁的人了,就因为中举而疯了,坠入泥潭,精神错乱,举止癫狂,好在胡屠户的一巴掌让他回过了神,也见识到了中举前后,周围人的嘴脸,简直是一下载从地下变到了天上。可如今看着浩浩荡荡的国考大军,争先恐后的涌入了考编之路,再回想这范进那里是讽刺,分明是激励,分明是一个人的不放弃,坚定了目标。当脱不掉的长衫成了你我,当在生活面前成了阿Q,我才知道,那时候的文字,需要生活给你清醒的认识。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写尽了漂泊他乡,匆匆忙忙都是漂泊之人,但在他乡的知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在突然离别时,不知是该大度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还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夜晚里,望着天空的星星,“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难道是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那时候读不懂的文字,如今是思绪乍起,信手拈来,不是记忆深刻了,是生活,是人生不知不觉,后知后觉的轨迹上刚好能够呼应。


也许这就是个前呼后应的过程,前面看到的,所死记的,后面一下子通透了。也许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或许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所知道的道理,早就在我们心头。

标签: 后知后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