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杨忠:厚植人才优势 汇聚发展动能

行业 170 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近年来,如东县坚持把人才与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胜之道,积极优化人才工作机制,持续提升人才集聚力、政策竞争力、创新策源力、生态涵养力,打造“离岸孵化”平台7个、建设在外人才驿站5个、引育高层次人才625人,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的排名上升至第21位。


如东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杨忠:厚植人才优势 汇聚发展动能

坚持人才优先,构建创新创业“强磁场”


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金钥匙”,打造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金字塔”。


高端引领,“塔顶”更尖。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引进国家级人才64人。成立“江苏绿色弹性体材料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群团队研发并共同投资的全球首创、年产11万吨级“生物基可降解聚酯橡胶”项目在如投产,总投资10亿元。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旭光、国家杰青杨恒权、长江学者张磊等一批顶尖人才鼎力加盟,不断形成“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带动一个优势产业”的良好格局,持续推动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


中坚赋能,“塔体”更强。实施“扶海英才”计划,给予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超亿元,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江苏臻亿引进闻靖、魏永强等高层次人才,开发多款医疗器械产品打破国际垄断;中美瑞康李龙承教授团队自研的渐冻症新药,获得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证;爱朋医疗朱红毅博士主导开发的镇痛泵,推动企业成为镇痛行业细分龙头,国内市场占有率超20%。恒辉安防引进王双成博士,帮助企业创建全国安防产业第一家研究院,承担4项国家级“卡脖子”攻关课题,牵头制定3个国家标准、一个行业标准、4个团体标准。


实用支撑,“塔基”更厚。开展“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新型学徒制培训模式,积极探索“镇校联姻”“订单培育”等产才融合育才机制,促进高校院所优势学科与企业发展实际需求相融合,推动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提质增量,培养高技能人才3.1万人。举办“人才夜市”招聘、直播带岗“云揽才”、“高校学子看如东”、“如东人才就业政策空中展厅”等活动,设置“职业指导”专区,为求职者现场“把脉”,开辟“招聘直通车”,为企业家就地“取材”,近五年导入人才人力资源7万余人。


坚持产才融合,催生创新创业“加速度”


多维度促进产业与人才的“有机耦合”,为创新提供最强支撑,为人才搭建最佳舞台。


加大“集成化”政策供给。出台人才新政“70条”、制造业创新发展“30条”,鼓励镇区“一地一策”、重点企业“一企一策”,构建“上下联动、叠加扶持、导向鲜明”的政策支撑体系,引导人才向产业领域集聚。实施“8090如才回如”计划,充分激发如东籍80后和90后在外人才服务家乡发展的热情,吸引如东籍在外人才回流。


建设“专业化”招引队伍。坚持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双轮驱动、同频共振,深入推进“双招双引”工作,出台专门意见,举办专题培训,打造专业队伍,实现“目标同向、工作同行、考核同步”。开展“联盟化”技术攻关。与上海交通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华大基因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合作,紧扣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柔性引才等方式,共享稳定的千人规模高水平研发人才,推动政产学研无缝对接、深度合作。


实施“社会化”合作引才。出台社会化引才奖励办法,重奖荐才伯乐,激发全社会引才能量。选聘引才特约合作机构,以“政府出资金、企业提需求、机构引资源”的合作形式,助力企业引才。聘请人才发展顾问、引才大使,建立科技镇长团成员联系服务优势产业链制度,全力推动人才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


坚持积极开放,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


在人才工作机制中谋“新”谋“变”,构建灵活开放的人才工作格局。


打造“如驿”品牌,人才招引由“地标式”向“地图式”转变。在沪、深、宁、锡、苏五地成立如东人才驿站,前移人才工作阵地,高位嫁接一线城市创新创业资源。开展宣传推介、合作恳谈、看家乡等活动,做大如东发展的“朋友圈”;成立“如驿”人才智库,壮大如东发展的“智囊团”;开展在外人才联谊、在外学子护航等活动,涵养人才驿站的“家文化”。在上海、深圳等地建设如东·上海大零号湾离岸孵化器等7个“孵化飞地”,采用“沪深孵化、如东转化”模式引进人才科创项目13个、在孵项目32个,不断累积原创型项目和人才团队的厚度。


擦亮“金字”招牌,人才开发由“政府主导”向“企业主体”转变。开展企业“金梧桐”奖评选,给予人才工作先进企业单项最高75万元奖励及人才项目资助上浮20%的特殊政策支持,激发企业引才用才主体活力。开展“金凤凰”奖评选,充分赋予企业人才自主评价权,重点企业可在公共基础条件上,自行评定企业首席研究员、首席技术官、首席工程师、首席技师等,由县委县政府授予人才荣誉、县财政给予奖励。组织县“12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评选,给予引才用才成效显著企业专项举荐名额,培养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中青年人才51人。


发挥资本功效,项目评估由“相马式”向“赛马式”转变。借力资本市场、专业眼光甄选优质项目,全方位打出招才引智新攻势。举办“飞地杯·新如东人”创新创业城市赛、“黄金半导·创享未来”创新创业产业赛等,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竞技角逐,加速优质科创项目对接落地。由县财政或国有企业实际出资设立基金17个,吸引高瓴资本、深创投、同创伟业等众多顶尖机构参投我县人才企业,加强与清科排名前50名的知名专业型管理机构的合作,通过子基金投资、重大龙头项目落地跟投、定向募投等有效方式,招引有高科技含量、有高层次人才、有高成长潜力的项目近100个。


坚持需求导向,涵养创新创业“生态圈”


聚力打造“雨露充沛、水丰林茂”的人才发展生态,创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人才发展环境。


人才关爱更加“暖心”。实施“助创”专员服务制度,建立创新创业的“服务联盟”,靠前服务经济中心、企业主体、人才项目,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开展“520”爱才主题活动,举办“疫路浓情、医心呵护”人才健康关爱活动,开通12345“尚贤”人才服务热线,提升人才服务质感与温度。


人才居所更加“安心”。实施人才安居系列政策意见,全县建有人才公寓6000余套可供直接拎包入住,鼓励镇区、企业自建人才公寓,对人才开放最低7折的可购房源,给予人才最高100万元的购房补贴,全面形成“租售补”相结合的人才安居保障体系。


人才创业更加“定心”。以“政府出资、风投注资、银行融资”的形式,提供立体多元的人才综合金融支持。将推荐人才企业列入如东“园区保”金融白名单,积极与商业银行合作,拓展“人才贷”等人才金融服务产品,累计发放人才贷8000余万元,靶向破解人才创业初期“融资难、融资贵、轻资产、缺担保”的问题。


人才生活更加“舒心”。丰富如东“人才卡”服务内涵,落实高层次人才在行政服务、医疗保健、文化休闲、交通出行等方面的特殊礼遇,打造人才咖吧,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情感交流、职场互助、创意分享、项目洽谈的物理场所和精神归宿,持续增强人才在如东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让“近悦远来”成为如东人才工作最闪亮的标签。



来源:《群众》杂志2024年第9期

作者:杨忠(作者系中共如东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宁

标签: 杨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