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诗纪录片《中华》,带你解码文明基因,寻脉现代中国

热点 156 0

2024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中华文明史诗纪录片《中华》第一部《龙的传人》,隆重开播。该片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多项最新考古科研成果为基础,解码文明基因,寻脉现代中国,带领观众在亲切熟悉的土地上,完成一场新鲜陌生的文化醒觉之旅。

该纪录片共分为《陶火》《玉灵》《鼓音》《金声》四集,从塞北到江南、从甘青到海岱,时间跨度两万年,讲述了中华先民从荒野求生到创造家园、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中华文明史诗纪录片《中华》,带你解码文明基因,寻脉现代中国

作品以纪录片的文体为中华文明注史,以引人入胜的剧情演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历程;把握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活化利用最重要的考古科研成果,理论含金量高,大气磅礴;画面极致精美,兼具生活的烟火气和心灵抚慰的作用,体现了北京广播电视台作为首都台的大格局、大胸怀、大雄心,体现了主流媒体的历史使命感。

开创性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独具文本价值

在这部纪录片中,创作团队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表达创新冲动,这是一次以影视作品释读习近平文化思想,努力“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勇敢探索。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深入阐释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

该纪录片中,这些中华文明特性通过考古成果、神话传说、文物遗存、当下现场等内容,得以具体展现和深刻揭示。

作为一部具有理论根基的纪录片,本片并没有直接去描述理论范畴、理论体系,不是“用理论证明理论”,而是将理论内蕴于事实,内化于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同时外化于其选择的材料和表达路径;通过深入、形象、生动的阐释,进行信息与理论的对应、匹配与释出。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的基因密码已然储存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先民探索中。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是一个陌生又遥远的时空。如何来构建史前文明起源时空与当代观众的心理关系,以扎实的学术基础向公众展示早期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剧情化固然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工具,但创作团队并没有止步于此。

该纪录片强化了一个鲜明的、具有穿越感的概念——“致五千年前的你。”

观众可以看到,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可能从古到今,从今到古,双向穿越。这些人物是日常生活中的你我,当他们出现在远古时空,成为“熟悉的陌生人”,那些荒野求生、栉风沐雨、创建家园的生命体验,便会自然而然地与当下的观众发生情感共鸣。

“致五千年前的你”是节目的内在逻辑,也就是让历史与考古类的专业内容呈现出一种“与我有关”的传播逻辑,这才是可以引爆共鸣的有效传播。

对于创作团队而言,这是一条“自讨苦吃”的创新之路,但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本片的理论释出具有很高的艺术含量。

以“解码文明基因,寻脉现代中国”破题,是本片的高妙所在

把“当下”作为中华文明叙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呈现古老文明无处不在的现实连接,从而建立当代人与文明史的心理关系,阐释贯通古今的文明特性,这是该片处处体现出的创作野心。

把“解码文明基因,寻脉现代中国”当作破题点,这是该片的高妙之所在。

片中,隐藏了上百个中华文明的基因,等待着观众去探索、解码、体悟。这些文明基因都是当代“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家的含义、玉的品格、节气的来历、模范的内涵……熟悉又陌生,温暖但遥远。

一个个文明的密码就像一把把钥匙,带领观众摆脱对历史情节的空洞想象,更直观地理解先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审美取向,深切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思接千载中追问“何以中国”,我们来自何方,去向何处,对历史的真容看得更真切,也能对未来的走向瞄得更精准。

对这些文明基因的载体——国宝文物、遗址遗存进行“创造性转化”,推理、想象并还原它们的历史原境和生成过程,也是该片独具的叙述特点和影像风格。鹳鱼石斧瓮棺上的物像绘画也许是一场部落争斗的隐喻,中华第一铜爵的婀娜身姿也许是一位妙龄少女的写照……

它们不再沉睡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而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

活化历史现场,活用历史文物,让观众看到一个活泼泼的古代中国。

贾湖骨笛、红山女神像、良渚玉琮、陶寺鼍鼓、石峁大城、绿松石兽面牌、最早的“紫禁城”,还有那些飞扬在不同时代的、神采奕奕的“龙”……

一处处遗址、一件件遗存,解开隐藏在其中的密码,它们就活了起来,回到了它们诞生的历史情境里,有生命,有情感,与屏幕前的你我有关。

原创的寓言性故事与诗化的电影语言

该片服务于目前国内纪录片的传播格局,具有“本质性优势”。

它电影化的讲述方式,艺术化的视觉呈现,大气磅礴,具有文化韵味。

将文明“人格化”,这是该片显著区别于近年来同题材纪录片的一大创作特色。

在第一部四集节目当中,每一集都有主人公,他们是虚构的人物,却又是高度真实、具象化的原型人物——那个诞生于暗夜、命途多舛的婴儿;那个天真无邪、对万物充满好奇的女童;那个前路荆棘密布、却越挫越勇的少年;那一对不期而遇、共筑家园的爱侣……

这些具象化的生命历程构成了一系列具有戏剧张力的原创故事,同时又具有高度的隐喻功能,对应文明历程的不同阶段,让抽象的文明概念变得亲切、新颖、深刻、灵动。

与原创的寓言性故事相匹配的视听语言,也呈现出高度的诗化特征——高度凝练的视觉景象、调度合宜的虚实关系、活泼灵动的剪辑风格以及善于通过意象符号来传达深层次的主题,使得该片具有风格化的魅力和审美价值。

从主题立意、创作个性、影像形态、制作精度等影视行业的基本标准来衡量,该片都堪称具有开创性的精品力作。

同时,该片也是一部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与精髓、科普中华文明特性的大众传播优秀读本。

编辑 陈艳婷

标签: 中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