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道速滑教母李琰:拒绝高薪回国执教,与王濛爱恨交加,人美心善

热点 113 0
2019年,53岁的李琰正式卸任中国短道速滑队总教练一职。当她站在人生巅峰,回首过去的峥嵘岁月,心中充满感慨。

李琰在超过30年的职业生涯中,以顽强拼搏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创造了无数奇迹。她被誉为中国短道速滑的拓荒者和引领者,她不仅为中国短道速滑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运动员,让中国短道速滑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回想她带领国家队的历程,李琰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从刚开始的磕磕绊绊,到带着队员们勇敢面对困难,一路披荆斩棘,再到站在世界之巅,李琰和中国短道速滑共同谱写了一曲精彩纷呈的史诗。

短道速滑教母李琰:拒绝高薪回国执教,与王濛爱恨交加,人美心善

她深知,自己与这项事业的缘分还没有结束,蕴含着更多的可能性。

已经功成名就的李琰虽然选择退居幕后,但她对赛场内外的一切仍然关心。放下教鞭后,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培养年轻教练和推广短道速滑运动中。

将中国短道速滑的大旗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项运动,是我毕生的追求”李琰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

站在新的人生起点,李琰充满自信和期许。"我相信,中国短道速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而我,也将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为这项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人美心善的李琰,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无私奉献"的情怀,她那拳拳赤子之心,必将感动和激励无数后来者,在体育的道路上执着前行,书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在上世纪80年代,李琰满怀世界冠军的梦想投身短道速滑运动。然而,成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李琰都咬牙坚持,在冰面上反复磨砺自己。无论是风霜雨雪还是日晒冻疮,她都毫不在意。在练习中,即使摔倒受伤,李琰也总是迅速爬起,带伤坚持。

她暗自发誓:“再苦再累也要坚持,这是我的梦想,我绝不会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李琰代表中国队出战albertville冬奥会的500米决赛。面对强大的对手,李琰没有丝毫畏惧,她回忆称:“听到出发令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是我证明自己的时候!”最终,凭借顽强拼搏,李琰以微弱劣势屈居亚军,收获一枚宝贵的银牌。

这是中国短道速滑在奥运赛场上的首枚奖牌,意义非凡。

在领奖台上,李琰热泪盈眶。尽管与金牌擦肩而过,但这枚银牌的份量,李琰感受得真切。"我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中国短道速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琰暗自告诫自己,"总有一天,我要让五星红旗在冬奥会的赛场上飘扬!"。

李琰的运动员生涯达到了巅峰,也让她坚定了走上执教之路的决心。多年后,当李琰的爱徒们在赛场上尽情绽放光彩时,昔日那个刻苦训练的女孩,已经悄然成长为了中国短道速滑的领路人。

2010年的温哥华冬奥会对于李琰的执教生涯具有重要意义,她最钟爱的弟子王濛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比赛中以绝对优势成功卫冕冠军头衔,这是她执教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

在冠军诞生的那一刻,李琰激动地热泪盈眶。她清楚地记得,自己是如何逐步培养王濛成为世界冠军的。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如今的家喻户晓,这其中凝聚了李琰的无数心血和汗水。

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王濛坦言道:“没有教练,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我要感谢我的教练李琰,是她一直在背后支持我、鼓励我,给了我力量和信心。

紧接着,王濛起身来到李琰面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以此来表达她最诚挚的谢意。

当李琰看到爱徒的举动,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泪水夺眶而出,师徒二人紧紧相拥,泪水交融。这一幕,成为了冬奥会赛场上最动人的画面之一。

这场比赛,不仅仅是王濛的胜利,更是李琰执教生涯的胜利。从那一刻起,李琰深知,自己和中国短道速滑队正在向着"梦之队"的目标不断迈进。

王濛的夺冠不仅证实了李琰的执教才能,更坚定了她带领中国短道速滑队走向世界之巅的信念。这位人美心善的女教练,以她的智慧和汗水,正在为中国体育事业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李琰与中国短道速滑的缘分始于1994年,那一年,她结束了自己的运动员生涯,转而征战海外的教练场。在此后的岁月里,李琰先后执教过多支国家队,将中国先进的训练理念和丰富的执教经验带到了世界各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2003年,李琰凭借出色的执教能力,成功成为美国国家队主教练。在她的精心指导下,美国短道速滑队涌现出阿波罗·安东等世界级选手,成绩斐然。

李琰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美国过上了优渥的生活。

一个偶然的契机改变了李琰的人生轨迹。在2006年的一天,李琰接到来自祖国的一通电话,对方是中国滑冰协会的领导。"李指导,祖国需要您,中国短道速滑队需要您回队指导。

请问您愿意回来吗?"对方的语气十分诚恳地邀请她。

挂断电话后,李琰仍无法平静下来。祖国的召唤让这位有深厚爱国情感的中国女儿内心颤动不已。她深知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李琰的内心开始纠结挣扎:一边是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事业前景,一边是祖国的期盼以及中国短道速滑的未来发展。

经过深思熟虑后,李琰决定毅然放弃美国的高薪工作,踏上回国执教的征程。她深信:“我是中国人,短道速滑就是我的根。如果祖国需要我,我义不容辞。

李琰离开美国的时候,女儿还不到两岁。那个年纪的孩子还无法理解母亲为什么要离开。虽然李琰心中充满了不舍,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肩负的使命,她下定决心将女儿留在美国,自己一个人坚强地返回祖国。

回到中国的李琰,面临着无数困难与挑战,但凭着一颗热忱的心和满腔的爱国之情,她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率领中国短道速滑队踏上了崭新的征程。

我要带领中国队成为世界最强,让五星红旗在冬奥会赛场上高高飘扬!"李琰对自己坚定地说。

回首过去的抉择,李琰无怨无悔。她认为能够为祖国出一份力,就是她最大的荣耀。李琰人美心善,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真谛,为后人树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李琰重返祖国执教伊始,并非一帆风顺。这位个性强势的女教练面对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尤其是队员们的不适应和质疑。

这个被李琰视为心头肉的爱徒,曾与李琰发生过激烈冲突。王濛对李琰严格的训练要求和强硬的指导方式感到不满,甚至公开提出转队。

王濛气愤地表示:“我无法忍受教练的训练,我要离开!”。

在面对王濛的“叛逆”时,李琰并未动怒,而是选择冷静地审视自己。她认识到,要想赢得队员的尊重和信任,强硬的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用真诚和爱心去打动他们。

李琰主动找到了王濛,对这个倔强的女孩敞开心扉。"濛濛,我知道你对我有不满。作为教练,我确实有很多不足。但请相信我,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在赛场上让你们发挥出最佳水平。

我们一起努力好吗?"李琰诚恳地说。

王濛被李琰的诚意感动,她意识到自己可能误会了这位看似强势的教练。从此以后,王濛开始认真聆听李琰的教诲,在训练中全力以赴发挥自己的潜力。

李琰教练也在积极调整自己的教练方式,不再局限于站在指导台上指挥,而是走下指导台,倾听每一个队员的心声,针对队员的特点,制定出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队员们慢慢地感受到了教练的用心良苦,纷纷敞开心扉,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教练的付出。

看到队员们真诚的笑脸,李琰泪如雨下。她意识到,自己和队员们已经从起初的互不理解,走到了现在的同心同德。在这个过程中,汗水与泪水交织,也凝结了他们的真心与信任。

回顾这一段经历,李琰感慨万千:“我和队员们在执教生涯中经历过误会和争吵,但更多的却是相互信任和成长。尤其是王濛,从最初的对抗到后来的亲如母女,我们的感情经历了从干戈到玉帛的华丽转变。

这就是师徒情谊的力量”。

尽管李琰和王濛如今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共同携手、并肩作战的岁月,仍会永远镌刻在彼此心中,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

这些年的执教生涯,李琰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和付出。然而,她内心深处也有柔软的一面,尤其是对女儿的牵挂和愧疚。

李琰为中国短道速滑事业倾尽所有,但最令人遗憾的是她错过了女儿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重要时刻。女儿降生的第一刻起,她就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训练和比赛中。

女儿许多的“第一次”,她都无法亲眼见证: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学会走路、第一次去上学......每一个瞬间,都像是一根尖锐的刺,刺痛着李琰的心。

每逢女儿生日,李琰由于训练或比赛的原因,都无法赶回家与女儿共同庆祝。她只能在遥远的异国他乡,通过视频向女儿送上祝福。

宝贝,妈妈无法陪伴在你身边,你要听奶奶的话,努力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李琰在屏幕前强忍泪水,对屏幕中的小脸说。

女儿逐渐长大,开始懂得为他人着想。每次和妈妈视频,她总是报喜不报忧,生怕影响妈妈的心情。"妈妈,我在家一切都好,你在国外要好好照顾自己,不用牵挂我。

这稚嫩的话语,让李琰心头一热,泪水不禁流下。

李琰常常反思自己是否是一个合格的母亲,每每想到这些,她都极度懊悔和内疚。然而,她的女儿却从未对她的缺席表示怨恨。

女儿对她说:“妈妈,我以你为荣!你是我的榜样,去追寻你的梦想吧,我会永远支持你!”女儿的话,宛如一股暖流,涌入李琰的心田,让她感受到世间最为纯粹的爱。

李琰和女儿相聚的时间依旧不多,但她们都已经学会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我和女儿虽然经常分离,但我们的心却从未分离过。

李琰深情地说道,“女儿不仅是我最牵挂的亲人,更是我在事业道路上最忠实的支持者她让我明白,母爱不仅仅是陪伴,更是一种无私的给予和成全”。

成为一位伟大的教练需要舍弃一些作为母亲的时光,但李琰毫无怨言。在她的观念中,自身的付出不仅树立了光辉的事业,也塑造了女儿坚韧和独立的人格,或许这就是母爱的另一种深沉表达。

标签: 李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