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分考入清华,却要转学到“双非”院校?大学转学到底怎么转?

知识 124 0
读大学也可以转学?是的!

近日,北京市教委官网公示8名大学生拟跨省转学的信息,引发关注。

这份公示中,大多是北京学校的学生向其他省份转学,整体上转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声誉好于转入学校的实力和声誉,转入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也都比学生的原高考分数低,被网友称为“逆向转学”


其中,一名清华大学的本科在读学生转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迅速成为关注的焦点,引发众多网友关于#清华一本科生转学至双非院校#的讨论。


700分考入清华,却要转学到“双非”院校?大学转学到底怎么转?


大学转学就没有“正向转学”吗?其实,也有一种另类转学方式,或可参考!怎么回事,一起往下看!

8名大学生拟跨省转学


在北京市教委的公示中,标注了8名学生的考生号、姓名、转出学校、原专业、录取分数、批次,及转入学校名称、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等。

北京市教委公示8名跨省转学的高校学生情况

公示信息显示,1人为转入、7人为转出,涉及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高校

大部分学生的原专业和转入专业有变化,其中一位学生拟从金融学类专业转入临床医学类专业。

8名学生转出学校的录取分数均高于转入学校的相关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分数差值最大者为159分,分数差值最小者为2分。

信息公示后,议论和各种猜测纷纷涌来。有网友表示难以理解,但更多网友的看法是认同和理解,也有网友分析,学生转学的原因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身体、家庭等原因。

有学生700分考入清华

选择转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原因究竟是什么?


网络上流传着一份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关于同意学生温某某转学(转入的公示。


公示显示,2003年出生的温同学,为清华大学2021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全日制本科在读学生,因病需就近诊疗和照顾,于2023年10月申请转学至该校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202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


经查,温同学2021年参加高考,高考录取成绩为700分,高于该校2021年在浙江省普通类招生中计算机类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629分,并且符合该校计算机类报考的选考科目条件。


根据相关规定,经学校教务处初审,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转学面试小组面试,学校转学工作小组商议,校长授权专题会议讨论,拟同意学生温同学转学转入申请,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11月6日至2023年11月12日。


针对这件事,有记者致电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了解情况,工作人员表示该校之前确实针对温同学的转入进行了公示。至于温同学转学的原因是否为公示所写“因病需就近诊疗和照顾”,该工作人员表示,“可能因为身体方面的原因,但具体的不是特别清楚。”


工作人员表示,温同学要转入的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面试小组对温同学进行了面试,其心理等各方面都没有问题,成绩也符合要求,学院还专门召开了会议,通过之后上报到了学校。


对于温同学是否已经到该校报到,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学籍系统里还没有他的名字,估计可能得下学期了,目前还没进来。”


其实,无论“跨省转学”还是“逆向转学”,都早已有之。


2021年,清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一名学生转入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就一度引起社会热议。


2023年7月10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消息,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转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主任办公会研究,确认以下学生转学,现将结果予以公告。公告中,9名高校学生跨省转学,涉及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院校,也曾引发关注。



什么情况下大学能“转学”?

转学需要哪些程序?


据专家分析,对照教育部对于高校学生跨省转学的规定,北京公示的8名学生转学,是符合要求的。


根据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因患病或者有特殊困难、特别需要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或者不适应本校学习要求的,可以申请转学。学生因学校培养条件改变等非本人原因需要转学的学校应当出具证明,由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转学到同层次学校。



《规定》也对转学作出严格限制,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得转学:



除了教育部规定之外,各省市还根据地方实际,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转学条件。


北京在2017年发布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转学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研究生除上述条件外因为导师工作调动或健康原因不能继续指导,也可以转学。此外,申请转学的本专科学生高考分数应达到拟转入学校相关专业在生源地相应年份的高考录取分数;申请转入学校不高于转出学校的层次、学科专业水平;申请转学的研究生需通过拟转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组织的专业考核或学业水平评估。


近两年,有部分省市还结合区域内高校学生转学实际情况,重新起草相关工作意见。如上海四川分别在2019年和2022年在官方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其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若申请转学的本专科学生高考生源地为高考改革省份,还须符合选考科目要求。


那么大学转学,到底要怎么转呢?


据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老师介绍,学生如果想要“跨省转学”,需自己向转出及转入学校两方提出申请。


这位老师说:“要有原因,要申请,自己跟学校交流、联系,向每个省的教育厅申请。北京要报北京市教委,双方一个愿意放、一个愿意接收。录取只能高分转到低分,低分转入高分不行。”“有些父母陪读,有些离家乡近,学生转回本省,或者是身体问题休学了几年,都有原因和特殊情况。”

另一位高校教师进一步解释到,在学生提出申请后,学校方面还需要进行细致的审核工作:“经所在学校和拟转入学校同意,由转入学校负责审核转学条件及相关证明,认为符合本校培养要求,且学校有培养能力的,经学校校长办公会或者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对于研究生来说,研究生转学还应当经拟转入专业导师同意。”

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阙明坤表示,国家有较为完善的制度来保障、支持高校学生“跨省转学”。他说:“大学生跨省转学,属于大学生正常的、合法的教育选择权的权益范畴之一。如果他有正当、合理的要求,国家从政策上是保障的。”

对于一些观点认为,由“高分转向低分专业”是“逆向转学”,多位教育专家并不认同。阙明坤表示,给予学生合乎情理的选择权利,同样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提到,首先需要明确,我国并不鼓励大学生转学,而是希望学生在被录取的学校坚持完成学业,设置转学门槛在情理之中。其次,我国高考录取实行的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招生制度,每所学校不同的专业都有相应的录取分数线,如果允许从录取分数低的院校、专业转到录取分数高的院校、专业,可能会滋生新的不公平问题。作为现行高考制度补充的大学转学制度,高校学生转学还需要坚持“分数公平”这一底线。

“由于转学的诸多限制,愿意申请转学的学生并不多。这也折射出当前学生存在的‘学历情结’。”熊丙奇说,对于已经不适应学校教学要求的学生,应理性认识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不能以“学历情结”,堵死自己的转学选择。


“插班生”政策

转学的另一种可能


不过,大学转学或许也还有“逆流而上”的另一种可能,比如上海市开展的“插班生”政策——只要大一期间满足相应条件,就有“二次高考”机会。


“插班生”政策于2000年在上海正式试点,首批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大学7所高校的部分专业中进行试点。


2023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14所普通高校在部分专业中继续开展普通高校招收插班生试点工作。


各校对于招生对象的要求不同,基本要求是2022—2023年度本市普通本科高校本科在校在籍一年级优秀学生,参加过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且大一所修课程考试成绩都及格,且达到报考试点高校规定的成绩要求同时,学生只能报考一所院校,机会也只有一次。本校学生不得报考本校插班生。入学后不得再转专业。


部分高校对于报名者的要求较为严苛。比如复旦大学2023年插班生招生简章提到,一年级所修课程学分不低于45学分,考试成绩均须及格(不含补考及格);所在高校绩点满分为4.0的,平均绩点不低于3.3;所在高校绩点满分不为4.0的,等比例折算。

据相关报道,插班生的待遇和高考统招的学生在学费、毕业证书等方面并无不同,但“弯道超车”不易,考试难度高,招生名额少,学生没有一定的准备,很难脱颖而出。目前插班生制度开展至今已有20多年,依然处于“试点”状态,只是上海独有,且在这期间少有学生成功实现“转学”。

作为现行高考制度补充的大学转学制度无论“顺流而下”还是少数插班生的“逆流而上”,都是在“分数公平”这一底线下,对学生自主规划与选择的尊重,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文章来源:江苏共青团、中国新闻网、央广网、河北青年报、上海发布

微信编辑:求学 王艳琴

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求学微店”“求学商城”

标签: 双非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