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界全系列】椿象总科—椿象科〈蝽科〉

杂谈 109 0
椿象总科—椿象科〈蝽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全系列】椿象总科—椿象科〈蝽科〉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半翅目

异翅亚目

椿象下目

椿象总科

椿象科〈蝽科〉


椿象科(学名:Pentatomidae),又名蝽科、科,是半翅目蝽总科下的一个科,其科名“Pentatomidae”来自希腊语,“pente”(五) 和“tomos”(部分)。蝽科是半翅目异翅亚目中最常见的大科之一,全世界已知760属4100种,国内已知170多属,500余种。

本科的昆虫除了益蝽亚科(Asopinae)外皆为植食性昆虫,其中大多都是农业害虫,其以农作物为食的天性和对大多数杀虫剂的抗性更使得其难以对付。而益蝽亚科昆虫为掠食性,其下有些物种更被用作防治农业害虫的天敌,例如叉角厉椿象(Eocanthecona furcellata)等。此类昆虫有臭腺孔,能分泌臭液,在空气中挥发成臭气,所以又有放屁虫、臭板虫、臭大姐等俗名。

1.形态特征

绝大多数种类的触角为5节,少数种类4节。小盾片发达,多数为三角形,紧接前胸背板后方,盖在腹部背面,长度略过腹部的一半,但也有些种类的小盾片超过腹长的2/3,盖住整个腹背。

不完全变态。卵球形、卵圆形或圆桶形,单产或数枚、十数枚或数十枚在一起,平贴在寄主枝、叶上,不少种类 1次产12枚。初孵若虫停留在卵壳附近,直到第1次蜕皮。通常5龄。第2次蜕皮以后出现翅芽,第5次蜕皮即为成虫。

2.生活习性

江苏、浙江年生1代,江西2代,广东2—3代。以成虫及少数高龄若虫在石块下、土缝内5-10cm处或杂草根际、稻桩间、树皮缝等处越冬。翌年初夏出蛰,群集在水稻上为害。成、若虫喜在晴朗的白天潜伏在稻丛基部近水面处,傍晚或阴天上到叶片或穗部吸食,把卵聚产在稻株距水面6—9cm处的叶鞘上,卵块多由14粒,排成2行。每雌产卵75粒。生长旺盛、叶色浓绿的早播田,丘陵、山区垄田发生较重。天敌主要有稻蝽黑卵蜂、白僵菌、蜘蛛、青蛙等。

3.危害

多数种类植食性。成虫、若虫将针状口器插入嫩枝、幼茎、花果和叶片组织内,吸食汁液,造成植株生长缓滞,枝叶萎缩,甚至花果脱落;小部分种类是肉食性,以鳞翅目、鞘翅目的幼虫和同翅目的成虫与若虫为猎捕对象。

中国常见的种类如稻黑蝽、稻褐蝽、稻绿蝽、稻小赤曼蝽,主要危害小稻;荔蝽、硕蝽、麻皮蝽、茶翅蝽,主要危害果树;菜蝽、短角瓜蝽、细角瓜蝽,主要危害瓜、菜;另外,如蠋蝽、疣蝽、厉蝽等,则以猎捕其他软体昆虫为食。

4.科学探究

蝽科全部为陆生昆虫,大多数为植食性种类,是重要的农林害虫,其中益蝽亚科为捕食性种类,是重要的天敌昆虫和生物防治的利用对象,因此,该科昆虫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国内外已从分类学、细胞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生物防治等各个方面对蝽科进行了广泛的探究。在系统学方面,蝽科内亚科及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论,已从外部形态特征、卵形态特征、染色体等方面进行过探索,各家意见不一。

5.下属亚科

益蝽亚科(Asopinae)

蝽亚科(Pentatominae)

短喙蝽亚科(Phyllocephalinae)

舌盾蝽亚科(Podopinae)

6.益蝽亚科

益蝽亚科(学名:Asopinae),椿象科下的一个亚科。益蝽亚科昆虫多属东洋区系和古北区系,少数种类广布于全世界,亦有地方性种类。国内已知40余种,各省(区)市均有本亚科种类分布,广东已知有14种。

(1)益蝽

益蝽(学名:Picromerus lewisi)是一种属于昆虫纲的生物。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1-16毫米;宽7-8.50毫米,暗褐色。触角红黄粤,第三节末端,第四、五节端部为暗色。小盾片基角有2个淡色斑。侧接缘黄黑相间,极少黄斑不显着。前胸背板侧角长度变异较大,由短钝至尖长不等。腹下第3-6节中央有1个大黑斑。主要捕食鳞翅目害虫,还捕食其他害虫。

②寄生范围

鳞翅目幼虫、柞蚕幼虫、茶叶、竹类。

③捕食性天敌

益蝽为蝽科中的捕食性类群,尤以捕食鳞翅目幼虫为主,是害虫的天敌;亦有兼食植物的种类,或个体发育的某一阶段需要吸取植物性养料,故又称半益蝽,因其喙粗壮而直,有称硕喙蝽。

④地理分布

黑龙江、吉林、河北、北京、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四川、江苏。

(2)黑历蝽

黑历蝽(学名:Cantheconidea thomsoni)属于动物界半翅目蝽科、益蝽亚科。

①形态特征

体长12.5-15mm,宽6-7mm。底色黄,散布黑褐或暗绿色刻点。头暗绿,侧叶与中叶几等长,基部及中叶端色淡;触角黑,第4、5节基部橙红或黄白。前胸背板前侧缘基半细锯齿状,两胝区中央及下方各有1黄白色小斑,其周缘及前角处刻点暗绿,侧角黑褐,略下倾,末端稍锐。前胸背板后半有3条隐约的淡黑褐色宽纵带,前半中央有纵线。小盾片基角各有1个黄斑,末端黄白,侧缘暗绿色。前翅革质部近端处中央有1隐约的黑褐色斑点,膜片淡褐,前缘近中区色淡,顶区暗褐。侧接缘暗绿,近端处黄。足淡黄褐,前足腿节背侧及近端下方的刺,中、后足腿节端,胫节两端及跗节端黑褐。腹部腹面淡黄褐,各节侧缘基部暗绿色,第6腹节基大半中央有大黑斑。

②分布地域

湖南(湘北、湘中、湘东)、黑龙江、河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福建、贵州。

7.短喙蝽亚科

短喙蝽亚科(学名:Phyllocephalinae),椿象科下的一个亚科。

(1)梭蝽

梭蝽(学名:Megarrhamphus hastatus)是属于半翅目,蝽科,短喙蝽亚科的一种昆虫。

①形态特征

体长17-20.5mm,宽5-6.3mm。赭黄色,具淡褐刻点。头长三角形,侧叶甚长于中叶,并在中叶前方会合;触角第1节淡黄,其余鲜红色。头顶、前胸背板及小盾片具梭状的淡色纹(头2条、前胸背板及小盾片各3条)。前胸背板前侧缘细锯齿状,具黄白色边。前翅革质部赭红色,前缘具黄白狭边,膜片淡色透明,末端短于腹末。侧接缘稍外露,淡黄白。足淡赭红色。腹部腹面淡黄褐色。

②习性

成虫和若虫多在茎秆和穗部吸食,造成植株生长不良。结实率降低。江西一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草丛中,土块或石块下越冬。次春3月下旬始出,5月上旬至7月上旬产卵。第一代若由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孵出,7月下旬至8月中旬羽化,7月下旬至8月中旬产卵。第二代若虫于8月初至9月上旬孵出,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羽化,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陆续蛰伏越冬。卵多产于叶片和茎秆上,聚生成块,每块20-30粒。

③寄主

水稻,粟、高梁、玉米、甘蔗。

④分布

江苏、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日本,越南,缅甸,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2)剪蝽

剪蝽(学名:Diporhinus furcatus)是属于半翅目,蝽科,短喙蝽亚科的一种昆虫。

①形态特征

体长16.5-18mm,宽9-10.5mm。棕褐或黑褐色,具密刻点。头侧叶在中叶前呈剪刀状强烈延伸;触角淡棕褐,第5节端黑。前胸背板前侧缘锯齿状,侧角向外平伸,末端较锐,稍下倾后指。小盾片基半横皱,两基角凹陷,中央有l黄褐纵纹。前翅革质部棕褐色,外革片淡黄褐,膜片深褐,脉纹黑褐,末端短于腹末。侧接缘显露,黑褐。足及腹部腹面同体色。

②分布地域

湖南(湘北、湘中)、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印度尼西亚。

(3)大臭蝽

大臭蝽(学名:Metonymia glandulosa)是属于半翅目,蝽科,短喙蝽亚科的一种昆虫。

①形态特征

体长24-28mm,宽12-15.5mm。淡黄褐色略带红。头侧叶长于中叶,并在中叶前方会合;触角第1、2节暗红褐,第3-5节暗褐。前胸背板及小盾片红褐,散生稀疏小黑点。前胸背板前侧缘外拱,锯齿状,侧角稍伸出,末端钝,略向后指。

小盾片两基角处各有1个近椭圆形的暗绿色大斑,具光泽。前翅膜片淡黄,透明,稍长过腹末。侧接缘外露,具细刻点。足黄褐或棕褐或黑色。腹部腹面暗红褐色。

②分布地域

湖南(湘南)、辽宁、甘肃、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印度,越南,缅甸,泰国,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标签: 椿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