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虎口遐想》诞生记,对姜昆很重要,对梁左梁天更重要

杂谈 190 0

相声界公认的一件事:《虎口遐想》是一个相声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对相声行业后续的创作和表演影响巨大,像《小偷公司》、《老鼠密语》、《新夜行记》和《西征梦》等作品都多多少少借鉴了这段相声的风格。

《虎口遐想》的表演者是姜昆和唐杰忠,作者是姜昆和梁左,这是已经写入很多相声类书籍的公开信息,并被收入了姜昆和梁左合作出版的《虎口遐想—姜昆梁左相声集》。

相声《虎口遐想》诞生记,对姜昆很重要,对梁左梁天更重要

但是,在《虎口遐想》诞生很多年后,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很奇怪的说法:这段相声是梁左写的,姜昆只是把相声背了出来,谁背谁能红。与之相联系的说法则是:姜昆全靠梁左才成名。

虽然这些说法在相声界人士看来根本不可理喻,但由于很多人不了解相声历史,更不了解姜昆和梁左,于是这种奇葩的观点在网络上依然有人在传播。

本着正本清源的想法,笔者就把相声《虎口遐想》的诞生过程详细说一下,除了以正视听之外,也要说明另一件事,这段相声对我国的喜剧行业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一炮而红的姜昆

1978年姜昆创作了相声《如此照相》在全国一炮而红,他成为相声界最闪亮的新星,和李文华“顽童老叟”的组合也成为当时相声界争相模仿的成功案例。

1983年姜昆以时代青年代表的形象参与策划了首届央视春晚,并担任主持人和演员,随后他又连续几年担任央视春晚的主持人,在全国成为当时的顶流明星。

1984年春节晚会前夕,姜昆发掘了陈佩斯和朱时茂这两位电影演员,帮他们修改剧本排练作品,成功促成了第一个喜剧小品的诞生,姜昆也成为陈佩斯的伯乐,后来又将他调入姜昆担任团长的中国广播说唱团。

1985年,35岁的姜昆不仅接替马季出任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还当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并在当年被广大观众评为“全国十大笑星”。

由于李文华喉部手术后退出舞台,姜昆的搭档先是换成王金宝,后来和唐杰忠一起出现在春晚舞台上,但作品效果一般。

1986年,身兼数职的姜昆行政工作非常忙碌,相声创作陷入瓶颈,他意识到自己需要找一位相声创作的合作者。

蛰伏的梁左和梁天

梁左出生于1957年,比姜昆小7岁,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大学期间他开始了文学创作,1985年梁左被调到北京语言学院担任教师。

此时的梁左虽然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过短篇小说,但距离成名似乎还很遥远,尤其是距离自己的母亲更是相当远。

梁左的母亲是著名作家谌容,1957年她出版了首部长篇小说《万年青》,1980年发表了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

1982年谌容担任电影《人到中年》的编剧,该片上映后迅速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让很多观众感同身受流下了泪水。

梁左还有一个弟弟梁天,他比梁左小两岁,1977年参军,1980年调往坦克师宣传队,1981年复员回家经母亲介绍到中国作协外联部做杂务,端茶倒水收发报纸,偶尔在电影《人猴》里客串了一只猴子,最后还被剪掉了。

不愿荒废人生的梁天又去了北京服装八厂工会里负责宣传工作,并开始像母亲一样写小说,但他每次投给编辑部的稿子几乎全部被退回,梁天最后还是把职业方向瞄准了电影。

聚会

1986年的一天,著名作家谌容邀请姜昆到家里一聚,准备向他介绍短篇小说《减去十岁》,这是谌容所写的一部具有黑色喜剧内涵的作品。

《减去十岁》大致意思:由于特殊十年造成了很多遗憾,有一个小道消息称,中国年龄研究会提议,给全国所有人都减去十岁。

小道消息传开之后,两位离退休的干部非常兴奋,又可以老骥伏枥了。一位已经敲定接替局长位置的中层干部觉得有些遗憾,因为局长不退休了。大龄女青年们高兴了,不用着急找对象了。

刚上班的小伙子小姑娘们郁闷了,刚开始挣钱又要回去重读小学初中。上小学和幼儿园的小朋友迷茫了,我们去哪儿?

由于争议太大,大家纷纷去找文件,最后发现只是一个小道消息而已。

实事求是讲,谌容的这部短篇小说确实很有改编成相声的潜质,有讽刺、有人物也有喜剧效果,和姜昆梁左后来的《特大新闻》有些相似。

姜昆只是在电话里听谌容讲了一个大概内容就非常感兴趣,于是应邀去了谌容家,还带上了已经是同事关系的陈佩斯一同前往。

多说一句,陈佩斯此时已经通过春晚小品在全国大红大紫,他还通过电影《瞧这一家子》和《夕照街》成为知名电影演员。

姜昆带陈佩斯去,也是想让他一起接受大作家谌容的指导,毕竟那个时代《人到中年》不论是书还是电影都是名气很大影响也很大的作品。

谁都没想到,这个当年看似普通的聚会却对我国的喜剧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后续影响。

惊喜和收获

原本应该是谌容和姜昆、陈佩斯的聚会,结果却在谌容两个儿子的参与下变成了四个年轻人的聚会,谌容反而插不上话了。

谌容的大儿子梁左抓住了姜昆,对他讲:“我妈那个作品是小说不是相声,太文学了,想改编相声你得看我的小说,你看我这里有关于耗子的小说,有关于老太太和年轻小伙子结婚的小说,还有小伙子掉进老虎洞和老虎聊天的”。

谌容的小儿子梁天则抓住了陈佩斯,努力向他介绍自己对电影的热爱和表演上的各种想法以及自己伟大的喜剧抱负。

陈佩斯被梁天的热情感动,答应在即将开拍的喜剧电影里给他安排一个角色。

姜昆则在梁左推荐的多篇小说里看中了《虎口余生》,希望能将其改编成相声。

至于谌容的《减去十岁》,很遗憾,没有时间和空间聊了,时间和空间都让她这两个宝贝儿子给抢走了。

这一场聚会聊了三个多小时,估计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想到,这场聚会最终收获了我国喜剧界两颗新星,一位是喜剧作家梁左,另一位是喜剧明星梁天。

改编相声

姜昆之所以选中《虎口余生》是因为他敏锐发现了这部短篇小说的特质,不严肃也不滑稽,不歌颂也不讽刺,是一种超然于生活的幽默和诙谐,这在八十年代是非常稀少的文学类型。

但是,《虎口余生》是小说,相声是语言,如何把诙谐的文字变成幽默的语言,这中间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说拿着小说读一遍或背一遍就是相声了。

已经当上团长的姜昆没有那么多时间搞创作,但是赶巧他和唐杰忠要去参加广州的演出,当时条件有限只能坐绿皮火车卧铺,两天三夜的时间里姜昆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之外把精力都用在了改编相声上。

火车到达广州,相声初稿已经完成,姜昆取了个新名字《虎口遐想》,客观说,这个名字比小说要更准确同时更能表达主题。

利用在广州演出的间隙,姜昆和唐杰忠开始排练,广州演出肯定赶不上了,于是他们将《虎口遐想》首演放在了湖北武汉一次演出上。

没想到,这次演出用相声的行话讲就是“泥了”,原因有姜昆的也有观众的。

当时听相声的观众主要是参加培训的基层干部,他们对相声的理解有限,很多人都把《虎口遐想》当成了真实故事听,从青年掉进老虎洞他们就开始紧张,一直到姑娘带领大伙把青年救上来,他们才松了一口气。

姜昆也是第一次说这种相声,声音很大很用力,唐杰忠的评价是“太使劲了”。

结果,虽然观众很热情掌声很热烈,但姜昆很清醒,这些掌声是给姜昆唐杰忠的,不是给《虎口遐想》的。

回到招待所姜昆和梁左通了电话,梁左一听结果也懵了。

回到北京,姜昆和梁左再次聚在一起,一连几个晚上给相声和表演找毛病,姜昆感觉自己应该是没有“入人物”,他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天聚会时梁天围着陈佩斯滔滔不绝表达自己想法的模样。

经过几天紧张的修改和排练,在首都体育馆《虎口遐想》再次上演,这一次演出取得了相声行话“山崩地裂”的效果,观众的笑声快把体育馆顶盖掀开了。

兴奋的梁左在观众席正中间冲姜昆做了一个熊猫一样的动作。

1987年春晚,姜昆和唐杰忠将《虎口遐想》带上了春晚舞台,不仅开启了姜昆和梁左的黄金十年合作,同时也开启了一种创新相声的时代。

1987年夏天,《二子开店》上映,梁天在饰演麻杆,从此开启了梁天的喜剧明星人生。

回头望去,我们不禁感慨,1986年的那次家庭聚会,居然对我国喜剧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那次聚会对姜昆很重要,对梁左和梁天更重要。

标签: 虎口遐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