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第四国燕国为何能够割据40多年?前180年7月17日汉文帝即位

知识 127 0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三国的第四国燕国为何能够割据40多年?前180年7月17日汉文帝即位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能够割据40多年?前180年7月17日:刘邦之子代王刘恒至长安即位,是为汉文帝。

刘邦和汉文帝都不会想到,自己创建的王朝会出现三国这种军阀割据的局面。

三国时期,并不止辽东燕国这一个强大的割据力量,还有另一个交趾士家。

这2个势力的统一特点,就是地处偏僻。

我们一个个来看。

辽东公孙家

辽东公孙家的地盘,大体是今天辽宁省南部和朝鲜北部。

公孙家的开国君主公孙度,本来是东汉任命的辽东太守,是合法的官员,一方霸主。公孙度自己就是辽东襄平人(今辽宁辽阳),家族在当地很有势力。

他年轻时候就开始在辽东为官,一度做到刺史的职务(刺史类似于今天的省长)。

到了189年董卓执政时期,为了笼络公孙度,继续任命他为辽东太守,随后历任中原政府也都是这么做的。公孙度有了合法身份以后,开始打击地方豪族,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却又轻徭薄税,执法公正,获得当地人民的支持。

到了190年中原大乱,十八路诸侯开始反董卓。

公孙度对亲信柳毅、阳仪说道:“汉室要灭亡了,度想要与其属下商量谋取王位时机。”

公孙度并不掺和中原的战乱,在辽东建立独立王国。

当时辽东不安全,是四面受敌。辽东北方和西方有游牧民族乌桓、鲜卑的很多部落,东面则有农耕民族高句丽,南部则是武力强悍的军阀公孙瓒。

作为一方诸侯,公孙度深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他费尽心思,建立了一支万余人的强悍军队,作为割据的筹码。

公孙度首先同公孙瓒达成协议,双方划定了势力范围。公孙瓒占据了河北的一些地盘,主要敌人是四世三公的袁家一号人物袁绍,暂时顾不上鸟不生蛋的辽东。

公孙度名义上归属公孙瓒麾下,实际上是自立为王,不执行公孙瓒的任何命令。

趁着公孙瓒和袁绍混战的有利时期,公孙度先是击败了乌桓游牧民族。当时乌桓还是一盘散沙,部落之间互相攻打,相对容易对付。随后公孙度又向东攻击,击败了高句丽,让他们暂时臣服。

在消灭了侧后的敌人威胁后,公孙度开始向南发展,首先是夺取了辽东半岛,一度还夺取了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

地盘扩大到这个地步,公孙度就难以继续壮大实力了。

从公孙度的地盘到关内,需要经过可怕的辽西走廊。辽西走廊长度有近200公里,宽度只有20公里。

这是一条靠海的平原地区,不远处就是难行的山地。平原地区的地形虽然相对平坦,却有大量沼泽、河流,海岸也经常崩裂。总之,大军穿越辽西走廊是很困难的,尤其运输部队很难维持持续不断地物资。

这种地形有利有弊,任何中原军队想要占领辽东,必须通过可怕的辽西走廊运输辎重,无法长期作战。公孙度只要能够守住城池一段时间,敌人就会不战自溃。

可惜公孙度想要派大军攻入关内,同样也被辽西走廊掐住脖子。如果公孙度不能速战速决,大军可能来不及逃回就全军覆没。

公孙度是务实的人,干脆放弃了攻打中原,而是直接在辽东为王:公孙度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俨然以辽东王自居。

关内的混战和饥荒都非常严重,相反辽东比较安全。一些河北的老百姓就冒险逃到辽东,公孙度的实力越来越强。辽东人口本来只有几万,慢慢发展到30多万,可以编组2万大军。要知道,蜀国长期保持人口90多万,辽东有30多万人口已经算是很了不起。

由于辽东天高皇帝远,公孙度又不会主动攻打关内,历代中原王朝只是用外交手段笼络他。

曹操封其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公孙度自以为是辽东王了,说:“我王辽东,何永宁也!”

公孙度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公孙康继任。公孙康没有父亲那么厉害,也是一个强悍的诸侯。

在公孙康时代,官渡战役结束,袁熙、袁尚带着数千骑兵逃到辽东。

公孙康对袁绍和曹操没有特殊好感,只是尽全力维持自己的地位。

于是,公孙康一面同曹操联络,一面安抚袁家兄弟。

曹操是个聪明人,立即许诺保证公孙康的割据地位,还授予左将军,封襄平侯。

公孙康同曹操达成协议以后,毫不犹豫杀死了可能鸠占鹊巢的袁家兄弟。

《三国演义》将这一段写得很有趣:公孙康让刀斧手埋伏在屋内,然后接见袁家兄弟。当时辽东天气寒冷,袁家兄弟坐在地上感觉很冷,袁尚就说“希望能够在地上铺张毛毯”。公孙康突然睁大眼睛怒斥“你们两人的头,就要经历万里的行程,还要什么毛毯”袁尚大惊,此时刀斧手已经冲出来,将袁家兄弟杀死,当场砍下头颅,放在木盒中送给曹操。
公孙康和曹操达成协议,本质上两人还是敌对。公孙康很快发现曹操在笼络高句丽,可能想要结盟一起对付自己。公孙康也不含糊,趁着高句丽老国王去世,主动发动进攻。高句丽只有一二万军队,不是公孙度的对手,被打的大败,都城丸都城被占领。高句丽吃了大亏,被迫迁都,随后几十年不敢和公孙家为敌。

作为守业君主,公孙康是完全合格的。公孙康的寿命不长,他死的时候儿子还年幼,只能由弟弟公孙恭暂时管理国家。

公孙恭体验到权力的滋味后,就不愿意随便放弃。

他执政7年后,侄儿公孙渊长大成人,最终用武力夺回了位子,将公孙恭软禁起来。

也许是年纪轻轻就能夺回王位,官二代公孙渊比较傲慢自大,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公孙恭认为家族已经盘踞辽东30多年,拥有兵力2万多,还可以得到乌桓和鲜卑少数民族骑兵的支持。既然自己实力这么强,公孙恭不愿意居于中原君主之下。

公孙渊开始联络孙权以抗衡曹魏,随后又翻脸杀死孙权派来的使臣,双方陷入敌对。

曹魏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命令幽州刺史毌丘俭攻打公孙渊。

237年悍将毌丘俭被辽西走廊的可怕地形阻碍,激战数月也不能获胜,在粮食断绝之前被迫撤军。

击败曹魏数万大军后,公孙渊更是得意洋洋,干脆自立为燕王。

他联络孙权和北方鲜卑,一同对付曹魏。

曹魏认为必须尽快消灭公孙渊,消灭这个侧后的大敌。

于是,曹魏让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率领4万大军,进行了第二次征服战争。

司马懿没有按照一般作战模式,押着大量运输车辆,稳扎稳打的慢慢开赴辽东,而是冒险快速突进。

司马懿认为公孙渊年少轻狂,刚刚打了大胜仗,此刻一定骄傲自大,防御松懈。

他指挥部队,在没有携带太多补给的情况下,以闪电战轻装突袭公孙渊。

此时公孙恭还沉浸在大破魏军的喜悦中,根本没有戒备。突然发现曹魏大军杀到,公孙恭措手不及。惊慌之下,公孙渊派遣2万大军正面对抗,试图继续用持久战拖垮敌人。

老狐狸司马懿更为厉害,一面派遣步兵主力同公孙渊正面交战,一面派遣轻骑兵绕过对方阵地,迂回突袭燕国首都襄平,并且联络高句丽一同夹击。

公孙渊唯恐大本营襄平失守,又急忙命令前方主力回来营救。

然而司马懿身经百战,此刻已经拖住了公孙渊在前方的大军。这边司马懿的骑兵猛攻襄平城,高句丽王出兵增援。公孙渊上台以后胡乱执政,对部下非常严厉,对老百姓也不加安抚。而对于辽东军人和老百姓来说,归顺公孙渊和归顺曹魏根本没有不同,又何必去拼命送死呢?

于是,辽东军民都不愿意支持公孙渊,转而支持归顺曹魏。军人纷纷倒戈投降或者逃亡,老百姓甚至帮助曹魏军队作战。

眼见大势已去,公孙渊被迫带着少数亲信弃城逃走。

他也有逃出多远,就被曹魏骑兵捉住斩杀,时间是238年。

至此,辽东公孙家整整盘踞当地长达48年之久。

交趾士家

交趾士家没有公孙家这么牛逼,也是南方的一个霸主。

交趾士家的地盘同样偏远,大体是今天的广东、广西两省,还有越南北部。

在东汉时期,这里都是荒凉无人烟的地方,想从中原来这里并不容易。

交趾士家是当地的门阀豪族,势力非常强大。

他们家族的领袖士燮,在187年被汉朝任命为交趾太守,也是合法的官员。

随后中原大乱,交趾被士家完全控制,士燮的三个弟弟士壹、士䵋、士武,分别担任合浦太守、九真太守和南海太守。

交趾过于偏僻,中原大军行军到这里也是千难万难,所以士家独霸一方,相当稳定。

士燮是个优秀的官员,创业不行,守业还是没问题。

交趾在他的控制下,安定繁荣,没有战乱。中原大乱后,中原一些汉人为了活命,向南逃到交趾。由此,交趾也逐步繁荣起来。

208年赤壁之战以后,士燮明白北方的东吴非常强大,自己没有实力正面对抗,开始俯首称臣。

孙权明白交趾天高皇帝远,不适合随便用武力征讨。于是,孙权只是派遣步骘为交州刺史,实际上这里还是由士家控制。

曹操则想方设法笼络士家,但曹军距离交趾太远,国境又不接壤,影响力没有东吴那么大。

士燮不像辽东公孙家那么糊涂,始终不敢同东吴为敌。

士燮将儿子送到东吴作为人质,每年对东吴上贡。在夷陵之战中,刘备派使者拉拢士燮,后者坚决支持东吴。由此士燮获得了孙权的认可,被孙权封为卫将军、龙编侯,也不去动他的地盘。

226年,士燮以90岁高龄去世。汉代的男人一般就活到四五十岁,90岁相当于今天的百岁以上,堪称长寿至极了。

士燮控制的36年时期,交趾是独立的,也是平静的。

士燮死后,他的儿子士徽开始作妖。士徽认为士家在交趾的势力根深蒂固,又有万人的军队,根本不怕东吴,开始同孙权处处作对。

东吴立即派出部队攻打交趾,士徽这才发现自己老爸的英明。交趾的军队虽是地头蛇,不过是井底之蛙。在精锐的东吴士兵面前,近万交趾军队完全不堪一击,一触即溃。

兵败后,士徽出城投降,结果兄弟6人都被斩首,士家几乎被孙权族诛,只有少数人幸免。

士徽的地盘被东吴吃掉,改为交州和广州。

即便如此,士家也盘踞交趾30多年。

这就是三国的2个独特的割据势力。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标签: 燕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