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行业 130 0

吴王光剑一共出土过三柄:山西原平出土的吴王光剑藏国家博物馆;安徽庐江出土的吴王光剑藏安徽博物院;这是南陵县出土的吴王光剑,现藏南陵县博物馆。

前方大家看到的气势恢宏的场景就是最为著名的吴楚长岸之战场景。

解说词

汉晋时期芜湖作为江东一代的重镇,出土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1981年在芜湖的贺家园(左岸)发掘了3座西汉墓,都是竖穴土坑木椁墓。

填窍玉。汉代人认为玉石能使尸骨不朽,因而在丧葬时将死者的七窍用玉添塞,所以又称窍玉。贺家园出土的窍玉为七窍玉,包括眼罩、鼻塞、耳塞和口含。鼻塞、耳塞和口含也称玉瑱、玉珥和玉琀。

这件铜钫出土于贺家园汉墓,四体布有蟠虺纹,西面有铜环的铜钫十分少见。它的用途是装酒(方形为鈁,圆形为壶),蟠指盘旋,虺指小蛇,小蛇呈盘旋状在这件钫上,这件也是国家一级文物。

接下来看到的是铸有作者姓氏的丹阳铜镜。芜湖汉代时期隶属于丹阳郡,丹阳盛产铜,所以这里出的铜镜称之为丹阳镜。在这块铜镜上刻有铭文“杜氏做镜善丹阳”

东吴时期,孙权建都建业,其后的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皆以建业(建康)为都,史称六朝六朝时期,芜湖成为京畿之地,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得到迅速提升。六朝文物有金属器和瓷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青瓷器。

青瓷羊尊,晋时的瓷器多以动物造型为主。大家可以看到羊身上有四个系,用于系绳子提拎之用,在羊头上有一个圆孔,据专家推测是放蜡烛用的。

这边是江东的名士的展板,大家可以自行观看。

三楼

我们来到了芜湖历史文物展的第五部分“物华天宝,皖之中坚”。芜湖自唐宋时期开始经济繁荣,物产丰富,到了明清时期已成为安徽的经济中心。这边陈列的是芜湖馆藏唐宋瓷器。

这件鳌枕虽然有破损,但它依然是国家二级文物,大家可以来看下这个鳌枕的图案,既像一条龙,身上又有些鱼鳞片,我们认为它是鲤鱼跃龙门时,在由鱼幻化成龙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图案。

唐代瓷器主要是青瓷与白瓷,唐代瓷器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窑系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窑系,又称“南青北白”。

这件光绪年间官窑烧制的斗彩描金碗毫不逊色,金色龙纹盘旋生动,全身纹饰的精美描绘细致布局,处处展示着官窑精湛的烧制工艺。

繁昌窑创造了“二元配方”的制瓷工艺,创烧了青白瓷,又叫“影青”,瓷器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是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繁昌窑常见的器形有壶、碗、碟、杯等生活用器和魂瓶一类的明器,繁昌窑瓷器不仅成为南唐宫廷用瓷,而且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繁昌窑瓷器的特征是造型工整,釉面莹润,工艺精细。

“五教并存”是芜湖包容的人文精神,这边展示的是芜湖的宗教建筑:芜湖广济寺,唐开元七年(719)新罗国圣德王长子金乔觉西渡大唐参禅求法,在九华山开辟道场,贞元十年(794)在九华山跏趺圆寂之后,被奉为地藏菩萨。金乔觉在上九华山之前曾在赭山开坛说法。唐乾宁四年(897)在金乔觉的赭山道场兴建永清寺,北宋祥符年间改名为广济寺,所以广济寺又称“小九华”。

这是无为黄金塔模型:黄金塔建于北宋咸平元年(998),为宋代著名的南汰寺塔,也是安徽省现存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筑。黄金塔高九层,平面为六边形,为仿木楼阁式砖塔,塔体庞大,层层有仿木斗拱,结构牢固,塔内有台阶可盘旋上下。

芜湖有众多湖泊浅滩,东吴时期就开始兴修水利,围湖造田。

芜湖境内的万春圩。始筑于西晋,是历史上开发最早的江南圩田之一,北宋重修后成为江南最大的圩田之一。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写有《万春圩图记》,对万春圩修复的缘由、始末和万春圩的景观作了详细的记载。圩田面积十二万七千亩(约8500万平方米),圩中有大道长二十二里。

明清以来地处长江中下游的芜湖因交通便利,行商四方的徽商多汇聚芜湖,促进了芜湖的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发展。

芜湖纺织业历史悠久,明永乐年间大批徽商在芜湖开设棉织工场,带动了芜湖棉织作坊的兴起。明中叶芜湖浆染业已名闻遐迩,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芜湖的浆染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延续了三百年之久。浆和染是两道工序,习惯上统称“浆染”。浆是用粉浆或米汤等比较浓的液体浸纱或布,使纱、布在干后变硬、变挺;染是把纱或布放在颜料里使其着色。

芜湖的冶炼业同样历史悠久,北宋时期曲阜人濮七在芜湖百家店开设钢坊,历宋、元、明、清,七百年未间断;清乾嘉时期形成了冶炼低碳钢的“芜钢工艺”,是我国“灌钢工艺”的重要流派,自此有了“铁到芜湖自成钢”的美称。

清康熙年间,在发达的冶炼业的背景下,经过姑孰派画家萧云从和铁画艺人汤鹏的磨砺与创新,创造了独特的铁与艺术相结合的“芜湖铁画”。铁画汲取了国画构图法,兼采用金银首饰、剪纸雕塑等工艺特点,以锤作笔、锻织成画,成为我国艺坛的奇葩而名扬天下。

清光绪二年(1876)中英签订《烟台条约》,芜湖辟为商埠;光绪八年(1882)李鸿章将镇江米市移至芜湖。至此芜湖成为长江两岸重要的米粮集散地,渐渐形成了“堆则如山、销则如江”的米市,与长沙、九江、无锡并称“四大米市”,芜湖也因此成为“江东首邑”

芜湖的民风民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体现了芜湖人民对生活、劳动、艺术的热爱,是芜湖人民智慧的结晶。大家可以通过左侧的触摸屏,观看芜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

包括:无为鱼灯、无为民歌、繁昌民歌、芜湖梨簧戏、南陵目莲戏等,这些名俗已成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芜湖开埠后逐渐成为安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工业有:芜湖益新面粉厂、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裕中纱厂。

在左侧的展柜中展示的是芜湖赫赫有名的“新三画”。铁画、堆漆画和通草花。

接下来我们进入芜湖市博物馆的第六单元:峥嵘岁月 风起云涌。

第六部分分主要展示芜湖地区自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芜湖解放这一历史时期,芜湖人民在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解放运动中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情况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渡江战役场景, 它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芜湖渡江时的壮烈场景。在三大战役惨重失败后,国民党军队开始精心构建长江防线,并在军事部署上将芜湖作为长江防线的重点,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的战略部署上也将芜湖江段作为战略突破的重点,芜湖的战略地位凸显。1949年4月20日夜,人民解放军从芜湖裕溪口至安庆枞阳段率先发起渡江作战,主要突破口在芜湖——安庆之间的繁昌、铜陵地段。我们看到,场景里这艘船就是复原在繁昌县保兴乡夏家湖率先登上长江南岸的渡江第一船。

展厅的最后,展现的是“国药大师”李济仁及其夫人捐赠给我们馆的毕生收藏,大家可以自行观赏。

各位观众,今天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莅临芜湖市博物馆。

标签: 解说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